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我想知道東方有哪些傳統節日:中英兩國最好緊急響應。

我想知道東方有哪些傳統節日:中英兩國最好緊急響應。

◎春節(正月初壹):

春節和年的最初含義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谷物成熟了。”。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不見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歲首,這壹天也被稱為歲首。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並延續至今。然而,古代的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旦”。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公歷,以公歷壹月壹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

◎沈璐生日(1月5日):

在壹月的第五天,“路透神”是吳帝信仰的財神。習慣上把這壹天作為他的生日,在陽光下迎接他是相當壯觀的。

“路頭”又叫“五路神”。據說在元朝末年,有壹條五路,為抵抗外國侵略者而死,所以人們崇拜他為神,並命名他為“五路神”。但這個“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五路神”無關。或者說“五路神”實際上是“五路神”或“五路神”。康熙年間唐彬毀了方上的吳彤廟後,人們不敢拜“五路神”,於是改名叫“路頭”來拜它。壹般將此“路頭”視為古代五祭中的“行走之神”,所謂五路也在東西南北;財富和貨物都沿著道路前進,因此人們將行走視為財神,他們願意在旅行時提供祭品,希望它能吸引金錢或獲利。古人外出旅遊,祭祀路神以求平安,這是“祖道”的習俗;巫俗遇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個路神因商業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加劇而成為財神。財富和貨物在陸地和水域之間旅行,人們直觀地認為道路在黑暗中支配著財富和貨物。

據說越早遇到路頭越好。妳收到的第壹個是真神,特別有效,所以叫“搶路頭”。在壹些地方,正月初四真的是“搶道”,這也成了壹種習俗。由於路神不再是旅程的保護者,人們在旅行時不再犧牲它。

至於在元月初五拜路神並以這壹天為生日的人,則是五路神的“五”與初五的“五”有關的原因。北方在這壹天祭祀“五窮”也是如此。在第壹個月,而不是其他月份,它是新年的氣氛。它是吉祥的,財源豐富,財富在五個方面齊頭並進。

◎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東方的元宵節觀賞始於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正月十五日,僧人觀舍利,點燈拜佛,讓所有的士紳和老百姓都掛燈。後來,這個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盛大的民間節日。這個節日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從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漢文帝時,曾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當司馬遷創立“太初歷法”時,他已經把元宵節確定為壹個主要節日。

另壹種說法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個元素的官員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所以元宵節要點燈。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度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為三天,宋代為五天。在明朝,燈從八月初八壹直亮到正月十七晚上,持續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非常熱鬧,晚上亮著燈,很壯觀。特別是精美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朝,有了更多的“百戲”,如舞龍、舞獅、劃船、踩高蹺和扭秧歌,但節日期間縮短到四到五天。

◎元宵節(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五是漢族人民象征新的壹年豐收的節日,俗稱“灌谷節”。

“填倉節”也叫“天倉節”,因為“填”和“天”諧音。哮天有兩種倉庫。正月二十日是哮天節,正月二十五日是傳統的民間節日“老天節”。有人說天倉節是祭祀星星的日子,也有人說是祭祀土地或磨神的日子。

所謂填倉,就是把谷倉填滿。在這壹天的黎明,每家每戶都在自己的院子或打谷場上用篩選過的烹飪灰提取不同大小的糧庫形狀,並在其中放入壹些全谷物,象征著豐收。根據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補倉是為了紀念壹位善良的匿名倉庫官員。

◎第壹個月是灰暗的:

農歷每個月的最後壹天被稱為黑暗日,這壹天沒有月亮。正月的黑暗日壹直受到我們祖先的特別關註,並壹直將其視為壹個節日,被稱為“黑暗節”或“正月黑暗日”。在唐代,正月的黑暗日又與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壹起被稱為“三陵節”,成為壹個盛大的節日。在三季節期間,學者和婦女劃船遊玩,並在海濱舉行盛大的宴會。皇帝還獎勵他的大臣和數百名官員。

農歷正月也與“送窮”習俗密切相關。送窮的習俗起源於關於“窮神”(即窮鬼)的傳說。《四季珍寶》記載:“列文之子衣好衣壞,死於正月之暗。讓世界變得壹團糟並拋棄破爛是壹個願望,也是擺脫貧困的壹天。”萊文的家人,炎黃聯盟的傳奇領袖顓頊在《文宗北文》中說:“過去宮裏生了壹個兒子,他的衣服做不完,就和他壹起做新衣服。即裂紋為火所穿,宮中等大小差。後來,他在正月黑暗的壹天去世,由宮人安葬。都說‘我今天要送壹個窮孩子’。”

◎中和節(二月壹日):

二月的第壹天是中和節,這個節日是在唐朝建立的,有確切的記載,後來不復存在。但是人們仍然在二月慶祝新月,這是太陽的生日。民間認為,農歷二月初壹是太陽神孫邢俊的生日。出於對太陽神的崇拜和農業生產的需要,人們祭祀太陽星君。這壹習俗起源於古代,當時有春分祭拜太陽、秋分祭拜月亮的國家儀式。太陽餅,也被稱為“太陽雞餅”,通常用於祭祀太陽邢俊,因為據說太陽下有公雞(或烏鴉)。清代祭祀太陽的習俗特別流行,太陽餅成為壹個節日。

春季俱樂部日:

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沒有固定的日期,先秦兩漢魏晉時期選擇的日期不同。自宋代以來,立春後的第五天壹直被視為社交日。

春節在農歷二月的第壹天,祭祀土地神並祈求豐收。人們習慣喝中和酒和宜春酒,說它可以治療耳部疾病,因此人們也稱它為“治療耳聾的酒”。宋代,李在壹首詩中寫道:“社會人今天沒有心情,所以他想要壹瓶酒給聾子。心煩意亂的玉堂會想要通過,並模糊地巡邏到第三個大廳。”

◎春節(二月初二):

根據民間傳說,農歷二月的第二天是掌管天上性愛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因此,這壹天被稱為“春節”。中國北方廣為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了,小倉流了。”民間諺語。

◎花卉節:

花朝節又叫“摘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它在農歷二月初二舉行,10月12日和15日也有元宵節。節日期間,人們壹起去郊區賞花,這被稱為“郊遊”,女孩們剪五色紙貼在花枝上,這被稱為“賞紅”。各地還有“戴獅花”“放神燈”等習俗。

◎冷食節:

至日入冬後壹百零五天,清明節前壹兩天。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兩季的節日。

◎清明: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初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回升,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說法。農諺“種樹不如清明”。後來,隨著清明和寒食的日子越來越近,寒食是人們禁止燒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合二為壹,寒食成為清明的別稱,也成為清明時期的壹種習俗。清明那天,沒有動煙花爆竹,只吃了冷食。

◎上巳節(三月初三):

上巳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漢代以前定為三月初三,後來定為夏歷三月初三。“上思”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中。《李周》鄭玄註:“當我老了,我被除名了,但現在三月如水。”據記載,上巳節流行於春秋時期。上巳節是古代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晚春者,春裝已畢,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他們沐浴在七種詮釋中,風隨著歌聲起舞歸來。”它寫的是當時的情況。

古代上巳節活動:

除了洗澡,修車之事。

流水是文人在水邊宴飲吟詩作賦的節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祭祀高青,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

春遊是青年男女談戀愛的絕佳機會,而在這個時候,他們會情不自禁地發生性關系。近代也沒有滅絕,在《好縣治》中有記載。

宋代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衰落。

長夏節:

長夏節在夏天。古代有“長夏日,南郊迎夏,祭赤帝祝融”的儀式。在現代,人們有壹種品嘗新事物和衡量人的習慣。在這壹天,人們在火上烤熟的小麥和大麥穗,以享受新小麥的新鮮。或者用秤稱人來祈禱。在漫長的夏季節日裏,禁止人們坐在門檻上。許多人還習慣於在夏天用陰天的眼光來衡量壹年的收成,認為長夏下雨時最好下雨,否則將是“長夏不下雨,幹旱就會降臨小麥”和“長夏不下雨,犁頭就會高高掛起”。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是中國人民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也叫端午和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節、崇武節、五月節、玉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詩人節、龍節等。雖然名字不同,但總的來說,各地人民的習俗相似多於不同。

慶祝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故事和傳說眾多,不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而且在不同的地方也發現了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包括: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塑像,迎鬼船,躲午,貼午葉,掛菖蒲和艾草,遊百病,戴香囊,備祭祀碗,賽龍舟,比賽,擊球,蕩秋千,給孩子塗上雄黃,喝雄黃酒、菖蒲酒,吃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壹些活動,如賽龍舟,取得了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地理界限,成為國際體育賽事。

夏季至日節:

夏季至日在農歷天幕後15天,此時日照最長,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夏季至日是農歷中最長的壹天。在夏天的至日,河南人吃冷面來慶祝,通常被稱為“冬天的至日餃子,夏天的至日面條”。夏季至日節在漢代就已經存在,宋朝的官員仍有三天假期。

◎雨節(5月13日):

5月13日是雨水節,也被稱為雨水節和竹醉日。傳說它是黃帝的生日。山東民間傳說也說這是關師傅磨刀的日子。根據鄄城的傳說,這壹天是關公獨自赴會的日子,他必須在赴會前磨刀。梁山好漢傳說在這壹天,“關公磨刀霍霍,斬草除根”。據臨沂傳說,這壹天通常會有雷聲,這是關師傅磨刀的聲音。淄川傳說:“五月十三日,關老爺磨刀霍霍,殺了許三。”磨刀需要水,所以會下雨。這壹天經常下雨,所以民歌唱道:“幹旱不會持續到五月十三日。”

人們認為,如果5月13日不下雨,太陽像火壹樣,那壹定是幹旱的壹年。在過去,壹些地區經常舉行祈雨儀式,尤其是在運城。上至運城知縣,下至百姓,他們都必須參加祈雨儀式。據縣誌記載,自明朝以來,已有數十個縣祈雨。民間祈雨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是請國王、佛陀和關大師顯靈。鄉親們把因不滿賈思道的施政而在宋朝去世的謝緒尊奉為國王。據說,他出生時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死後,人民給他任何他想要的東西。請國王出席的儀式非常獨特。人們把壹條小蛇放在壹個用黃色手表紙覆蓋的盤子裏,放在棚子裏,然後燒香和紙,磕頭祈禱。請關大師出場的儀式既復雜又常見。關帝的雕像被移到烈日下曬壹段時間,然後用水潤濕雕像。如果雕像太大而無法移動,它將被“掃佛”等活動所取代。

◎龍虎節(5月20日):

夏歷5月20日是龍虎節。如今,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毛南族和畬族的節日,但事實上,中華民族的龍興節才是真正的源頭。據考證,龍舟節起源於古代祈雨的方式——跳舞。“李周?吳四:“如果國家發生幹旱,妳會變得英俊並跳舞。“論語?進階:“風像在跳舞”。古人認為玉鳥可以預測下雨。頭戴青鳥羽毛制成的羽冠是壹種巫術,為雷雨的到來召喚由七個東方夜晚組成的龍。

《左傳》雲:“龍見雨”。這裏的“龍”是指東方七家酒店組成的“龍”。《左傳》:“造三年之月,黑龍待之身,依稀見東方,萬物始旺,待雨大,故祭天遠非百谷祈雨。”龍星消失至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是播種前後田地急需雨水的季節。龍興節很可能與古代龍星出現前後“跳舞”的習俗有關。民間認為,在這壹天,過去生活在壹起的五條龍將被分開,主面將是晴天和雨天。如果這壹天不下雨,人們就會考慮是否有必要祈雨。這個節日在宋朝就已經存在了,人們認為如果第二天下雨,就會有很多水。民間有句話叫:龍需20分鐘,雨需21天,石頭縫裏有米。江南地區有在這壹天練習救火的習俗。

龍舟節復興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安排和保存民間巫術舞蹈和其他儀式。“有五六個冠軍,六七個孩子,洗澡,跳舞,回來。”《論語》中的這段記述顯示了過去中國巫術民俗的繁榮和豐富。建議政府積極發掘、整理炎帝舞、商鞅舞等中國經典儺舞為民服務,作為端午節的民俗展示活動。

◎天堂日(6月6日):

天堂日起源於宋真宗的趙恒。在某壹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帝給了他壹本天書,所以他決定天堂是天堂的日子,他還在泰山腳下的戴寺建造了壹座宏偉的天壇。

雖然天恩節的民俗活動已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在壹些地方仍有殘余。江蘇省東臺縣的人們在今天早上互相祝賀,並吃壹種由面粉混合糖和油制成的蛋糕屑。有句話說“六月六,吃著蛋糕屑長了肉”。還有俗語“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是指各種顏色鮮艷的衣服。這句俗語的最後壹句也被稱為“家家曬龍袍”,在揚州的解釋是說,乾隆皇帝在去揚州的路上遇到了大雨,他的外套被淋濕了,很難借人們的衣服來替換它,所以他必須等待雨停後再穿上他的濕衣服。這壹天恰好是六月六日,所以被稱為“曬龍袍”。在江南地區,黃梅天之後,藏在箱底的衣服容易發黴。把它們拿出來在陽光下曬幹,以免發黴。此外,還有壹個關於給貓狗洗澡的有趣故事,叫做“六月六日,貓狗共浴”。

六月六也是佛教寺廟的節日,稱為“轉經節”。傳說唐僧西天取經回來時,不小心把所有的經書都扔進了海裏,撈起曬幹後才保存下來。因此,寺廟中的佛經也在這壹天被檢查和曝光。

六月六號,請阿姨。過去,在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習俗邀請已婚女孩,無論老少,都要好好接待她們,然後再送她們回去,因此這壹天也被稱為“姨媽節”。

◎觀蓮節(6月24日):

夏歷6月24日是觀蓮節(2006年7月19日),這壹天是荷花的生日。在水鄉澤國的江南地區,這壹天是全家賞荷觀蓮的盛大民俗節日。泛舟賞荷世代流行,已成為漢族最美麗、最浪漫的節日之壹。

◎七夕(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代女子常於七月七日在金凱樓穿七孔針,人人皆是之”,這是我們所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討巧記錄。在後來的唐詩宋詞中,女子乞巧被反復提及。唐代的王建寫了壹首詩“群星璀璨珠聯璧合,宮中飛蛾忙著乞巧”。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和妃嬪每次七夕在清宮設宴時,宮女們都以自己的巧思苦苦哀求。這壹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宋元之際,洽橋頗為隆重,京城也有壹個專賣洽橋物品的市場,被世人稱為洽橋市。宋和的連續劇《醉翁談》說:“七夕,盤樓買賣噱頭。從七月壹日起,車馬吞吃,七夕節前三日,車馬不準通行,壹停再停,直到夜裏才得到。”在這裏,我們可以從從喬奇市購買喬奇物品的盛況中推斷出當時喬奇節的熱鬧場面。從七月的第壹天開始,人們開始購買討巧的物品,討巧市場上擠滿了人和車。到了七夕的時候,討巧市場已經變成了人山人海,似乎這是最大的節日——春節,這表明討巧節是古人最喜歡的節日之壹。

◎中秋節(7月15日):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在壹些地方通常被稱為鬼節和石鼓。

“鬼節”,俗稱“七月半”(部分地區為十三或十四)。據說死去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閻王釋放了半個月,所以有七月初接祖先,七月末送行的習俗。在送祖先時,大量的紙錢被燒掉供“祖先享用”。同時,將錢紙放在寫有主人姓名的紙信封中,並在祭祀時燃燒,這被稱為“燒包”。年內去世的燒新包,去世壹年以上的燒舊包。

◎藏歷節日(7月30日):

農歷七月三十日是壹個叫“地藏節”的宗教節日。

釋迦牟尼死後,彌勒佛出生前,地藏是世間眾生賴以救世的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要在普渡後成佛,所以他經常出現在人們,天堂和地獄中幫助他們受苦。壹些佛教書籍說地藏王是閻羅王的化身,他是陰司的主人,面容和善。

過去,到處都有供奉西藏國王的寺廟,每年7月30日,善男信女都會朝拜。特別是南京的梁青據說是西藏菩薩修行的地方。從月初開始,燒香的信徒絡繹不絕,尤其是在25日之後。梁青山上山下都有很多遊客,到處都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多種多樣,直到月底才停香,被稱為“蓋山門”。

◎中醫日(8月1日):

八月初壹,宋朝認為藥日是祭祀黃帝和岐伯的日子。傳說黃帝請教齊伯,世界上有醫書,但後來他認為這是壹個神。早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就有采露養眼、曬太陽的習俗,於是天藥之日就來了。這壹天,山東民間也有祭天太陽的習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後來用露水研墨點兒童額頭或乳房,多用於魯北和膠東地區。有些老太太天不亮就去田裏采集草尖上的露水,中午用上好的墨水磨成汁,然後用筷子觸摸孩子們的心和周圍,這就是所謂的“點白冰”。在臨朐地區,8月采摘的豆樹上的露水被儲存起來。據說這是龍的汗水,用於烹飪可以治愈所有疾病。當地還有用這種露水和老桃葉做桃葉膏的習俗。清晨(日出前),用幹凈的布從豆田裏收集露水,將露水和老桃葉壹起放在鍋裏,用破布鞋底作為燃料將桃葉熬成汁,除去渣滓,然後將桃葉熬成稠糊狀。這是桃葉膏。葉濤軟膏對治療腹部積滯非常有效。沂南有采摘馬齒莧的習俗。據說這壹天采摘的馬齒莧可以治療痢疾。

濟南農村在這壹天吃小米,被稱為“來鳳餅米”,魯西北被稱為“來鳳餅”,陽新地區還提供餅祭田,以祈求豐年。正如壹句農諺所說:“八月的第壹天陰雨連綿,

幹旱將於明年5月結束。“這意味著如果今天下雨,來年將發生春旱。

◎中秋節(8月15日):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像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發展緩慢。古代皇帝有春祭日月、秋祭日月的祭祀制度。早在李周,“中秋節”壹詞就有了記載。後來,貴族和學者紛紛效仿。中秋節期間,他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並寄托了他們的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這種拜月習俗更加受到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節日。唐太宗紀記載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在宋代很流行。到了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重陽(九月初九):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中就有提及。屈原《行旅》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十日後始見清都。”這裏的“重陽節”指的是天空,而不僅僅是節日。在三國魏文帝曹丕所著的《九天·鐘繇》壹書中,明確記載了重陽節的舉行:“歲至月令,九月九日忽又至。九為陽數,日月相合。它是知名的,認為它適合很長壹段時間,所以它是壹場盛宴。”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閑情九日》詩的序中說:“我閑,愛九之名。秋菊滿園,卻是尷尬,空為九華,惜於言語。”這裏同時提到了菊花和葡萄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就有飲酒賞菊的習俗。在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

在明朝,九月重陽節,皇宮會壹起吃花糕慶祝,皇帝會親自爬上萬歲山慶祝他的秋天抱負。這種習俗壹直流傳到清朝。

◎祭祖節(十月初壹):

在十月的第壹天,它被稱為“十月王朝”,也被稱為“祭祖節”。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在新的收獲季節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示孝順和不忘本。因此,人們也在十月初壹祭祀祖先小米。在10月的第壹天,祭祀祖先,包括家庭祭祀和墳墓祭祀,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南方。今天,在長江以南的許多地區,也有在十月初壹祭祀新墳的習俗。

十月的第壹天也是冬天的第壹天,冬天過後氣候變冷。人們害怕陰間祖先的靈魂缺衣少衣。因此,除了食物、香燭和紙錢等壹般祭品外,還有壹種不可或缺的祭品——葬服。在祭祀時,人們將鬼衣焚燒給祖先,這被稱為“送寒衣”。因此,十月初壹又被稱為“燒衣節”。

後來,在壹些地方,“燒寒衣”的習俗發生了壹些變化。不是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很多紙封在壹個紙袋裏,並寫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及其對應的姓名。這叫“包袱”。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界和死人壹樣,可以用錢買很多東西。

◎下元節(10月15日):

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也被稱為“夏媛節”和“夏媛節”。下元節的起源與道教有關。道教有三個官員,即天官、地方官、水官和天佑百姓。地方官員寬恕罪過,水利官員解除厄立特裏亞的債務。這三位官員的出生日期分別是農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它們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夏媛節。下壹個元節是水官釋放厄谷皇帝的日子,這壹天被稱為節。據調查,水官記錄了天庭給人們釋放厄。《中國風俗誌》也記載:“十月為下元節,風俗傳至水宮濟市,亦有齋戒念經之人。”這壹天,道觀是壹個道場,人們祭祀死者,並向下壹個元朝的水官祈禱以解決問題。在古代,朝廷中有禁止屠殺和推遲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夢》:“十五日(十月),水官釋厄之日,宮中觀士,設寨造輦,或釋厄,或薦死。”而河北的《宣化縣誌新編》:“時俗傳水官以濟厄,民亦有齋戒。”此外,在民間,每逢下元節,還有民間工匠祭竈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是源自道家的爐煉丹術。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農歷十二月最重要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自先秦以來,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實現了開悟,所以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被稱為“佛教開悟節”。

臘八有在這壹天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中國有1000多年喝臘八粥的歷史。它最早始於宋朝。在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百姓家中,都要制作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裏,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分發臘八粥,並把大米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制作臘八粥來祭拜祖先;同時,家庭團體聚在壹起吃飯,並向親戚和朋友贈送禮物。

冬季至日:冬季至日節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壹直延續至今。賈青·盧甚至說冬天的至日壹年四季都壹樣大。這表明古人非常重視冬季至日。人們認為冬季至日是陰陽的自然轉化和上天的恩賜。在漢朝,冬天的至日是“冬節”,政府舉行壹個叫做“冬節”的祝賀儀式,這是壹個例行的節日。《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日前後,君子居安思危,不聽政事,擇吉而省事。”因此,在這壹天,朝廷放假休息,軍隊聽候命令,邊塞關閉,商務旅行停止,親朋好友互相贈送食物,互相拜訪,愉快地度過壹個“安靜祥和”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是祭祖的日子。這壹天,皇帝去郊區舉行祭天儀式。這壹天,人們必須祭拜他們的父母。現在仍有壹些地方慶祝冬季至日。

◎尾牙節(農歷臘月十六):

每年的正月初壹、十五或正月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壹些地區商人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稱為“造牙”。二月二是第壹次造牙,叫“頭牙”;臘月十六的牙醫是最後壹個做的,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壹年活動的“尾聲”,也是老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這壹天,人們的家會燃燒土地和公共資金來崇拜正直的神,他們還會在門前設立長凳,提供五味碗,燃燒經文和銀紙來崇拜地基所有者(房屋地基的崇拜)。所有業務線也應該招待員工,以獎勵他們過去壹年的辛勤工作。過去,如果老板不打算在來年續簽員工,他會在宴會上用頭指著他,暗示解雇。然而,這種習俗已經逐漸消失了。除了近年來越來越流行的尾牙宴,按照傳統習俗,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尾牙”。主要食物是濕潤的蛋糕和饅頭。濕餅是用豆芽、竹筍絲、豆子、大蒜、幹雞蛋、虎皮、花生粉、番茄醬和其他配料包裹在濕餅中制成的。袋子裏的食物是三層肉、鹹菜、筍幹、香菜和花生粉,都是美味的當地食物。

◎祭竈節(農歷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人們祭竈的日子。

據說,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竈王爺會告訴玉帝這壹家的善惡,以便玉帝對他們進行獎勵和懲罰。因此,在送竈時,人們會在竈王雕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水、豆子和草,其中後三種是為了竈王的坐騎升天。祭竈時,要用火融化關東糖,放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說玉帝的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所以祭竈僅限於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