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蟹黃湯圓是三國時做的。三國後期,諸葛亮病重時,以為先主劉備在東吳成親不久,就以此為借口離開了東吳,孫尚香被孫權強行關在娘家。後來孫和劉稱帝,雙方打起來了。劉備戰敗,死於白帝城。孫太太聞訊,思念夫妻情誼,痛苦萬分。她登上北固山淩雲閣,望西祭祀,投江自盡。諸葛亮忙於出征,無暇祭奠英靈。在他還活著的時候,他派人去吳棟祭奠,實現了他的願望。
諸葛亮召見跟隨劉備到吳棟的隊長吳老頭,讓他去吳棟拜謁孫夫人。吳老頭問帶什麽祭奠,諸葛亮說帶肉饅頭祭奠。吳老頭壹聽,知道這是丞相在過瀘水河時所做的祭品,不是殺生,而是用面團裹肉,而不是人頭。
吳受了旨,辭了丞相,坐船到京口,告訴地方官,說是來拜見孫夫人的。知府聽了,不敢怠慢,便安排吳住在驛館裏。
待後,吳老頭找來面粉,用刀將豬肉剁碎,拌好食材。我還想到,我老婆在世的時候,最喜歡吃螃蟹,就煮了壹些螃蟹,把蟹黃和蟹肉剝下來,拌在豬肉餡裏做餡。
第二天,壹些當地官員和追隨者為吳老頭舉行了追悼會。到了北固山的河邊後,吳老頭叫人擺好香案,點上香,點上蠟燭,貼上四十九個肉包子,宣讀總理寫的悼詞。每個人都有壹個凸起圖案的肉質饅頭。我不知道那是什麽。只見吳老師看完悼詞,把這些東西扔進了河裏。
追悼會結束後,大家都問吳老頭。剛才扔進河裏的是什麽?吳老頭笑著神秘地說,這是孫太太在世時最愛吃的,是“蟹黃熱包子。”吳的頭掉了幾顆牙,說話有點不著邊際。大家壹聽“熱”字是“湯”字,就附和說是“蟹黃湯包”。
蟹黃湯圓是南京六合龍袍的壹道美食。龍袍蟹黃湯圓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據說當時是向朝廷進貢的。它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穿過龍袍,品嘗了村民特制的蟹黃蟹肉包子。之後龍巖欣喜不已,連連稱贊“好吃,好吃”,村裏人受寵若驚,就把這包子叫做“乾隆湯包”。
清末,南靖六合的冀濤師傅創辦了太平春酒樓,繼承了甘龍包子的傳統工藝,對餡料進行再加工,配以多種食材,使包子口感更佳,並改名為“蟹黃包子”。1930年代,將這種藝術傳播給秦有發、易春兵、沈繼續經營,贏得食客好評,在農村小有名氣。
公元1960年,南京秦有發的後裔周玉春接手“老紅園”,繼承和發展了蟹黃湯包技術。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為我鎮湯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環境,“六八飯店”、“長江飯店”等飯店應運而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4年,在南京市餐飲商會的關心和支持下,由24家湯包店組成的“南京市餐飲商會龍袍蟹黃湯包分會”成立,將龍袍蟹黃湯包這個行業做大做強,盛況空前,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