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流傳歷史久遠,在海南島北部的海,市、瓊山 市、定安縣和澄邁縣的市鎮居民中食用比較普遍,而且是節日喜慶必備的象在吉祥長壽的珍品。
海南粉有兩種:壹種是粗粉,壹種是細粉。粗粉的配料比較簡單,只在粗粉 中與進滾熱的酸菜牛肉湯,撤少許蝦醬,嫩椒、蔥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 “粗粉湯”,而細粉則比較講究,要用多種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攪拌腌著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就是這類“腌粉”。
制作要領:
將大米(不限量)用沸水燙過,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後磨成米漿,裝入布袋擠壓成含水量50%的幹漿,用沸水煮至半熟,放進粉碎機中加水磨打爛成稀漿,再裝入布袋中加重壓,濾出純凈米漿,去除米渣、雜質, 加入少量番茨粉,攪拌後裝入下端有篩眼的布袋中,慢慢壓迫布袋,使米漿通過篩孔成細條狀擠出,徐徐落入沸水鍋中燙熟,撈起用冷水冷卻後瀝幹,即成粉條。
食用時,抓適量凈粉條於碗(碟)中,依次加入適量的老抽(摻有味精的紅醬油)、蒜泥、用蒜頭爆香過的花生油或芝麻油,煮熟的黑豆芽,用肉絲、筍絲、蝦仁、生粉配制成的熱芡汁,牛肉於絲,炸尤魚絲、油炸 花生米、炒芝麻仁末、脆炸面片及碎香菜,用筷子夾著粉條攪拌調勻後便可進 食。
風味特色:
多味濃香,柔潤爽滑,刺激食欲,故多吃而不膩,愛吃辣的加壹點辣椒醬則 更起味,吃到末尾剩下少量粉時,加進壹小碗熱騰騰的海蚌湯摻和著吃,更是滿 口噴香,回味無窮。
抱羅粉
海南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以大米粉條配靚湯及多種佐料調制而成。因文昌縣抱 羅飯所產最出名而得此名,又因其粉身比“海南扮”略粗,故瓊北各地又稱之為“粗粉湯”。
制作要領:
1、粉條:用大米酌量淘凈,清水浸泡, 細磨成漿,裝進布袋,擠出水分,將粉袋再放 清水中浸泡,然後將粉團抖出,加入食油、香 油和清水調勻成糊漿,裝入壓粉筒(筒底有多 孔漏眼),用力將糊漿徐徐擠壓,通過漏眼成 線條落入沸水鍋中,剛熟撈起,過涼水冷卻, 置竹籮中瀝去水分即成
2、艦湯:主要用豬、牛骨熬煮,湯滾時 把浮沫除凈,熬至骨味完全滲出,再調人適量食鹽、味精增鮮即成。
3、佐料:炒花生米、炒芝麻仁(碾成碎未),炒筍絲、炒酸菜、特制牛肉於 絲、炒豬肉絲,蒜香熟油、香菜、蔥花等等。
4、調配:ヒ話遜厶酰ㄖ卦?50克)於碗中,逐壹加入適量佐料,打壹勺滾燙 靚湯澆過粉面,灑進少量胡椒粉即成,喜歡吃辣的,加壹點辣椒則更起味。
風味特色:
粉身潔白柔軟爽滑,湯熱味鮮,佐料奇香耐咀嚼,不膻不膩,鮮香略帶酸辣, 誘人食欲。
瓊南伊府面
海南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以大米粉條配靚湯及多種佐料調制而成。因文昌縣抱 羅飯所產最出名而得此名,又因其粉身比“海南扮”略粗,故瓊北各地又稱之為“粗粉湯”。
制作要領:
1、粉條:用大米酌量淘凈,清水浸泡, 細磨成漿,裝進布袋,擠出水分,將粉袋再放 清水中浸泡,然後將粉團抖出,加入食油、香 油和清水調勻成糊漿,裝入壓粉筒(筒底有多 孔漏眼),用力將糊漿徐徐擠壓,通過漏眼成 線條落入沸水鍋中,剛熟撈起,過涼水冷卻, 置竹籮中瀝去水分即成
2、艦湯:主要用豬、牛骨熬煮,湯滾時 把浮沫除凈,熬至骨味完全滲出,再調人適量食鹽、味精增鮮即成。
3、佐料:炒花生米、炒芝麻仁(碾成碎未),炒筍絲、炒酸菜、特制牛肉於 絲、炒豬肉絲,蒜香熟油、香菜、蔥花等等。
4、調配:抓壹把粉條(重約150克)於碗中,逐壹加入適量佐料,打壹勺滾燙 靚湯澆過粉面,灑進少量胡椒粉即成,喜歡吃辣的,加壹點辣椒則更起味。
風味特色:
粉身潔白柔軟爽滑,湯熱味鮮,佐料奇香耐咀嚼,不膻不膩,鮮香略帶酸辣, 誘人食欲。
海南煎棕
海南地方風味小吃,流行於海(口)府(城)地區,與普通粽子不同之處在 於:壹是不用粽葉包裹;二是先蒸熱糯米後入配料調勾而煎之故不受節令限制, 可長年制作與食用。
用料:
糯米500克、蓮子25克、冬菇25克,幹 蝦米25克、幹貝25克、叉燒50克、熟豬油50 克、味精5克、白糖5克、精鹽8克、生油100 克、鴨蛋液適量。
制作:
1、將糯米掏洗幹凈,上籠蒸熟待用; 將蓮子煮熟透,脫皮、除心;冬菇浸透洗 凈,滾水燙過後切粒,幹蝦米、幹貝洗凈蒸 過,叉燒解成粒狀。
2、將以上各料和精豬油、味精、白糖,精鹽等壹起放入糯米飯中拌勻,掐成 10個大小相同的飯團。
3、熱鍋下生油,將糯米團均勻醮上鴨蛋液,放進熱油鍋中慢火煎炸,不斷翻 轉使之均勻受熱,煎成金黃色即可。
特點:
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香滑可口,耐人尋味。
海南煎餅
又稱“奇味千層餅”、“東山烙餅”。是近年發展起來的壹種兼有海南特 色,北方風味的面食。海南各地多家賓館、酒店出品,均受歡迎。又以萬寧縣東 山嶺賓館特制的“東山烙餅”最負盛名。
用料:
精面粉500克、發酵粉10克、雞蛋4個、精鹽10克、味精5克、胡椒粉7 克、蒜茸75克、蔥茸50克、香料少許、精豬油適量。
制作:
1、精面粉和發酵粉拌勻,開窩,加入 雞蛋液,用30℃溫水調開,反復揉搓成面團, 用於凈濕布蓋住,靜置15分鐘,再搓壹次,然 後壓簿,用長搟面杖半成簿 片(越簿越好, 要均勻),然後用豬油塗面。
2、把精鹽、味精、香料、胡椒粉壹起 拌勻,均勻地撒在簿面片上,再把蒜茸、蔥茸 摻和壹起,均勻地撒上壹層,接著,將面片由 外往裏卷成圓長條,按25厘米長度切段,每段 揉成圓團壓簿,搟成1厘米厚度的圓餅。
3、旺火燒鍋,落油,至四成熱度,放入生面餅,慢火煎炸,不斷翻轉, 使兩面均勻受熱,起金黃色時撈起,擠出油分,按輻射狀均等饑塊,裝盤便成。
特點:
片簿層多,外酥內軟,鹹淡適口,香味奇特,誘人食欲。
海南雞飯
雞飯的主料是雞和大米,最好的雞飯選用的"文昌雞"。由於"文昌雞"供不應求,壹般雞飯攤檔選用本地雜色雞,要求是剛成熟而尚未下蛋的雞,以1至1。5公斤重為宜。大米選用上等新鮮的優質米,雞是白切雞,清湯中燙熟,皮色油黃,肉白且嫩,骨髓帶血,吃來清甜爽口。
米飯的制法:壹是猛火熱鍋中下雞油、蒜茸或蔥條爆香的雞油倒進普通方法煮熟的熱飯中,加少許精鹽和味精攪拌均勻即可。這種米飯,油潤軟滑,香濃味爽。在街頭店攤,白切雞佐酒,雞飯隨之,其味悠長。
海南早茶
海南的大賓館、小酒店以及茶坊皆有早茶。每天早上海南各市縣大街小巷的賓館、飯店、茶坊、酒肆、擠擠挨挨坐滿了茶客,或細喝慢飲,或洽談生意,或應答酬謝,或情侶約會,大家在互斟互讓之中傳遞感情,交流信息。 有人總結海南早茶為"窮茶富點"。茶無名茶點,點則花樣繁多,有小、中、大點和頂點、特點之分。暈菜多以雞爪雞翅、鴨掌鴨翼、豬腳豬尾、羊肉什為原料,還有海鮮及飛禽燉品,與廣東早茶相似;素有糯米椰絲糕、肉粽(內有雞肉、感蛋黃之類)、炒粉、瓊脂冷盤等,頗見海南特色。
海南粽
北方的粽為圓錐形,用粽葉包得小巧玲瓏,內裝糯米,有花樣的再在粽中加上赤豆、紅棗。海地的粽則另有不同: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在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感蛋黃、叉燒、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大開食者胃口。
海南火鍋
俗稱"打邊爐",在海南無論冬夏皆打邊爐。這種火鍋高檔的以果子貍、蛇肉、龜肉配紅棗、黨參、淮山、枸杞煮湯,再加生魚片海鮮、牛百頁、雞肉燙食,復有豆腐、粉條燙食,後有西洋菜、 生菜、空心菜、小白菜等時蔬燙食,最後連湯帶水吃完喝盡。吃得人人流汗(建省前打邊爐,人們常吃得"三流":流汗、流眼淚、流鼻涕--後"二流"皆因當時以炭頭為燃料,煙熏火燎所致。建省後打邊滬的燃料普遍改進,采用液化石油氣或固體無煙燃料,後"二流"便沒有了,但在偏僻鄉鎮或可體驗得到),氣氛熱烈。中低檔的打邊爐以羊肉、雞肉、豬排骨代替山珍海味,人們照樣吃得轟轟烈烈。
那大狗肉
那大狗肉是與海南四大名菜齊名的美味,因為傳統認為"狗肉不上席",故"那大狗肉"沒能擠進"名菜"之列。 那大膽狗肉產於儋州市那大鎮,此處狗 肉加工方法和佐料與眾不同,所烹之狗,肉美骨香。狗肉吃法壹般采用火鍋。其湯料有紅棗、黨參、枸杞、胡椒、熟芝訂等補藥和南國獨特調料10數種,將熟狗肉切塊下到湯料中燙熱即可食,香味濃烈,風味自出。 遊客如不到儋州,則可在海口市東湖邊循著狗肉香找到狗肉店,美美地吃壹頓狗肉火鍋。據店主人稱,此處狗彩購於儋州,因而可視為"那大狗肉"。
椰絲糯米粑
是海南常見的風味小吃,主料是用糯米粉做皮,填以新鮮椰肉絲、芝麻、碾碎的炒花生、白糖等配成的餡,以野菠蘿葉包成5厘米左右大小的圓粑 ,蒸熟趁熱吃。此粑糍而不膩,清甜可口。風味獨具。
海南地方傳統小吃。民間制法因地而異。但都須以粘米漿、白蘿蔔絲為主料, 其它輔料可隨意變換,可筒,可繁,可蒸,可煎。也可先蒸後煎而食。
用料:
粘米600克、清水25千克、白蘿蔔絲1.75千克、新鮮蝦米50克、叉燒100克、 五花腩肉150克、味精30克、食鹽25克、白糖75克,胡椒粉、五香粉、香油、蒜頭 油,炒熟芝麻碎、幹凈蔥粒等適量。
制法:
1、叉燒、蝦米切成中粒,熱油炒香待用,粘米淘凈,用清水浸約30分鐘 後磨成米漿。
2、五花腩肉切粒,用文火煎出少量油後投入蒜茸爆香,再投入蘿蔔絲炒 勻,加蓋燜熟,然後徐徐倒入粘米漿,邊倒邊攪拌至六、七成熟,加入其余調料鏟 勻,成為蘿蔔糕漿。
3、將蘿蔔糕漿倒入已刷油的9寸鋼方盤裏,找平,再均勻地灑上蝦米粒 和叉燒粒,上籠旺火蒸熟,取出待涼後饑成30塊方形塊,滴上香油,蒜頭油,熟芝 麻碎及蔥粒,重新加溫即可。
特點:
糕面紅綠點綴,色澤鮮艷,蘿蔔味香濃,各味相濟,入口鮮嫩。
文昌按粑
海南地方風味小吃。又稱“椰香粘軟”,出自著名僑鄉、椰鄉文昌市壹帶民 間。用糯米粉加清水、生油攪和,揉搓成小團,用手按壓成遍圓形,在滾水中煮 熟,然後沾上碎粒狀甜餡料便可吃用。
用料:
糯米粉1千克、生油25克、清水適量、椰子1個、紅糖300克、白芝麻仁50克、 花生米100克。
制法:
1、將幹糯米粉堆放案板上,開窩,加入適量 清水拌勻,再加入生油,不斷揉搓,使這柔 韌有筋,再分成20等份,逐個揉成圓形,用 手掌將其按壓成扁圓狀塊件(胚體)待用。
2、把椰子剝去外衣,破開硬殼,用特制椰子 刨將椰肉刨出細粒椰茸;花生米和白芝麻分 別爆炒熟香,碾成粉未狀。放入鮮椰茸、紅 糖壹起攪混和勻,便成餡料。
3、熱鍋燒水至滾,放入“胚體”,用中火煮熟,撈起,逐個放“餡料”中沾上滿 滿壹層, 隨後便可進食或擺盤上席。
特點:
香甜軟糯,椰味十足,粘韌適中,制法簡便,別具特色。
黎家竹筒飯
海南黎族傳統美食。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黎族民同,多於山區野外制作或在家裏用木炭烤制。現經烹調師在傳統基礎上改進提高,使之擺上宴席餐桌,聲譽甚高,成為海南著名風味美食。
用料:
山蘭米500克、豬瘦肉100克、生抽10克、老抽3克、精鹽5克、味精8克、清水500克,精豬油、五香粉少許,新鮮青竹2節。
制法:
1、山蘭米洗後,浸泡半小時,撈起,加精鹽、味精拌勻。
2、豬瘦肉切成0.3厘米厚的肉片,用老抽、生抽、五香粉腌制,熱鍋過油,將肉片翻炒至熟,出鍋待涼後,切成0.3X0.3厘米的肉粒待用。
3、取新鮮青竹(節距較長為好),每節鋸開壹端,洗凈晾幹,用精豬油抹拭竹筒內壁,將調好味的山蘭米同瘦肉粒控勻,分兩等份加進兩節竹筒裏,入適量清水(每簡約250克),然後,用幹凈布條捆紮封堵竹筒口,放進200度的電烤爐中烤約半小時至熟,關電源繼續在爐中鋦幹。
4、取出成熟的竹筒飯,解除布條,鋸成若幹小段(每段長6厘米),擺放盤中上席。
特點:
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吃時,飲壹口黎家“山蘭酒”,咬壹小口竹簡飯,慢品細嚼,趣味盎然。
苗家三色飯
海南中部山區苗族人民的傳統小吃。具有節令性,在“三月三”(黎、苗族人 民傳統喜慶節日)期間普遍制作和食用通什旅遊山莊制作有售。
用料:
山蘭糯米1.5千克、桑葉500克、紅藍藤葉500克、黃姜1.5千克、椰漿1 罐、白糖適量、小山棕葉若幹片。
制法:
1、桑葉、紅藍藤葉分別用水浸煮1.5小 時,至水分別著黑色和紅色時撈出葉渣,色水 待用,黃姜搗爛,擠液漿,加入溫水500克, 浸出黃色。
2、山蘭米淘凈濾於水分,分成3等份, 分別放過3種不同顏色的色液中,浸泡8小時, 染上顏色為止,將米撈出濾幹水分。
3、三種顏色的山蘭米分別上籠隔水蒸 (米中不再加水),約1.5小時至熟選取出,趁熱將椰漿分成3等份,加入3種飯中 控勻。
4、取小山棕葉1片平鍵盤中,取3種米飯各50克,分3面捏成金字塔(三角) 形,飯中加入適量白糖,將棕葉順勢卷起,包住三色飯便成。
特點:
極具苗族風味色彩。黃、黑、紅3種天然顏色相映成趣,有藥味甘香, 飯團甜滑,形態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