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北京餐飲老字號仿膳有哪些特色飲食?

北京餐飲老字號仿膳有哪些特色飲食?

北海公園內的仿膳飯莊,是名震中外的北京老字號飯莊,它的特色是仿制清朝皇宮的禦膳食品,至今已有80年的歷史。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首都,數百年來,每朝皇帝享用的宮廷禦膳都秘不外傳,民間很難見到。

民國十三年(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後,宮中的禦廚也隨即出宮,到民間自謀發展。

民國十四年(1925年),原來在禦膳房菜庫當差的趙潤齋,帶著兒子及五六禦廚在北海公園北岸五龍亭以東,租了五間平房,開了壹個茶莊,取名"仿膳"。

他們以自己原來是清宮禦廚的特殊身份,專事仿照清宮禦膳房的菜品,制作和經營各種清宮內的傳統糕點、小吃及風味菜肴。

仿膳雖然規模不大,但它第壹次把清朝宮廷風味食品展現在紫禁城以外,引起了顧客的極大興趣。

北海作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帝王的皇家宮苑禁地,直到清帝退位之後10年,即民國十壹年(1922年)才首次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仿膳茶莊的開張,為人們提供了遊賞皇家園林,品嘗帝王美食的良好條件。因此,仿膳壹開張就顧客盈門,異常火爆。

仿膳制作的膳食,從風味小吃到後來推出的"滿漢全席",都是色香味俱全的統壹結合,無不顯示出昔日皇家的氣派。如經典的傳統小吃肉末燒餅、小窩窩頭、豌豆黃、蕓豆卷等,無論是用料、做工,還是口感都堪稱壹絕,而且每道菜品的背後,都有壹段傳說的宮廷故事。

就拿小窩窩頭來說吧,傳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在她又累又餓時,壹個老百姓給了她壹個窩頭,這種香甜可口的窩頭是她從來沒有吃過的。回到北京後,便命禦膳房為她制作。

禦廚想到慈禧的特殊的身份,便把玉米面磨得特細,做好後,經品嘗,受到太後歡喜。後為宮廷禦用的上品,還成為"齋戒"時吃的壹種甜食。

1956年,在中國政府舉行的慶祝建國七周年國慶招待會上,仿膳飯莊制作的4000個小窩頭擺上國宴,受到中外賓朋們的交口稱贊。

仿膳制作的肉末燒餅也有壹段與慈禧太後有關的傳說故事。說是慈掉太後有壹天晚上臨睡時可能有點餓了,做夢吃了肉末燒餅,沒想到第二天膳桌上果然擺著酥軟香嫩的肉末燒餅,慈禧非常高興,傳令獎賞了那個做餅的人。

小吃豌豆黃、蕓豆卷"進宮",也與慈禧太後有關。傳說慈禧太後喜歡在北海北岸的靜心齋乘涼休息,靜心齋與皇城北墻只有壹墻之隔,皇城外是當時北京熱鬧的什剎海荷花市場。

壹天,慈禧太後聽皇城外傳來敲鑼聲,原來是賣豌豆黃、蕓豆卷的叫賣聲,慈禧讓人把他叫進來,嘗了他的豌豆黃和蕓豆卷,甚是喜歡,便把他留在了宮中禦膳房。

仿膳除了經營茶點、小吃之外,還經營清宮中的壹些傳統炒菜。這些菜肴都各具特色,香鮮爽口。

如"溜雞脯"也是慈禧太後晚年最愛吃的菜。此菜做成後,主料雞脯色澤潔白,綴少許綠色豌豆,清香素雅,口感柔軟而不膩。

"烏龍吐珠"用烏黑海參制成遊龍狀,鵪鶉蛋圓潤如珠,造型生動華美。

海紅魚翅、扒鹿肉、懷胎桂魚、蛤蟆鮑魚、金瞻望月、金魚鴨掌、抓炒魚片、琵琶大蝦、海參蹄筋等也都各有特色。

將菜肴中冠以"龍"、"鳳"之名,也是體現宮廷禦膳的壹大特色。"龍鳳呈祥"、"龍鳳賞月"、"烏龍吐珠"、"二龍戲珠"、"扒龍須香菇"、"鳳凰臥雪"、"鳳凰趴窩"、"鳳凰魚肚"、"鳳凰大蝦"等名菜,無壹不透出昔日帝王膳品的精工細做、華貴典雅。

仿膳菜肴中,選用吉祥、如意、福、祿、壽、喜等字眼做菜名,也體現了宮廷禦膳的特色,如"江山萬代"、"洪福萬年"、"如意冬筍"等。

民國時期,社會上盛極壹時的"滿漢全席",也是仿膳的保留菜糸。

仿膳的滿漢全席有菜點108道,席面以"三十二珍"為原材料,包括"山八珍"(如駝峰、熊掌、猴頭、猩唇、豹胎、犀尾、鹿筋等)、"海八珍"(如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等)、"禽八珍"(如紅燕、飛龍、鵪鶉、天鵝等)、"草八珍"(如猴頭蘑、銀耳、竹筍、驢窩菌、羊肚菌、花菇等)。

烹飪技法上匯聚了滿族傳統的燒烤和漢族的燉、燜、炒、煮、炸等烹飪技藝,全席包括熱菜、冷葷及各種點心、果品,分三天六餐才能上齊。

民國後期,仿膳創業時的禦廚有的離開,有的去世,宮廷風味特色逐漸趨淡。

解放以後,仿膳的經營和發展受到政府的重視。1956年仿膳由私營改制為國營,為了能夠保持和發揚宮廷風味傳統特色,仿膳又特意尋找並請回了曾在清官禦膳房掌廚的五位老師傅,又讓壹個個中斷多年的宮廷風味菜品發展起來。

1959年,仿膳從北海北岸遷到瓊華島北面正中的漪瀾堂古建築群。新開辟了仿清裝修的大、小宴會廳11個,擴大了飯莊的規模。

如今的仿膳,由三個庭園組成,***有大小餐廳15間,可供500人同時就餐。餐廳內全部以龍鳳呈祥圖案、大型彩繪宮燈等宮廷裝飾,陳設古樸典雅莊重,突出表現了宮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