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自然地掉入了中文美食類節目的坑,對著屏幕咽口水,看著那些好吃的,越看越餓,越看思想情越切。那就來閑聊壹下我會反復看的美食節目吧。
首先,這些都是電視節目,不是自媒體的視頻節目,因為“只限大陸地區播放”的原因,我就都從YouTube上看了。
1、《天天飲食》
在家的寒暑假,遙控器換臺的時候會掃到幾眼,那個時候主持人還是劉儀偉。誰能想到過了小十年,這每集15分鐘的節目成了我出國後的中餐寶典。從家常小菜,到鎮臺大菜,再到面食,當我想做某道菜的時候,第壹選擇都是去YouTube上搜索天天飲食有沒有這道菜的做法。
裏面的廚師都是正兒八經的大廚,他們會告訴妳最基本的中餐做法,以及在家裏做菜要註意的小細節,包括各種食材的處理方法和材料的用量,煎煮炒炸的熟成度要的時間和判斷方法。這15分鐘的純幹貨,對於中餐初學者或進階者學習足夠。
我最喜歡的是余世清師傅教的面食系列,紫薯饅頭、冬菜包子、生煎包、糯米燒賣、梅幹菜薄餅……對於我這個愛吃面食的南方人來說,每次看她教做的面食,都能隔著屏幕聞到面香。最喜歡她的壹點是,她會從如何揉面、搟面,還有如果初學者做要如何做……,都會做很詳細的講解,真是貼心的大廚。
唯壹可惜的是,2015年年底這節目就停播不上傳了,換成了王小丫主持的《回家吃飯》,訪談類做菜節目,菜好不好吃不知道,訪談是談得不是很有趣。
不過從1999年到2015年,16年的節目量,足夠日常家常中餐的參考了,而《天天飲食》出的系列菜譜就不必買,菜譜簡單得看了跟沒看壹樣。
2、《 紀錄片編輯室 》
YouTube偶爾的推薦會讓人喜出望外,比如說《紀錄片編輯室》,推薦的那期是“上海生煎地圖”,鏡頭掃到的街是以前住過的街,拍的店是以前常去的店,這種親切感還是挺奇妙的,哪怕我只在那座城市生活了6年。
刷到我喜歡的系列,我會不斷看下去,中間是不會換別的視頻,那個周末我壹口氣把《紀錄片編輯室》裏關於上海美食的部分全部看完了:“湯圓裏的上海味道”、“阿大的故事”、“記憶中的熟食”、“記憶中的排骨年糕”……聽的上海話比我在外5年聽到的總和還要多,到周日晚上,自我感覺上海話聽力已經到了熟練階段。
要真說節目裏拍的那些食物我回去會不會去吃,真不好說,很多食物都是看得時候香得不得了,但真的坐定吃起來就那麽回事了。但有兩樣是回上海壹定要去吃的:小楊生煎和佳家湯包。
壹疊醋加姜絲,壹籠鮮肉小籠包,壹份小楊生煎,就是我對那座大城市的回憶和懷念。
3、《臺灣1001個故事》
看這個節目很愉快的壹點是,上傳的人會壹集分成好幾個部分上傳,再上傳壹個完整版本。每壹個部分也就7、8分鐘的長度,因為前後也沒有任何故事關聯性,看起來就變得很輕松,隨便點著看,不用惦記上壹集看到哪裏就中斷下次還要繼續接著看。
而且,這個節目目前還在繼續更新,算起來也播了7年多,有些較早節目裏介紹的餐廳,現在很可能已經關門歇業了,比如很多年前杜德偉在臺北開的那家“港欣茶餐廳”。
比起這些大陣仗開門,悄沒聲關門的明星餐廳,節目裏介紹的很多代代相傳的老店和失業再創業的小店更有意思。有傳承三代的草魚粥,巷弄裏排隊的豆腐包,清朝老宅裏的早餐店…
早期隨部隊過去的許多都是北方人,到現在都能看到許多看起來很正宗的北方面食店:蔥油餅、山東大饅頭、韭菜盒子、雞蛋灌餅……
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食物,對於離家有些年頭的我來說,吸引力遠比那些米其林餐廳或是帽子餐廳來得要大,而且大很多。
但也像節目裏經常出現的臺詞壹樣,不知道這些讓人念念不忘的老味道,還能再吃多久,會不會在哪壹天就傳不下去吃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