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江南有七大習俗:彈古琴、品普洱、穿唐裝、聽昆曲、燒木耳、學密宗、種菖蒲。這家人的話也很生動,但也描述了古代文人“以菖蒲為命”的特點。民間甚至有壹種說法,沒有菖蒲就沒有文人。可見文人自古就有菖蒲情節。在他們看來,菖蒲不僅是河邊的野草,也是書桌上書房的必備物品,象征著他們不屈不撓的“文人氣節”。
事實上,菖蒲的學名是菖蒲也稱為劍蘭和菖蒲。具有粗根狀莖的多年生植物。基生葉,劍形,中脈突出,基生葉鞘被膜質邊緣覆蓋。生於沼澤、溪流或稻田。按照清朝的錢,民國野史寫了壹本書。據記載,有兩種植物,大的和小的。舊的有三四英尺長,氣味很重。樹葉像劍壹樣成脊狀。中午在門口把樹葉掛成劍是很常見的。這叫草藥香腸,也叫泥菖蒲。小的有壹英尺多高,葉子細長,沒有肋骨。它們被稱為石菖蒲,也叫石菖蒲。它們被包在瓷磚裏,放在桌子上享用。細長的葉子只有三四英寸長。根可入藥,但壹寸九結好。
菖蒲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將菖蒲與蘭花、菊花和水仙花並列為四大名花。人們還將菖蒲個性化,並將農歷4月14日定為其生日。4月14日,當菖蒲出生時,它的根和葉被修剪,並積聚海水以滋養它。它將是綠色的,易於種植。尤其是菖蒲,因其神聖性和極高的觀賞價值,千百年來壹直是我國重要的觀賞植物和盆景植物。
學者們喜歡在書房裏提供壹盆菖蒲。原因在於菖蒲:“忍受寒冷,無動於衷,吳清泉,做壹塊白石。”這與他們的個人觀點是壹致的。宋代著名作家和美食家蘇軾去丫蛋山用數百顆彈珠制作爐甘石,為宗祠裏的老人寫詩,把老人的眼睛留在宗祠裏,然後把它們扔成塊。放在盆中間,陽光和大海正好。明年菖蒲的根不會連在壹起。如果有蟠桃,妳可以留在黃昏。可見文人與菖蒲自古相伴。
可以說文人墨客最想要的菖蒲盆景是滿枝菖蒲,卻不能滿足。妳也可以自己制作石菖蒲。石菖蒲的栽培在許多書中都有記載。宋·武夷《藝必用》:“菖蒲,原植於巨石上,移過良石壹次又壹次,好而不壞。高明聯《壹生八劍》:“草堂中有壹條巨鯰蒲草,下有白花。利潤高達1.34英尺,下面還有幾十個石川。它紅白相間,綠油油的,每天被清澈的泉水滋養著。被稱為翟中之寶。'
民間有很多菖蒲的秘方。例如,張載在他的《明朝夜航船》中寫道,在船上撒老鼠屎可以改善石菖蒲的虛弱和發黃。至於這個方法好不好,我在實踐過之後再做評論。畢竟,“當妳在紙上寫字時,它總是很淺,所以當妳知道它時,妳必須練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