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壹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壹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準則。 壹、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壹)“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壹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壹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壹反常誌,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壹日和尚撞壹日鐘。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裏消磨時光。個別老人,壹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壹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壹的。 (壹)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註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註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壹事不大註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壹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壹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壹)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壹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註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壹點”。順境時要謹慎壹點;逆境時要振作壹點;得意時要謙虛壹點;煩惱時要“糊塗”壹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茍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欲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麽吃什麽,壹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裏必需鄭重闡述色欲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壹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壹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壹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麽尼姑、和尚較之壹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註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松,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壹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註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壹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饑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樸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壹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壹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壹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癥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壹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壹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壹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壹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妳”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欲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禦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欲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托,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遊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沈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壹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壹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壹些汙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