牛肉、香菜、菠菜、雞肝。
民俗:“打牛”的意思是勸農民春耕,祈求豐收。相傳,白是周公造的“立春牛”。除了打春,這壹天還有咬春的習俗,即吃春餅、春菜、咬蘿蔔等。
2.下雨了。
南瓜、小米、豆芽、玫瑰。
在這壹天結婚的女兒們已經帶著禮物回到父母家看望父母。生過孩子的婦女必須帶壹些禮物,如罐頭肉和椅子,以感謝父母的好意。
3、發呆。
豌豆、黑米、海蜇、荸薺。
民俗:祭祀白虎化解是非是祭拜用紙繪制的白虎,白虎壹般為黃黑色,角上畫有壹對獠牙。祭祀的時候需要用肥豬的血餵它,這樣吃了不會傷人,然後把生豬肉放在紙老虎的嘴上,讓它渾身都是油水,不能張嘴給人說是非。
4.春分。
大棗、山藥、銀耳。
民俗:這壹天會有下蛋、送春牛圖、貼鳥嘴等活動,過春節。
5.清明節
薺菜、燕麥、菊花。
民俗:除了註意禁火和掃墓外,還有慢跑、蕩秋千、打蹴鞠、打馬球和插柳等壹系列民俗體育活動。
6.谷雨。
土茯苓、豆芽。
民俗:禁止農民下田殺蟲時使用五毒,同時張貼谷雨貼,祈求驅邪。
7.漫長的夏天。
木瓜、鴨肉和山楂。
民俗:在民間,人們夏天喝冷飲消暑。夏天,江南水鄉有煮嫩蠶豆的習俗。
8.小滿。
櫻桃黃花菜。
民俗:江南有“壹個小人動三輛車”的說法。所謂的“三車”是水車、紡車和運油車。小滿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季節。如果田裏沒有裝滿水,就會導致田埂幹枯,無法插秧,所以人們會用人力或畜力驅動水車來灌溉稻田。
9.芒草。
茄子、冬瓜。
民俗:農歷二月初二花朝節送花迎神。在皖南地區,會有始於明初的安苗農事習俗活動,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10,夏季至日。
綠豆、苦瓜。
民俗:山東各地普遍吃涼面,俗稱過水,並有諺語“冬天的至日面在餃子夏天的至日”。在廣東,人們喜歡在夏天滋補和吃冷食來避暑。
11,小舒。
絲瓜、黃鱔
民俗:民間有壹句諺語:“頭落在餃子上,臉落在第二面,煎餅在第三面攤雞蛋”。從這壹天起,我進入了三伏天。因此,先吃餃子頭是壹種傳統習俗。徐州人埋伏吃羊肉,叫埋伏吃羊肉。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
12,大暑。
生姜、生菜、獼猴桃。
民俗:廣東諺語:六月盛夏吃仙草,活得像仙女,永遠不老。仙草是“涼粉草”,福建莆田人想吃荔枝、羊肉和米粒“度夏”。湘中湘北地區有壹種傳統的滋補方法,就是夏天吃小雞仔。湘東南也有夏天吃姜的習俗。“冬吃蘿蔔夏吃姜不需要醫生開處方。”
13,立秋。
檸檬芝麻。
民俗: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秋摸、秋忙會、秋肥貼等立秋民間流行的日子,用掛秤稱人的體重,與長夏的體重進行比較。
14,夏天熱。
海蜇、銀耳、百合。
民俗:暑假前後,會有慶祝中原的民俗活動,俗稱“鬧七月半”或“中元節”。人們經常聚集在河流和湖泊周圍燃放河燈,以渡溺水鬼和其他孤獨的鬼在水中。南方有釀造白露米酒的習俗。白露米酒由糯米、高粱等谷物釀制而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15,千禧年。
開始收割高粱和早熟玉米。
核桃、木耳、蜂蜜。
16,秋分。
銀耳、芝麻、核桃、糯米
民俗:煮湯圓的習俗是吃壹種叫“野莧菜”的野菜,有些地方也叫“秋蒿”。
17,寒露。
豆類、海帶、紫菜。
民俗:因此包括重陽節,所以有登高活動。同時,我們也應該吃花糕。因為“高”和“高”諧音,我們應該把糕點稱為“重陽花糕”,意思是“步步高升”。
18,初霜。
銀杏、栗子、花生。
民俗:吃柿子。俗話說:“初霜吃柿子不會流鼻涕。”山東農諺:夏有高粱,白露谷,初霜有蘿蔔。
19,立冬。
豆漿、雞蛋、核桃、杏仁。
民俗:在古代社會,在這壹天,皇帝會帶領數百名文武官員前往北京北郊設立祭壇進行祭祀。人們會有吃餃子的習俗,有句諺語說“立冬補冬補口”是最好的比喻。
20.小雪。
牛肉、大白菜、栗子。
民俗:臘肉;吃糍粑(在古代,糍粑是中國南方的傳統節日祭祀,最初是農民用來祭祀牛神的。有句話說:“十月,糍粑露露燒”,意思是祭祀。
21,大雪。
鯽魚、海參、核桃。
民俗:魯北民間有“路滿門只喝紅粘粥”的說法;在老南京,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說法。大雪節氣壹到,家家戶戶都忙著腌制“鹹貨”。
22日,冬日的至日。
獼猴桃、甘蔗、柚子。
民俗:餛飩面,在過去,老北京有壹種說法“冬天的至日餛飩面夏天的至日”;吃狗肉羊肉;吃餃子。俗話說:“十月壹日,當冬天的至日到來時,家家戶戶都吃餃子。”南方人註意在這壹天吃紅豆和糯米。
23日,小寒。
板栗、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民俗:南京講究吃菜飯;廣東吃糯米。
24.大寒。
板栗、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美味的“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