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茂盛齋黃家烤肉”傳人黃秋忠先生撰文稱:明洪武二年(1369年),黃氏先祖黃誠兄弟三人,壹筐壹擔從冀州(今河北省)棗強縣黃家窯遷來山東,定居在章丘縣城(今章丘市繡惠鎮)。黃氏先祖壹家初來異鄉,生活窘困拮據,終年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了養家糊口以補生活之不足,就到城外山上獵些野味,將其囫圇放入火中,燒掉羽毛,烤熟皮肉,撕而食之。初始,所燒之物,僅為充饑而已。久之,便熟能生巧,所燒野味愈來愈鮮美。後來,家境漸富,野味亦愈來愈少,於是便把眼光轉向家家豢養的生豬。但豬肉不比野味,膘厚脂肥,燒成後黑漆皂光,不是烤化烤焦,就是半生不熟,不好看亦不好吃。後來他們琢磨用土坯圍成爐,將肉吊在裏邊燜烤,初步解決了不熟和烤焦的矛盾。隨著不斷摸索,改進加工,幾經周折,黃家烤肉終於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肴。此時,其先祖黃誠已年逾花甲,想把自創之烤肉上市出售,起初並不為人們認可,黃老先生就把烤肉切入盤中,沽來美酒,在集市上,先嘗後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久之,逐步打開銷路。於是黃氏烤肉之美名不脛而走,遠鄉近鄰爭而購之。真正讓黃家烤肉走出章丘的是舊軍孟氏祥字號商業的崛起,舊軍孟氏壹百多家商號分別分布於北京、天津、武漢、濟南、上海、青島、煙臺、保定、沈陽、哈爾濱、杭州、蘇州、福州、周村、鄭州等18個大中城市。黃家烤肉與“瑞蚨祥”的創始人—孟洛川、孟覲侯為代表的“舊軍孟氏商人”還有壹段淵源。第壹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我國的民族工商業漸有發展。當時“舊軍孟氏商人”為其商號的發展,結交了不少豪門顯貴,文武臣僚,親王貝勒。同時也把黃家烤肉這種章丘名吃帶到了宮中。據說慈禧太後吃膩了禦膳房制作的各種山珍海味,偶爾品嘗壹回“章丘黃家烤肉”,但覺此肉肥而不膩,皮酥肉嫩,異香別具,回味悠長,便重重賞了大商孟洛川,同時還禦賜給黃家壹面銅牌,以資褒獎。該銅牌毀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據黃氏後人介紹,在祥字號商業鼎盛時期,每年的農歷十月大商孟洛川就寫信訂購黃家烤肉。此時,黃家烤肉就不對外賣了,專供祥字號至春節後,時間達三個月之久,期間祥字號就派馬車從章丘黃家源源不斷的把燒肉運往全國各地的商號,或作為贈送禮品,或自己留作食用,從此黃家烤肉便名揚京畿,朝野爭相食之。“我們學校在督司大街,斜對過有壹間門面,壹個大木架子上掛著開了膛的壹只燒豬。皮色半黑,刀割零售。燒的很爛,甚為可口,這就是濟南的烤整豬,別處未見過。”這是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家鄉菜味香》壹文中的回憶,而讓詩人不能忘懷的那烤豬,便正是黃家烤肉。
北京烤鴨享譽全國,但在章丘卻有很多人認為黃家烤肉是北京烤鴨的“師傅”。據說曾經有外地人到章丘訪友,順便討教黃家烤肉的做法。主人礙於情面,就把烤肉的壹點技術傳授給他。後來這位朋友窮困潦倒,就在北京烤起了鴨子。畢竟黃家烤肉的技藝高超,盡管他只學了其中皮毛,但足以讓他鶴立雞群,後來烤鴨的生意越做越大,終於成就今天名聞天下的北京烤鴨。黃家烤肉和北京烤鴨在技藝上確有壹定的相似之處,黃家烤肉是掛烤,功夫又不在全聚德烤鴨之下。從二者歷史上看,黃家烤肉的歷史遠在北京烤鴨之前,況且二者之間還有著維系物,那就是章丘大蔥。吃過全聚德烤鴨的人都知道,章丘大蔥對全聚德烤鴨來說必不可少,而黃家烤肉和章丘大蔥又同為章丘特產。不少當地人認為,北京烤鴨是山東人到北京創辦的,而且是帶著黃家烤肉的技藝和章丘大蔥壹起去的。於是就有了北京烤鴨的掛烤和餅卷大蔥,其特點是用餅、大蔥或黃瓜、醬和鴨子壹起吃,而餅卷大蔥、黃瓜和醬正是山東人最常吃愛吃的東西。
如今,章丘黃家烤肉已入選“到山東不可不品嘗的100種美食”。2008年6月,黃家烤肉制作工藝被列入濟南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章丘旅遊品嘗黃家烤肉應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