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物產豐富,素有“糧棉之倉,魚米之鄉”之稱,楊梅、柑桔、黃花梨、黃泥螺等特色產品聞名遐邇。鄉鎮工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了人造毛皮、燈具、繡服、化工和再生橡膠五大支柱產業和三夾板、電容電器、五金塑料、旅遊產品四大新興行業。
境內329國道橫穿鎮中,受寧波中心城市輻射,交通便捷、商貿繁榮、郵電通訊發達,電水資源充足、集山、湖、地、海於壹體,投資環境優越。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人民艱苦創業,以勤勞的雙手建設家鄉,使鎮容鎮貌和綜合經濟實力發生了顯著變化,事業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城鎮知名度日益提高。
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使三北的工商業似雨後春筍般崛起,並推動了三北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迅速發展。塊狀經濟、規模經濟、科技投入齊頭並進,外向型經濟不斷發展,產品遠銷日、美、歐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酒家、賓館、商城、專業市場及旅遊服務業蓬勃興起,更為初具規模的工商業增添了騰飛的翅膀。
329國道、中橫線、沿山公路和規劃中的沿海公路四條橫向交通動脈都穿過三北鎮,在新壹輪經濟社會發展中,處於寧波和慈溪兩大城市中間的三北鎮,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日益凸現。
尋找比較優勢,打造城鎮特色,三北鎮把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歷史人文優勢有機融合,打造浙東旅遊名鎮。其自然資源優勢在於集山、湖、海於壹身;歷史人文優勢為達蓬山、徐福東渡以及遺留下來的摩崖石刻等徐福文化、佛教文化和南宋東發學派創始人董震的儒學文化這三大文化。1994年以來,三北鎮黨委、政府壹以貫之實施“旅遊名鎮”戰略,把旅遊開發作為吸引投資、增加就業、優化環境、營造發展新優勢的支柱產業來做,按照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要求,自2003年開始,這個發展戰略進入與投資商實質性洽談階段。2007年,以寧波雅戈爾達蓬山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為主體的項目開發已進入會審階段,總投資3億多元,壹期開發300畝,二期***開發600畝,建設佛跡寺、徐福文化展示區等名勝。
329國道三北段4.73公裏把三北鎮分成南北兩部分,十分清晰的規劃建設畫面向人們展示慈東小鎮小巧精致秀麗的容顏。國道南側窖湖北面,為建成區和人居區,全鎮9個村有8個分布於此;窖湖以南為達蓬山旅遊景區。國道北側800米縱深以內為工業集聚區,以外為農業種植區直至灘塗。
以旅遊打牌揚名聲,以工業立鎮強實力,三北鎮把建設慈東“經濟強鎮、旅遊名鎮”作為長遠目標,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加快發展中實現產業的改造和升級。三北工業努力提升產業、企業和產品的技術層次,提高經濟運行的整體素質,把現有的資本實力、配置能力與科技進步相結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2007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占全鎮工業總量的近50%,以“遠東燈具”、“德普燈具”、“偉依特燈具”為代表的燈具產業,以“江南化纖”、“華星輪胎”為代表的化纖產業以及人造皮產業都形成規模集聚強勢。
為經濟社會發展配套,三北鎮營造良好基礎環境,提升城鎮形象。按照“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位、管理高質量”要求,拓展規劃框架,舍得花大本錢全面實施骨架道路等公***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開展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城鎮面貌又有了壹定變化。先後制訂完善了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達蓬山文化旅遊區開發中長期規劃、三北鎮生態建設規劃,以及蓬萊大街東拓詳規、田央和徐福等新百村改造詳細規劃。
三北鎮2007年***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占鎮可用財政收入36.8%),先後組織實施了施山公路、鎮東南路、達蓬南路等道路拓寬改造工程,工業集聚區塊道路延伸硬化工程,拆遷安置地塊“六通壹平”工程,東渡、海甸戎村高壓桿線移位工程,國道、工業集聚區塊及公路橫河兩側綠化、美化工程。同時,緊密配合中橫線、三塘橫江等市級重點工程建設,做好了征地、堆土、平整及地上附著物的政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