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本人五壹假期要去武漢,知道武漢的人來說壹下,先謝過了

本人五壹假期要去武漢,知道武漢的人來說壹下,先謝過了

武漢人的性格代表著這座城市的性格。而城市的性格是由它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環境雕塑而成。

武漢是座古老的商業都市,交通發達,往來便利,諸多年前便已是南人北客與本地土著混雜而居,真正的武漢本地人已難以成為大多數了。武漢有壹本關於漢口舊事的書,名為《漢口竹枝詞》,其中寫道:“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壹分民”。

在武漢,我們能看到了壹個有趣的現象:但凡匯入武漢居民的外鄉人,初來乍到時,多也對武漢人的性格大有牢騷。然則不多時日,這些發牢騷者自己的性格也都迅速為武漢人所同化,壹改他們原先自認為有別於武漢人的地方。

原因何在呢?蓋實為武漢根深蒂固底蘊厚重的市井文化也。這種市井文化有著極強的溶解力,輕易就將外來的東西消化掉了,並將外來者塑造成自己所需要的角色。武漢人不像上海廣州人那麽排外,仿佛跟外來人比跟本地人更能友好相處,大約相當的程度也是因為自己多半來自外地。

與此同時,武漢又是個地處於南北夾縫中的城市。這種地位令武漢生出諸多尷尬。對於北方,武漢的冬天有著它的寒冷,氣溫可達零下好幾度,而在夏天卻絕無它的涼爽,當北方人夏夜蓋著薄被睡覺時,武漢人卻只能把床搬到露天以便能熬過壹個悶熱得幾近殘酷的夜晚。對於南方,武漢的夏天有著它的濕熱,溫度高可達40度甚至更高,而冬天卻又絕無它的溫暖,當南方人穿著毛衣過春節時,武漢人卻不得不在家裏燃著爐火以便取暖。

於是乎,武漢這地方便兼有了南北方各自的短處:夏天的高溫濕熱和冬天的天寒地凍。要命的是武漢偏偏地處南北之間,南方認為妳是北方,北方認為妳是南方。在南方的辦公室裏裝冷氣時,武漢被認作是北方了;在北方的家中設暖氣時,武漢又被當作了南方。

萬般無奈的武漢人,只好冷時比北方冷,熱時比南方熱。為此,武漢人的性格便也呈南北兼容之狀:既有北方人之豪爽,亦有南方人之聰慧;換壹種詞匯,也可謂既有北人之蠻,亦有南人之狡。

大熱大冷的生存環境,自是讓人的性格亦大起大落。所以武漢人易暴易怒,但也易解積怨,不計前嫌。正所謂來得快去得快。來此長居的外地人,亦同樣擺脫不了這氣候的壓迫,於是身不由己地武漢化了。而僅到此壹遊的外地人,則只撞得見武漢人的易暴易怒這壹個環節,卻見不到武漢人於壹笑中盡釋前嫌的環節,由此而容易對武漢人懷有偏見。

所以我說,與武漢人相處時間短的人,多半會對武漢人持貶意評價;但同武漢人相處時間長的人卻壹定會體會到武漢人性格的可愛。

武漢是壹個有爭議的城市。人們談到武漢,掛在嘴上的總是三個字,“大”,“亂”,“熱”。

說到大,武漢肯定不是中國最大的城市。論城市人口,它比不上北京,上海,也比不上天津;論面積,雖然它也算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壹,但壹個巨大的東湖之外,它的建成區與天津的建成區不相上下,並不能同京滬兩市相匹敵。但奇怪的是,在中國,只有兩個城市的前面曾被冠以“大”名,其壹是上海,其二就是武漢。

武漢之“大”,或許是因為它的地域特征給人以“大氣”的感覺,或許也是因為三鎮隔江相望的城市結構造就了壹種雄偉的印象。武漢雄踞江漢平原,在這座城市裏,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大湖和山陵。茫茫長江縱貫市區,串聯起武漢三鎮,滔滔漢水分割漢口漢陽,這裏可能也算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大城市之壹,沙湖、南湖,東湖等大湖分布於城區,周圍還有不計其數的小型湖泊,其中的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整個城市具有壹種左擁兩漢(漢口漢陽),右抱武昌,城中有湖,湖畔繞城的格局,顯得壹望無際,浩浩蕩蕩。

武漢三鎮中,如果把武昌和漢口兩鎮分別擱在其它地方就已經可以算是兩座大城市了,何況它們還連成壹體,於是就簡直是城市中的龐然大物了。南京與武漢,都是長江邊的大城市,但與武漢相比,南京就顯得很小了。記得曾經騎自行車去看南京長江大橋,橋東市聲繁華,壹派都市景象,但往橋西壹望,則是壹片莽原,就有壹種繁華將盡的淒涼感。而妳在武漢就不會產生這種印象,無論站在武漢長江大橋或者長江二橋的橋頭上,兩頭都是壹望無盡的繁華城市景色。夜晚經過長江大橋,但見車燈流如梭,兩岸燈火輝煌,那邊是漢口林立的高樓,這邊橋下是司門口商業區的閃耀的霓虹燈。假如妳從漢口火車站下車,乘上去往武昌俞家山下華中理工大學的公***汽車,需要將近壹個半小時的時間。無怪第壹次來武漢的人,對這個城市的第壹印象就是大。

說到亂,似乎與武漢的性格有關。與長江邊上的所有城市壹樣,武漢也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站在黃鶴樓上俯瞰武漢三鎮,妳會深深地被這座城市秀美的容顏所吸引,近處,長江如玉帶飄然東去,虹橋飛架,車輛穿梭,龜蛇二山,遙遙對視,北岸的漢口高樓林立,商業繁盛,南岸的武昌秀麗沈靜,文質彬彬,遠處的東湖若隱若現。其實,在大城市中,還沒有哪壹座城市像武漢這樣風光如畫的。武漢打出的口號是“建設山水園林城市”,我覺得,與壹些根本缺乏這類資源的城市相比,這種口號並不顯得矯情和誇張。但是,武漢人雖有“九頭鳥”的精明,卻在精明之外,自有壹種放達不羈,豪爽沖動的氣質。因此就顯得大大咧咧。並不像某些自然環境不好的城市那樣善於藏拙。所以武漢不像北京那樣宏偉整齊,也不像上海那樣精致洋氣。當妳走進武漢的街道,就會產生“亂”的感覺。

火車站是人對城市產生第壹印象的地方。但從武昌火車站出來,妳看到的卻是壹片亂糟糟的景象:四處遊走的人群,淩亂而擁擠的建築,堵滿車輛的道路,都給人以亂的感覺。在武昌主幹道之壹的武珞路上,水泥路面因為年久失修而顯得破落,坐在公***汽車上,顛簸得壹塌糊塗。兩邊的建築紛亂,店鋪雜然,即使有鱗次櫛比的高樓,也掩飾不住這條大街的雜亂無章。漢口的中山大道,解放大道高樓林立,洋溢著活力與繁華,但也同樣顯得紛亂擁擠。不過,如果妳以為武漢也就這樣子,那麽妳就錯了。武漢就像武漢人的性格壹樣對比強烈,破舊的地方破舊依然,可它也常常會出現壹些讓人眼前壹亮的都市風景,在武昌的中南大道、東湖路,漢口的中山大道(六渡橋以西)、江漢路等路段,妳都能夠看到壹些精致漂亮的街景,不亞於中國任何的現代都市。因此,這些地方也成為武漢城市形象的代表。入夜時分,走在武漢街頭,眾多的娛樂場所和閃耀的霓虹燈,讓武漢流光溢彩,繁華而充滿了活力。

武漢的司機也大大咧咧,尊章意識不強,即使有警察,他們也不很在意。開起車來又“猛”又“刁”。“猛”是說他們性子急,喜歡開飛車,只要路況允許,他們就會把車開得讓人提心吊膽。“刁”是說他們在擁堵的車道上善於“鉆空子”,只要有點空隙,他們就會設法讓自己的車立刻補上。因此,在武漢的街道上,經常可以見到汽車妳追我趕。就連公***汽車在路上遇到乘客招手,只要沒有警察,也敢隨便停車。武漢的公***汽車班次很多,各個站點上常常被各種車輛擠得滿滿的。為了爭乘客,各個車的售票員都在那裏拉開嗓門喊“司門口!”、“武珞路!”“武漢關!”。由於武漢街頭上供行人過街的天橋和隧道都不多(但比天津還是要強壹些),因此,行人亂穿馬路的現象也很普遍。

武漢的亂還與這個城市中各種鋌而走險的人物有關。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是個大碼頭,各色人等聚集的環境造就了武漢人的江湖氣,更重要的是,它雖然在地理上位居中國中部,卻遠離政治中心,很少受到莊嚴典雅的廟堂束縛,因此,武漢人在保有壹種楚人蠻氣的同時,也保有了壹份楚人的靈氣。“蠻氣”使他們尚自由,愛沖動,無拘束,說話大聲武氣,做事豪放灑脫,性格火辣,沖動起來天王老子都不在話下,這種性格使武漢歷來都是壹個容易“著火”的城市,從武昌首義到二七罷工,從二十年代的大革命到六十年代的“百萬雄師”,武漢人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們身上那種火辣沖動的性格。外地人到武漢,總是對武漢人那種粗大的嗓門印象深刻,讓人覺得武漢人不好打交道。就連壹般在中國總是被人高看的外國人在武漢也領教過武漢人的厲害。當年上英語口語課,壹位外教曾經說起他在漢口的經歷還耿耿於懷,他在中山大道上走路不小心,踩了壹位年輕人的腳,連聲對他說對不起,可那位年輕人橫眉冷對半天,堅決不買帳,反過來踩了他壹腳這才悻悻然地走了。武漢的犯罪率高大約也與這種愛冒險、易偏激的性格有關。

說到武漢的熱,盡人皆知。武漢是全國著名的三大“火爐”城市之壹,它從二三月份變暖,進入萬紫千紅的春天,到五月份開始轉熱,到七月八月九月開始大熱,在此期間,武漢壹直是象是被浸潤在熱水中。熱得讓人透不過氣來。而從十二月份開始,武漢又轉入了冷。這裏不像北方,冬天沒有暖氣,人們也沒有烤火的習慣。雖然氣溫不像北方城市那麽低,但由於氣候相對潮濕,所以顯得陰冷,在這樣的氣候中,凍瘡是經常發生的。這種大起大落的氣候,許多外地人是很難適應的。但武漢人卻依然過得優哉遊哉。武漢人那種大起大落的脾氣,恐怕也與這種氣候不無關系。

武漢是壹個四季分明的城市,武漢市民性格也與它的氣候壹樣多彩多姿,春天花繁葉茂,武漢人特別喜歡郊遊,在東湖邊上,珞珈山旁,到處都可以看到賞花、野餐的人群,在其他地方,像東湖這樣的美麗風景區,早就被圈上圍墻,變成公園收費賺錢的地方,但武漢卻把東湖的大部分區域向市民免費開放,這也可以算做武漢人的壹種福氣了。

不過,最能體現武漢的城市性格的,還要算夏天,武漢的夏天,熱浪滾滾,在這種氣候中,壹個外地人是不敢輕易出門的。但夏天卻給武漢人在長江戲水、在東湖遊泳提供了機會,因此,武漢的水邊上,總是熱浪滾滾,各路遊泳高手,都在這裏盡顯風姿。顯示著武漢人的豪情。而等到夕陽西下之後,幾乎所有的武漢人都會走出家門,要麽找地方歇涼、聊天,要麽搬壹支竹床放在外面,要麽邀朋請友尋個小攤盡情夜宵。於是,白天是太陽的熱,晚間是人潮的熱。使整個武漢的夏夜,都人聲鼎沸,在這種夏夜的生活中,武漢人火爆性格後的另壹面,也盡情展露。他們顯得機敏、聰慧,見多識廣,頭腦清楚。而許多浪漫和不那麽浪漫的愛情故事,也多在這樣的時候發生。

武漢是壹座熱辣辣的城市,它充滿壹種平民城市的激情和活力。它坦蕩而不做作,懶散而富有情趣,它不排外,妳在這裏幾乎沒有外鄉人的感覺;它有個性,妳在這裏可以聽見尖銳而爽直的言談,卻很少聽到肉麻的諛詞,它見多識廣,又經常沈溺於自我的冥想,很少有自吹自擂的愚蠢的虛榮心。

武漢飲食文化

傳統小吃

“不需考究食單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湯圓宵夜好,毋魚肥美菜莖香。”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這首《漢口竹枝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武漢的食俗及其特有的風味小吃。武漢的風味小吃品種很多,歷史悠久,如源於戰國時期偽清水棕、南北朝時的春餅邊、隋唐時的綠豆皮、宋元時的油果、明清時的米酒、面窩和近代出現的三鮮豆皮、湯包、熱幹面,等等……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壹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於1931年,原位於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後復業,改稱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銳意改進,配合甜食應市,頗受歡迎。其制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裏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制作餡料,創制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發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燴炙人口。

四季美湯包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壹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壹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鐘生楚等在該店制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其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裏,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壹籠,佐以姜絲醬醋,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制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和什錦湯包等。

小桃園煨湯

“小桃園”是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壹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創始於1946年,有陶、袁兩個小販在這裏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筱陶袁”,解放後諧音化為“小桃園”,是著名的“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馳名。其原料為黃波孝感壹帶壹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雞,剁成雞塊,先入油鋸爆炒,再倒入內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糧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計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八封湯和其他糧湯也都各具特色,鮮香可口,深受食客喜愛。

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距利濟路口不遠,1920年由黃陂人談誌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制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皮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余香滿口,吃後留有余味,使人吃了還想吃。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制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蔡林記熱幹面

蔡林記熱幹面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854號,面對水塔,生意興隆,日銷量約15000碗,接待品食者萬人以上。熱幹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把面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蔔丁、小麻油和醋等作料拌勻,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幹面館和攤點,熱幹面已成為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壹。

老謙記牛肉豆絲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壹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

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裏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幹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壹起,別有風味。

面 窩

面窩和熱幹面壹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壹,制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裏炸,很快就作出壹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

特色菜肴

與小吃相對的武漢大菜是榮列全國十大菜系的鄂菜之精華和代表,它源於古代楚國的佳肴,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味和壹批名菜,如清蒸武昌魚、臘肉炒菜薹等……

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是馳名中外的水產,盛產於武昌縣和鄂州市***管的梁子湖中,封建時代是貢品,現在是席上珍饈。其烹制方法多種多樣,十分講究,最負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魚,制作最佳的菜館是武昌大中華酒樓。這家酒樓由安徽人集資,創辦於1933年,以擅長烹制武昌魚著稱。由於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魚作為清蒸武昌魚的品名。他們壹般用壹公斤左右的鮮活樊口鯨魚作主料,輔以火腿、香菇、冬筍、雞湯等十多種配料調料,上籠清蒸,嚴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處。蒸好後再在魚上綴上紅、綠、黃各色菜絲,使之色彩艷麗,香味撲鼻,魚肉細嫩,湯質鮮美。除清蒸外,他們還運用油燜、紅燒、花釀等法創制三十多種魚饌。

黃燜甲魚

湖北人吃甲魚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黃燜甲魚是楚鄉名菜。甲魚也叫團魚、元魚、雷、鱉,俗稱王八,營養豐富,有滋陰補腎的功能,其甲其肉均可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視之為藥物。武漢大中華、老大興園和雲鶴等酒樓將甲魚黃燜,配上香菇、雞湯等調料,鮮美香糯。

皮條鱔魚

皮條鱔是從荊州、沙市傳入武漢市的傳統名菜,荊州地區己經食用數百年了。鱔魚味美,且有藥用價值,《名醫別錄》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皮條鱔魚以老骨後切成長條,制熟後猶如皮條而得名,又因形如竹節,也叫竹節鱔魚。漢口雲鶴酒樓、老大興園酒樓和老會賓酒樓烹制的皮條鱔魚都很考究,制法是用二道不同溫度的油余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色澤金黃,外酥內嫩。

老大興鯉魚

“老大興”是坐落在漢口利濟北路靠近解放大道航空路口的老大興園酒樓的簡稱,這家己有壹百四十多年歷史的酒樓以烹制蛔魚著稱,享有“蛔魚大王”之譽,與“豆皮大王”、“湯包大王”、“餵湯專家”並稱為武漢風味的“三王壹專”。

蛔魚即長吻鮭魚,又名江團、白吉,魚體圓長,口在頭下,呈新月形,全身無鱗,多產於長江中遊。這家酒樓的著名廚師劉開榜在抗日戰爭前後烹制出紅燒蛔魚,使他本人和酒樓獲得“鱗魚大王”的榮譽。這壹稱號經過第二代曹雨庭傳到第三代江顯山,使傳統技藝有了新的發展,創制了清燭蛔魚、網油蛔魚、粉蒸蛔魚和氽蛔魚等新的品種,色、香、味、形俱佳。

洪山菜苔炒臘肉

洪山菜薹即產於武昌洪山壹帶的紅菜薹,顏色紫紅,脆嫩清香,營養豐富,常食不厭,是武漢人冬春兩季的家常菜之壹,同武昌魚壹起被譽為楚天兩大名菜。

洪山菜薹炒臘肉,做法很講究。菜薹要選洪山寶通寺周圍種植的,要既鮮且嫩,主要吃薹,薹用手折,長約寸許,洗凈瀝幹備用。臘肉也要切成壹寸長的薄片,先放進鍋裏煸妙,然後撈起,再炒菜薹,最後把臘肉摻入,起鍋裝盤。吃時菜薹鮮嫩脆香,臘肉醇美柔潤,別有風味。

東坡肉

位於漢口解放大道中段的雲鶴酒樓有壹種用冬筍、菠菜、五花豬肉烹制而成的名菜,以“冬”諧“東”、“菠”諧“坡”而稱為東坡肉,味道鮮美,香氣撲鼻,頗受食客的歡迎。此菜源於湖北黃州,與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謫居黃州有關。1080年蘇軾被貶到黃州,躬耕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當時黃州肉賤,但烹調不好,味道不鮮。蘇東坡經過試驗,摸索出壹套燉制五花內的方法,燉出來的肉色澤紅艷,味醇可口,後人就把這種燉肉叫做東坡肉,在黃州地區流傳九百多年。後來傳到武漢時,烹飪技術上有改進,味道更加鮮美。

無獨有偶,在蘇軾生活過的四川、浙江也都有風味不同的東坡肉。更有趣的是雲南大理的少數民族在結婚時,還有新郎新娘合吃東坡肉的習俗。

黃陂三合

黃陂三合是武漢市郊縣黃陂民間的傳統佳肴,已經流傳數百年。三合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肴合而為壹的統稱,當地群眾又稱之為三鮮,他們把三鮮作為品評筵席的起碼標準,有“沒有三鮮不稱席,三鮮不鮮不算好”之說。

三鮮各有其制作傳統技藝,魚丸選用鰓魚剁茸,配上蛋清、蔥白、姜汁、豬油等余制而成;肉丸選用豬腿夾肉剁碎,配上魚茸和各種調料,酥炸而成;肉糕的原料和肉丸相同,但作成糕狀,蒸制而成。三菜合燒,魚有肉味,肉有魚香,別有風味。由於三菜中有魚、丸、糕三字,魚與余諧音,龍的方音為圓,糕與高同音,人們便賦三合以年年有余、家家團圓、步步高升的寓意,為圖吉慶,年節必備。1941年黃陂人在漢口打銅街開設黃陂合記餐館,把黃陂三合傳到武漢,把鄉土菜的質量進壹步提高,使得魚丸滑嫩、肉丸松泡、肉糕軟柔,頗受歡迎。後來隨著武鋼的建設,合記餐館遷到青山建設七路,改名解放酒樓,繼續精制此菜。

沔陽三蒸

沔陽是江漢平原上的壹個大縣,歷史上包括今洪湖市,近年改制為仙桃市。這壹帶水面較多,物產豐富,為魚米之鄉,人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食俗,被稱為蒸菜之鄉。三蒸即三樣蒸菜,有的說指蒸魚、蒸肉、蒸雞,有的說指蒸魚、蒸肉.蒸丸子,有的說指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所謂蒸珍珠丸子,是將魚、肉剁茸加料,擠成丸子,放大篩內滾粘糯米,然後上籠蒸熟,熟後的糯米晶瑩透明,猶如珍珠。如不滾粘糯米蒸制,就叫蒸白丸。1931年漢口民生路開辦了壹家沔陽飯店,以善制三蒸馳名,五十年代隨武鋼建設遷至青山工人村60號營業。

沔陽三蒸至少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揭竿起義,壹舉攻下沔陽縣城。陳的妻子潘氏(壹說羅氏)夫人親自掌廚,將魚、肉、藕等拌上米粉,配上其他佐料,裝碗蒸制,犒賞起義農民。大家吃了,嘖嘖稱贊,此後即世代相傳,喜食蒸菜成習。

蟠龍卷切

蟠龍卷切又名蟠龍菜,是漢口雲鶴酒樓、老會賓酒樓經營的楚鄉名菜之壹,源於湖北鐘祥縣,見於鐘祥縣誌,有百多年的歷史。當地有多種傳說,均與明代嘉靖皇帝有關。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病逝,既無子嗣,又無嫡親兄弟,便由封於承天府(鐘祥)的興獻王之子朱厚璁繼位。傳說朱厚璁怕其他藩封在外的叔伯兄弟先期到達北京,搶占皇位,便裝扮成解京囚犯,日夜兼程進京,餓了就吃套在頸上的壹種環狀食品:外為雞蛋皮,內包魚、肉餡,蒸熟成形,吃時方便,味道鮮美,爽口不膩。壹說朱厚璁赴京前向他的老師辭行,老師與廚師商量做壹道別出心裁的佳肴款待這位即將登基的皇帝,便以雞蛋作皮、魚肉作餡,卷成長條,蒸熟後再切成薄片,碼於盤內,使成龍形,稱為吃肉不見肉的蟠龍卷切。也有人說是朱厚璁繼位後回鐘祥為父親造陵時順便看望老師,老師為他設計此菜的。後來流傳開來,持久不衰。武漢的餐館、酒樓在民間制法的基礎加以改進,使之成為色、香、味、形俱佳的著名鄂菜。

老會賓葵花豆腐

“老會賓”是老會賓酒樓的簡稱,1929年開業,以烹制鄂菜著稱,並能兼采京蘇大菜之長。坐落於漢口三民路,在六渡橋鬧市區。葵花豆腐是這家酒樓獨創的名菜,創於特級廚師宗良植、高級廚師宗良松兄弟之手。他們在四十年代即師承胡承藩師傅的技藝,制作出別具風味的壹品豆腐。制作方法是把鮮嫩豆腐去皮擦碎,摻入魚茸、蝦仁、火腿等配料,精心烹制而成,名曰豆腐,實乃上等佳肴。應市後轟動武漢三鎮,許多美食家專到這家酒樓點食此菜。廚師們精益求精,又設計改進壹品豆腐的造型,在作好的壹品豆腐上飾雞蛋皮絲,周圍鑲上綠色菜葉,使之狀如葵花,改名葵花豆腐。這壹名菜引起心向祖國的壹對天沔籍華僑夫婦的極大興趣,他們在品嘗以後即興題詩說“葵花豆腐奶菜心,令人懷念老會賓,楚鄉佳看風味濃,品過倍感家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