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妳出身高貴還是低賤,都無關宏旨,但妳必須有做人之道。”
正所謂,七分靠做人,三分靠做事。
壹個人值不值得深交、做事靠不靠譜,看的無非就是這兩個字。
誠實電視劇《父母愛情》中,“文盲團長”江德福看上了資產階級家的小姐安傑,經歷了非常坎坷的追求之路後,安傑終於對江德福產生好感,慢慢接受了這個“大老粗”。
然而,回到宿舍的江德福卻並不開心,他告訴室友:“沒和她說過我離過婚的事,總覺得心理不舒服。”
室友馬上叮囑他:“千萬別說,說了妳就完了,等結婚了再說,到那時候她能奈妳何?”
江德福聽了室友的話,卻還是按照自己心裏的想法,找了個時間鄭重地把自己結過婚、離過婚這件事,告訴了安傑。
馬克吐溫說:“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
壹開始,安傑當然不能接受,當場扭頭就跑。但後來,在安傑對這個男人的“評判”中,江德福的誠實反而給自己加了不少分。
原本可以欺瞞的事情,他卻冒著失去心愛的女人的風險,把自己的“老底”全盤拖出,把知情權和選擇權都交給了她。
這在人人都會衡量得失、唯利是圖的社會中,江德福的這份“坦誠”顯得更為可貴。
所以,安傑不僅願意嫁給她,甚至就算他洗甲歸田,也願意跟著去,不得不說也是被江德福的這份誠摯和真性情所打動。
北宋哲學家楊實曾說:“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人不誠實,內心必然會為其所累,人誠實,內心坦蕩,便無所掛慮。
魯迅:“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壹個誠字。”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
壹個人不管多麽優秀,壹旦品德出現了瑕疵,就像放了很久的美食,看上去依舊可口,但是細細品味卻令人作嘔。
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吸引力,恰恰是妳傳遞給對方的那份踏實感,是讓對方感覺到妳的可靠、可信。
善良過年期間,去年剛剛離婚的同學小許帶著自己5歲的女兒回了娘家。七大姑八大姨輪番來看望,說是來看望,其實更像是來看笑話的。
她們的言語中,總是充滿了憐憫和惋惜,這讓小許特別難受,比如:
“壹個人帶著孩子,這以後的日子可怎麽過啊?”
“真沒想到,妳老公居然是這種人,妳當初真是瞎了眼了。”
“我勸妳啊,還是復婚吧,這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男人啊,別可憐了孩子。”
……
塞繆·約翰遜說:“通往地獄之路,通常由善意鋪就。”真正的善良,如果沒有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成了惡。
二戰時期,整個歐洲兵荒馬亂,逃難的人經常吃不上飯。
壹位德國老太太,每次看到門外有人徘徊,就知道是他餓了又不好意思進來討飯的。因為這方圓幾十裏,人煙稀少,不容易找到吃飯的地。
為了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無數次,老人都以自己老了扛不動木頭為由,請求門外的人幫忙把木頭從院子的這頭搬往那頭,隨後趁機邀請對方壹起吃飯,對方也便愉快地答應,吃完再繼續上路。
老太太靠著這些木頭,巧妙地表達了善意,將善意給予得恰到好處,暗地裏溫暖了每壹個需要幫助的人。
是啊,當善良披上外衣,不動聲色,才是真善。
高爾基說:“妳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裏拿取。”
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也曾說:“為別人盡最大的力量,最後就是為自己盡最大的力量。”
善良是心靈的指南針,它讓我們永遠不迷失方向。不論妳傷害誰,就長遠來看,都會傷害到妳自己。或許妳現在並沒有覺知,但它壹定會繞回來。
所以,永遠記住:妳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的。
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做人應當有善良的品質,淡泊的心境,仁義的思想。大度看世界,壹顆博大又寬廣的胸懷,才能立足於這個世界。
執著做人,只有誠實、善良這些優良的品格不夠,還需要有壹定的能力。
古語有雲:“不自長者,取禍。”不嚴格要求自己,就會有禍端。
人貴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有決心、恒心和耐心,要有執著追求的精神,這是成就事業的關鍵。
有壹期《魯豫有約》中,魯豫問郎朗:“在忙碌的日程中怎麽保證每日練琴?”郎朗回答說:“壹會兒就練,我就這樣,我就每天,如果工作到很晚,那也練,那也沒關系,或者是我早上練2小時,不練等於是慢性自殺行為。”
三歲學琴,從七歲開始,郎朗每天的練琴時間就近6個小時,壹到節假日和寒暑假就加倍練習,時間幾乎全部被鋼琴占據!即使到了現在這個年紀,蜚聲國際,也依舊堅持每天至少練琴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