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秋節,大家壹般都是怎麽過的呢?怎麽才算過的有意義呢?

中秋節,大家壹般都是怎麽過的呢?怎麽才算過的有意義呢?

中秋的由來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壹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歷裏,壹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壹次,名為“追月”。

“中秋”壹詞,最早見於《周禮》壹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壹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壹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制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後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制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壹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這壹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匈奴,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壹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壹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壹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壹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還有這樣的習俗:中秋節這壹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匈奴,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壹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壹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壹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壹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簡單點呢:猜燈謎、吃月餅、燃燈、賞月、玩月、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穿行南浦橋、掛燈、拜月時請月姑、燒瓦罐、點桔燈、“看會”、祭土谷神、上墳祭祖、守夜、沿門吹鼓、討賞錢、看串月、跳月

●山東

即墨等地中秋節吃壹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

潞安人在中秋節會宴請女婿。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陜西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上海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蘇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壹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壹名糖桂花,中秋前後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浙江

杭州的蒓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僅僅是因為這壹時節的蒓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蒓菜、鱸魚”,棄官返回故裏的史實,這壹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蒓菜成為思鄉的象征。

蒓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蒓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蒓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蒓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蒓為多為好。

●四川

除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在川西地區,煙熏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凈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腌漬壹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幹水分,置熏爐中,用稻草煙熏至呈茶色,出爐放入鹵鍋中鹵熟,食時改刀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熏鴨即成。制作煙熏鴨,鹵水的調制極為重要。鹵水要用老鹵,每次鹵時加入適時的香料,食鹽、糖色,鹵制時要用重物將鴨子充分壓入鹵水中,鹵制時間壹般以20分鐘左右為宜,時間過長鴨肉質老,影響質量和口感。

●廣東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系。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壹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壹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壹年壹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壹個潮汕人不品嘗壹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壹個***同的特點,即要求是正圓形。芋頭、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貴州

黔式月餅不同於廣式月餅,它是用烤的方法,用面粉500克、豬板油、糖稀、清水拌勻

揉成水油皮;面粉250克與豬油拌合擦成“幹油酥”。分別下劑後,將幹油酥包入水油皮中,開暗酥制成40克壹個的酥皮坯劑子,再將每個劑子按圓餅皮子備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細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棗、瓜蓉、熟粉、冰糖、鹽拌勻成餡料。

將適量的餡 料包入皮坯劑中,收口朝下,壓成扁圓形,放入刷過油的烤盤中,入烤爐用面火210℃,底火180℃的爐溫烤15~20分鐘至表面金黃、裏面成熟即成。色澤金黃、外殼酥脆,層次分明;餡心甜中帶鹹,香甜爽口,營養豐富。師傅說酥層要開得薄而均勻,月餅坯子入烤盤時要墊上壹張白油紙。

●臺灣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壹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面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臺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近年來,臺灣的中秋節又發展出壹種新的活動———烤肉。

此外,臺灣壹食品公司根據消費層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節期間暑氣未消的特點,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餅。何為雪月餅?雪月餅就是冰淇淋月餅,清涼降溫,口感滑爽,內餡分三種口味———香檳甜心、夏威夷派對、維也納咖啡。此款月餅還全面采用日式精致包裝、具有保溫作用的保力龍包裝盒,保證雪月餅在壹定時間內不融化。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壹書中,已有“中秋”壹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壹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壹個傳統的活動,壹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壹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壹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壹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壹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習俗

燈謎歷史

我國的燈謎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廋詞”和“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壹類以描寫特征為主的事物謎;另壹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並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壹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吃月餅

閑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禦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幹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壹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壹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采取每十家派壹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壹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壹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壹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壹帶稱這種月餅?quot;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壹張紙的由來。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壹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壹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壹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壹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今年的中秋有點特別,因為中秋被納入了法定節假日。在交通發達、信息暢通、傳統月餅更新換代到冰淇淋月餅的今天,月圓人圓,似乎已不再是壹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闔家吃月餅,也不再是中秋的唯壹。

中秋小長假 來趟短線遊

為了首個中秋小長假,山西省太原市各旅行社紛紛推出特色旅遊線路,其中短線旅遊線路最受市民歡迎。

據了解,多家旅行社設計的短途遊線路以壹日遊、二日遊、三日遊為主,如五臺山、平遙、喬家大院、皇城相府、平順水鄉等省內遊,省外遊有河南雲臺山、八裏溝等。從目前預訂情況看,散客比較多,全家遊比較多。

特別推出了壹些個性化旅遊線路,如太原陽曲、清徐,晉中榆次、太谷等周邊鄉村遊以及平順、鳳凰歡樂谷等中短途休閑遊,同時在景點的娛樂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如增加了采摘、漂流等活動。

此外,許多市民準備改變往年在家過節的傳統,全家出動,到位於郊區的農家小住幾天,享受難得的閑情逸致。

市民王先生稱,由於今年中秋節前後有3天假期,他們全家打算享受壹下田園樂趣,還可品嘗到新鮮的瓜果蔬菜,壹定十分愜意。為此,各旅行社紛紛編排壹些突出空氣清新、山秀水美、古樸野趣的旅遊線路。目前,已經有遊客預訂了農家樂的客房,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享農家樂。

中秋盼團圓 不想加班費

中秋假期和“十壹”長假即將接踵而來,忙碌的人們總算可以歇壹歇了,但天津的許多用人單位在這兩個假期都安排了員工加班,而且大多數加班都未經工會同意,壹些勞動者還要在崗位上度過中秋和國慶黃金周。

李小姐是某廣告公司的業務員,最近剛拿到壹個項目,這意味著她們要經常加班完成該項目。“按照公司慣例,這樣的加班是不給加班費的。理由很簡單:公司不主張加班,也不反對加班。對手腳利索、腦子快的人,不加班就能幹完工作。但有時往往因各種原因,只有‘主動’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如果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公司就認為妳不能勝任這個崗位,現在崗位競爭激烈,找個好工作不易,看在鈔票的面子上,誰也不敢發出異音,生怕因‘不能勝任’被炒魷魚。”李小姐說,在她們這樣的公司,能連續幹兩三年就算是老職工了。

該市勞動部門表示,目前用人單位執行加班費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大部分的用人單位都能按照規定給職工發放加班費。但調查發現,對於中秋節、春節等這樣的日子,不少員工寧可放棄加班,更願意選擇與家人團聚。

人力專家則認為,在加班這件事上不能光抱怨,政府、企業、員工各個方面應該壹起努力,最終維護大家的“休息權”。對於那些經常加班的企業,經營者要多想辦法,為員工減壓。員工也要發揚職場奉獻精神,視工作的重要性有選擇地加班。

新人想登記 民政局謝客

今年中秋節,廣州市各婚姻登記處不放假,正常辦理結婚登記業務。這壹消息讓佛山人羨慕不已,因為中秋節當天佛山等城市仍然正常放假,不辦理婚姻登記,但若市民確實有這方面的需要,也可提前辦理預約結婚登記。

佛山市民政局基層政權科肖生根認為,市民結婚應註重新文明、新時尚,不要壹味地強調“舊風氣”。市民挑選的所謂的“好日子”,圖的“好意頭”其實都是壹些舊思想。

而民俗專家任流等認為,中秋節是中國上千年流傳下來的民間傳統,被寄寓了很多美好意象,因此新人選擇在這樣美好、團圓的日子來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是人之常情。年輕人在“中秋節”登記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壹種尊重和繼承,應該給予支持。

關燈出門去 戶外賞明月

近日,有壹位河南詩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倡議,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關燈壹小時,讓喧囂的城市沈靜下來,“請市長熄滅公***場合的所有燈光,讓甘露般的月光灑在我們的心上,哦,什麽都不要說什麽都不要去想,月亮看著我們,我們看著月亮……”這篇博客被河南媒體編成了壹條新聞刊出,該博客點擊量也迅速飆升。跟帖的網友們或贊成或反對,莫衷壹是。而福建省環保誌願者協會則向全社會發出倡議:“中秋夜,讓我們壹起關燈,到公***場所***同賞月,過壹個既環保又詩意的中秋節。”

該協會副會長鄭棣健說,今年是第壹個放假的中秋節,為了讓傳統的節日更具風味,大家不妨回歸傳統,關燈賞月。

他們的建議得到了該省天文學協會的大力支持。該會副秘書長潘小清說,城市裏的光汙染越來越嚴重,我們已經很難看到真正的夜空。每當夜幕降臨後,城市裏華燈璀璨,城市高樓探照燈等強投光燈具和激光燈向天空投射,不少高層建築大量采用反光玻璃或反光建築材料做外部裝飾,月亮的光芒都被遮蓋了。在有些時候,人們甚至看不見月亮。在中秋的夜晚,如果大家都能關上燈,走到戶外場所,重新欣賞美麗的月色,將會是對中秋節最好的紀念。目前,很多市民紛紛響應省環保誌願者協會的倡議。

不過,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則認為,現在若建議整個城市都關燈賞月過中秋,詩人的浪漫情懷是可以理解的,但操作卻有具體障礙。壹是無燈之城的安全問題,二是“月有陰晴圓缺”,雨了陰了雲遮月亮了怎麽辦?這是壹件無法統壹操作的事情。

他認為,現代人過中秋,賞月,更多的是去記取壹份文化記憶,記取壹份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現在有關部門定出專門的假期,如果僅僅是休息壹天就沒有意義了,應該創造壹些新的建議,除了月餅、吃毛豆、芋艿外,讓國人體悟壹些文化意義,多壹些世俗的歡樂。他說,有人問為什麽西方的節日長盛不衰,其實西方的節日是有宗教背景的,而我們的中秋、清明、端午、春節等等,都屬於世俗性的節日,這是需要許多人參與的活動,“所謂節日,就是大多數人的快樂,大多數人覺得在這壹天有快樂的事情做,才是公眾的節日,否則就是壹天休息而已。”

中秋團圓宴 自己來下廚

中秋愈近,與國內其他城市中秋團圓宴的火爆預訂不同的是,沈陽的不少酒店、飯店對中秋團圓宴並不感興趣,尚未推出中秋家宴菜單,也沒有報出定價。酒店、飯店對中秋團圓宴如此不“感冒”,那市民的態度呢?

“今年中秋節放假,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都會回來,壹家人壹塊做飯,在家裏邊吃飯邊賞月,這樣更有中秋節的味道。”家住鐵西區的張大爺說。

此外,不少在外地工作的遊子準備在中秋節假期回家探親訪友。李小姐說,以前中秋節不放假,根本無法回家。今年中秋節放假3天,除去來回路上占用的時間,她還能在家陪父母兩天。李小姐說,除了與家人團聚外,高中的同學正在組織壹場同學會,幾年未見面的老同學能好好聚壹聚。

家人團聚齊 人生最幸福

今年,經歷過雪災、地震的大悲,人們越發渴望壹種平淡和諧的生活。而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人們無疑更加關註月餅本身所寄托的美好願望——團圓。在廣東省中山市,不少市民都堅定地認為:家庭團圓幸福是千百年來中秋節不變的最核心內涵,雖然今年中秋是第壹次法定小長假,但並沒有外出的打算,只想留在家裏和家人壹起度過,***同感受“家”節的味道。

“中秋之夜,全家人在壹起,賞月、吃月餅、點燈籠,老人和孩子講壹些關於中秋的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大家有說有笑的,只要想起這些情景就會令人感到非常開心和溫馨。”市民黃阿姨說。

吳先生也深有感觸道:“以前覺得在家吃月餅過中秋節是件很土的事,因此喜歡和壹幫朋友外出賞月狂歡。但看到地震那些家破人亡的場面時,我突然感悟到,即使很平淡,但是壹家人能夠團聚,就是最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