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雅舍譚池

雅舍譚池

春節將至,“吃”成了各地人們過年的重頭戲之壹。過年就要吃家鄉味道,家鄉的味道是腦海裏留不住的鄉愁和記憶。

張小嫻在她的散文中提到,她多年前與蔡瀾共進晚餐,並在壹夜之間去了八個地方。在壹個地方坐下來,食物就端上來了。只要妳說“不好吃”,蔡瀾馬上說,“如果不好吃,就別吃。我們去別的地方吧。倪匡說,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壹頓少壹頓。”

生命有限,少壹頓飯。這確實是事實,所以不要辜負每壹頓飯。隨著消費需求的多元化和品質化,人們喜愛的美食呈現新熱點、新變化。春節臨近,人們對美食的偏好凸顯地域特色,傳統菜肴回歸成為春節餐飲的典型特征。

標題:雅舍談論吃

類別:散文集

年輕人最大的財富是好胃口。當妳的眼睛老了,妳就看不見食物誘人的顏色了。當妳的鼻子老了,妳就聞不到食物動人的香味了。舌頭老了,連食物的軟嫩滑脆辣麻都嘗不出來了。光是想想就讓妳感覺很糟糕。妳還在談論節食和減肥。趁著妳的雄心壯誌還在,妳已經在新年期間仔細閱讀了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

這本書是梁實秋散文集,第壹版收錄了57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以壹種食物的名字為標題。文章精美,充滿閑情逸致,常常讓妳垂涎三尺。

修訂版將該書分為“雅舍談吃”和“談吃與拿起”兩部分。《雅舍談池》完整地囊括了初版《雅舍談池》的全部內容;第壹版《談吃》中沒有收錄的關於吃的美文有39篇。這兩部分共同構成了壹部極其完整的《雅舍談吃》。

梁實秋自嘲自己嘴饞,壹生寫了無數關於吃的文章。這些文章具有強烈的故土情懷,是名人談論吃的經典作品。現在想想,它的吸引力在吃之上,是對逝去歲月的壹種追憶,是對家鄉味道的壹種難忘的記憶。

-

這個世界的味道來自食物,更多的來自親情。壹代散文大師梁實秋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和記憶的味道。

能夠在浮華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味道,需要壹顆熱愛生活的心。在壹個冬天的晚上,梁先生無意中聽到壹個羊頭肉攤販的叫喊聲,於是他忍不住從床上起來,拿起壹盞油燈,看著攤販的刀刃飛來飛去。於是他弄了壹個盤子,又躺了下來,在枕頭上咀嚼直到睡著,這真讓人“貪婪”。

《中庸》雲:“人只知吃喝,卻鮮知滋味”,而梁實秋先生無疑是壹位品嘗家。面對真正的“汙蔑”,“懶”字根本無處遁形;壹個真正的人可以“為了壹張嘴而跑斷兩條腿”,只要他能滿足自己的胃口,即使有千般障礙,他仍然是無敵的。

恐怕那些不知道味道的人可能不會這麽想,因為我還沒能練到這樣的境界,而且我還很懶。即使我的肚子裏有壹場暴食暴動,我仍然懶得“自食其力”。我寧願畫餅充饑,希望解渴,在想象中親吻。

-

年輕的時候,即使我不懶惰,我也願意壹晚上去八個地方,結算八次以滿足我的舌頭,但我沒有可觀的經濟來源。即使有這個財力,味蕾也沒有相當的本事,即使有相當的財力和相當的本事,也沒有多余的精力。

有人說,通過觀察壹個人對飲食的態度,我們可以大致看出他的生活方式和素質,甚至是他的修養,做事的狀態,以及浸泡在其中的人生價值觀。我深深地相信,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愛得比天還深。和女朋友跑的最勤,嘴巴只在乎甜言蜜語,所以不在乎吃飯。

梁實秋十四歲進入清華後,每周只能回家壹次,而且只能在家吃午飯。他的母親愛他,總是親自下廚。他特意準備了壹大盤肉絲、韭菜絲和冬筍絲、木耳絲,往鍋裏加了壹勺花雕酒。讓梁實秋先生難忘的是他母親做的核桃奶酪和他煮的粥...這些美食包含著他母親對子女深深的愛,梁實秋先生也深深地愛著和思念著他的母親。

“食物的香味和母親的愛讓我現在回憶起來都忍不住流口水、掉眼淚!”

-

《雅舍談吃》不是壹本烹飪書,也不教人做菜,更不分析營養。只是壹個作家不忘鄉愁和舊日時光,通過喝酒啄食來寫他那些年的經歷。沒有太多的人類軼事,它通過吃把那個時代帶了出來。從壹道簡單的菜,梁先生學到了從過去到現在的壹切,但他能夠誕生那麽多美麗的故事,那麽多燃燒的真理,優雅而幽默的文字,簡單而真誠的感情,壹路讀來,就像壹場文化大餐,味道陰郁,感情濃烈。

如果有人胃口不好,這本梁老先生的散文集就是最好的“開胃粉”。壹打開書,地道的小吃、精美的宴席、美味的海鮮、茶點、時令蔬果,伴隨著老先生精致優雅的筆韻,奔湧而來,使人口中津液滿滿,腹中隆隆作響,他們勢必吃了又吃。

讀完這本書,我總有壹種在潛意識裏搖擺不定的感覺,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直到我重讀《作者簡介》,其中有壹句醍醐灌頂的話,讓我頓悟:“梁實秋踐行著‘量力而行,安享其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哲學,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這句話恰到好處!

把吃當成幸福的人是幸福的人,精神上得到滿足,平淡的食物也能吃出無窮的味道。

-

用來代替序言的短文

《聯合報》副刊刊登了這些關於吃的話的前二十壹段,後面幾段刊登在《中國日報》副刊上。說話隨意,沒有規則和順序,想到什麽就寫什麽。我不是烹飪專家,我只是“天橋的把戲——光說不練”。我沒有廣泛旅行,知識有限,所以文本的內容很差。世界上大概有很多貪婪的人,文本隨時出版和傳授。壹位先生問我:“妳為什麽對飲食有專門的研究?”這個問題嚇到我了。我研究過多少次了?我如實回答:“這只是因為我吃了80多年,從未間斷。”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所以孟子說:“吃吃喝喝的人是可鄙的,養壹個小的給他們也是壹種損失。”放縱食欲的欲望被輕視,因為它很小,失去了它的偉大。然而,聖人知其大,聖人知其小。這種“小”並非絕對不可能。只是不要只做壹個“吃貨”。

《朱語錄》:“問:‘在飲食與忌口之間,哪個是正義,哪個是人欲?“曰:‘吃喝者有理;美味的食物是必需的,人們想要它。壹個學者必須做他想做的壹切,恢復正義,然後才能學習。”“我的想法不同。我以為索取美食是人類的願望,但為什麽它會違背天道呢?如果天堂不包括美食的要求,為什麽妳的舌頭上有這麽多味蕾?

偶爾因為想家而聊美食;聊天取樂,啃穿屠夫的門。

1984年9月11日,佳子在臺北過中秋節。

-

美食在作家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是文化傳承的代表。蔡瀾說:有時候,我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壹種習慣和壹種鄉愁。

梁實秋先生通過《雅舍談吃》講述美食,回憶過去品嘗美食的經歷,表現出他對母親深深的愛戀、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和對生活的熱愛。

梁先生的書,無圖無畫,僅憑文字就能讓人垂涎欲滴,真是強大的藝術誘餌!只是壹百年過去了,不知道去哪裏找那時候的味道。我們怎樣才能滿足我們的渴望?好在先生文筆很有意思,到處都能偷得壹兩個字犒勞自己,也是莫大的安慰!

吃美食比寫美食更容易。活著,吃飯,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