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市的餐桌上,河鮮是壹道很有存在感的美食。當人們推杯換盞時,還不忘戴上透明手套,抓起盆中的小龍蝦或蝸牛,心滿意足地咬上壹口。
小龍蝦,為妳狂吃!
小龍蝦鮮紅的顏色是夜市中最迷人的顏色。每年從5月開始,這股吸引人的紅色旋風就會席卷全國,從南到北占領夜市。油燜、蒜蓉蒸,小龍蝦在各方面都能收獲壹大批“粉絲”,引得眾多美食家瘋狂“吃”它。
“早市戶部巷,宵夜慶忌街”。
武漢的夜市是小龍蝦味的。在這座“市民之城”,如火如荼的街頭夜市是小龍蝦專屬的江湖。30多年前,湖北潛江人首次發現了小龍蝦的美味秘密。這種入侵生物從田間被帶到餐桌上,變成了人們唇齒間的新寵。
在很多人眼裏,殼厚腳多的小龍蝦吃起來太累贅,但對於武漢人來說,這種“麻煩”正是小龍蝦的魅力所在。
蒸是檢驗壹種食材是否新鮮的最好方法。在蒸汽的煙霧中,小龍蝦完成了“蝦”的升華,鮮嫩可口的原汁原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打開小龍蝦的頭蓋,露出的蝦黃是整只蝦的精華。壹口下去,蝦肉蒸出的湯裹著蝦黃滑入腹中。然後去掉尾部中間的肌腱,在小龍蝦的頭部和尾部之間松開,輕輕壹拉,整個蝦尾就會彈出來。蘸好之後會送到嘴裏。兩個字:xū衣!
在另壹個小龍蝦之鄉淮安盱眙的夜市裏,小龍蝦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與湖北人偏愛清蒸不同的是,淮安夜市的小龍蝦以十三香為主,薄殼大頭的盱眙小龍蝦總能“鮮”起來。麻、辣、香、甜、嫩、脆的味道增添了這種味道,使人極其“拔尖”。
“沒有夜宵,就沒有長沙”。如果說日本人的夏日記憶是煙花、浴袍和長澤雅美;那麽長沙人的夏天壹定充滿了蝦尾、炸蝦和入味蝦的味道。在湘江邊、南門和四方坪,人們呼朋喚友團團圍坐,只為桌上的紅色小龍蝦。
說到辣,湖南人以壹當十。小龍蝦這種美味的食物自然需要搭配辣椒來襯托它的味道。麻辣小龍蝦是湖南人送給全國各地美食家的禮物。
麻辣小龍蝦始於夜市攤,只有在夜市攤上,人們才能放下“偶像包袱”,吃上壹口紅油。在長沙,麻辣小龍蝦也被稱為美味蝦。洞庭湖的白色小龍蝦是長沙人夏天的“快樂源泉”。
最正宗的老長沙口味蝦只有鉗子和蝦尾。吃蝦前,先吸蝦尾前端,帶有紫蘇和大蒜味道的湯汁順著蝦皮往上流。辛辣的味道湧入口腔,從舌尖傳遞到全身,然後變成額頭滲出的汗水。偶爾,壹兩滴紅油湯會俏皮地從嘴角溢出,順著皮膚壹直滑到下巴。用手和腳剝開蝦殼,又白又嫩的蝦肉彈出來,然後迅速蜷縮成壹個蝦球,蘸著湯吃。鮮美的蝦肉包裹著麻辣的味道,這是長沙夏天的地道味道。
蝸牛:蝸牛姑娘吃起來像螺螄粉?
具有街頭風味的天然蝸牛是夜市的最佳搭配。
“蝸牛太有趣了,美味的葡萄酒都不如它。”作為江中第壹鮮,螺螄粉絲無數,南寧人是頭號粉絲。在南寧人的手中,豐滿緊實的螺產生了各種螺雞煲、螺芋頭煲、炸海螺、煮螺和越南風味的海螺。
夜晚的南寧是壹個大夜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隨處可見的路邊攤的包圍下,南寧的夜晚是另壹種不同於白天的熱鬧景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廣西的存在感確實有些“通透”。然而,壹碗“令人恐懼”的螺螄粉卻扛起了拓寬廣西知名度的大旗。
事實上,壹只肉少的蝸牛很難承擔起進食的重任。與其他含大量肉類的食物相比,蝸牛更像是壹種美味的載體,它匯集了不同食材的味道。拿出壹根牙簽,在蝸牛殼處輕輕壹挑,用舌尖裹著螺絲輕輕吮吸,讓香辣的辣椒、酸酸的檸檬和裹著魚露油的新鮮蝸牛滑入口中,填滿齒間的空隙,再倒壹杯冰鎮啤酒可以撫平燥熱的心情。
海鮮是夜市永恒的主題,在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的每個城市的夜市中,它從未缺席。在遼寧省丹東夜市,黃芪籽和泥螺脫穎而出,成為燒烤的最佳搭檔。在浙江寧波的夜市上,小海鮮的清淡原味最適合江南人。在閩南夜市,豐富的海鮮是它的典型標簽。
當海鮮夜市相遇時,它打敗了無數人。
新鮮的螃蟹、魚蝦、牡蠣和其他貝類在夜市明亮的白光中展示,冒泡並向“食肉動物”暗示它們有多美味。
對青島最大的誤解是“青島沒有夜生活”。確實,晚上10點以後,青島的主要沿海道路上幾乎沒有行人,甚至汽車也是三三兩兩的。然而,如果我們從海邊深入青島市區,隱藏在城市深處的野生餛飩攤和霓虹夜市絕對會打破人們對青島沒有夜生活的單壹印象。
與小蕓路和登州路的夜市小吃街相比,四方路和臺東步行街的夜市更具包容性。在青島,方言有自己的“牡蠣味”,除了網上的名人小吃店,夜市裏還有帶塑料帳篷的海鮮攤位。青島的夜市,有著自己山東人的膽魄,蝦和小龍蝦、海虹等海鮮,無論清蒸還是水煮,都是第壹個意思。
與其他地方的夜市海鮮不同,青島的壹些夜市攤位在吃海鮮時借鑒了韓國燒烤的烹飪方法。油彩石盤上,大蝦由透明變紅,蝦腳微焦,飄出蝦皮特有的脆香。蘸上醬料後,用洋蔥、蒜片和辣椒段包裹在生菜葉中,塞進嘴裏,就像吃壹口緊實的蝦飯壹樣。
即使在口味多樣的廣州,說話“伶牙俐齒”的廣州人也將海鮮視為“幸運”。天昏地暗後,街上的彩燈壹盞盞亮起,夜市的宵夜打開了壹條直達廣州人胃的通道。體育西街到天河東、寶業路、文德街,零散的夜市大排檔都是“孤獨老饕”的靈魂所在。
廣州夜市的海鮮主打“鮮”字。剛剛上桌的海鮮仍然保留著南海的氣息。壹盤花貝殼、螃蟹和蝦,無論是清蒸還是清炒,都是它“死亡”的完美歸宿。牡蠣和魷魚被送到燒烤架上。大火下,牡蠣發出咕咕的汁液,將表面的蒜泥拱在壹起,魷魚滲出透明的油汁,繞過鐵架滑入火焰中。燒烤架旁邊的大風扇壹邊使勁吹,壹邊把海鮮的味道帶得更遠。
滿桌海鮮是老廣在夜市的默契。小海鮮的肥美,牡蠣的多汁,魷魚的肥美,魚蝦的鮮嫩,都在觸碰到舌尖的壹瞬間變成了“靈丹妙藥”,壹舉打通了食客們任督二脈,驅散了壹整天積攢的煩悶。隨著嘴的開合,桌角的貝殼越積越多,堆成壹座高高的貝殼山。
“食在異鄉,味在潮汕”,深夜的汕頭,正是各類海鮮最蓬勃的時刻。
在潮汕,寒蟬相當於“夜宵”或“夜宵攤”,即夜市的宵夜。魚飯是汕頭夜市的寒蟬之王。在由海人和海組成的潮汕文化中,魚在潮汕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像中原人離不開米和面壹樣,潮汕人以魚為餐。
汕頭的魚飯,大多選用少刺巴郎魚和花仙魚,用淡鹽水腌制,再用濃鹽水煮熟後自然冷卻。煮出的魚飯緊實飽滿,魚肉原有的甜味經鹽水浸泡後略有釋放,形成獨特的鮮甜味。蘸上壹些普寧豆瓣醬,白魚會被裹上壹層醬色的外衣,在夜市的燈光下露出微微的光亮。
壹鍋煮得香濃的海鮮粥是汕頭夜晚最好的底色。吃著又肥又嫩的海鮮,再來壹大鍋老火粥,可以算是給這道小吃畫上句號了。
世界的味道簡單而純粹。壹碗米粥,搭配蝦、蟹和肉類菜肴,無需過多烹飪即可烹飪出高級溫暖的味道。在汕頭的夜市裏,肥飯是海鮮粥的首選。“煮粥不聰明,要攪拌三十六下。”拌料是海鮮粥的秘訣之壹。當米粒煮開開花時,加入螃蟹和蝦等食材,使米粥揮之不去。在熱空氣的催促下,蝦脂和蟹膏滲出,白米湯被染成淡黃色,鮮嫩無比。
夜市是人們茶余飯後的備份。在夜市小吃攤上,它不是為了大吃大喝,而是為了滿足“貪婪”的美食家的胃口。開封夜市的涼粉和杏仁茶,南京夜市的皮肚面和鴨血粉絲湯,Xi安夜市的臘肉餡餅和肉夾饃,各種小吃都是人們心中的白月光。
臺灣省的夜市是各種小吃爭奇鬥艷的江湖。酸菜五花肉餡料切好的包酥脆紮實;甜糯的龍潭豆腐,柔軟濕潤;紅豆餡的車輪餅細膩酥脆;外酥裏嫩的鹹雞,清涼爽口的菠蘿包...
蚵仔煎是很多大陸人對臺灣夜市的想象。事實上,臺灣省大大小小的夜市或多或少都散布著蚵仔煎攤。寧夏夜市和蒙嘎夜市炸的蚵仔煎尤其以香脆耐嚼而聞名。
無論條件多麽艱苦,他們都不能阻止中國人探索食物。蚵仔煎是臺灣省祖先在吃不飽時發明的壹種替代食物。在蚵仔煎、雞蛋、蔥蒜中加入水後,將其攤成餅並油炸。雖然它起源於窮人,但蚵仔煎需要大量原材料。只有最新鮮的牡蠣(也稱為牡蠣)才能保證蚵仔煎的光滑底線。與潮汕、閩南地區的蚵仔煎不同,臺灣省的蚵仔煎甜度指數要高得多。醬油醬和甜面醬的使用使臺灣省蚵仔煎更加醇厚。
“吃”總是和“喝”聯系在壹起。在夜市吃飯和戒酒時,手裏拿壹杯茶是安全的。與夜市小吃最好的搭配是壹大杯裝滿糯米珍珠的奶茶。氣泡茶,誕生於臺灣省,被稱為新壹代肥宅的快樂水。沒有人能拒絕氣泡茶的魅力,即使是亞洲金曲之王周傑倫也無法放棄手捧奶茶的快感。
用木薯粉煮過的珍珠結實而有嚼勁。在臺灣的夜市裏,奶茶裏的珍珠被稱為粉球。與無意的珍珠相比,粉紅色的圓圈有壹層紅豆夾心。牙齒穿過珍珠的外層,甜甜的紅豆沙在牙縫間迸出,為微澀的奶茶帶來“甜蜜炸彈”。
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香港的夜市多了壹絲江湖氣息。盛產草根的廟街夜市甚至成了香港導演最喜歡的趕集地點。香港是大排檔文化的起源地。白天,折疊凳蜷縮在店門的角落裏,路燈亮起,毫無生氣的折疊椅在白天伸展開來,度過壹個真正的江湖。
伴隨著閃爍的店鋪燈光,甜品店、冰室、粥面等港式小吃店被洶湧的人群包圍。裹著牛肉的珍珠牡蠣、香脆的炸魚皮和蘸著沙茶醬的墨魚片,可以撫慰唇齒間的孤獨。
在周星馳的電影《食神》中,撒尿牛丸代替乒乓球彈跳,口感堅韌多汁,讓人躍躍欲試。雖然在市場上很“有名”,但撒尿牛丸絕不是壹個沒有故事的肉丸。順治年間,松江古鎮的王氏家族將牛丸帶到了香港,這種美食立即融入了香港美食。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品嘗了這種“神奇”的食物後,也願意在撒尿牛丸的授權下成為壹名大臣,並使其成為“貢丸”。
湯汁濺得到處都是,這就是撒尿牛肉丸的進食樂趣。牛肉丸“千錘百煉”後,Q彈緊實,小心咬出壹個小口。熱氣消散時,濃郁的蝦汁穿過瓷牛肉在口中迸發,舒適溫暖,宛如熱鬧的煙火世界。
* *人對肉的喜愛出奇的壹致。**
無論是冬天收羊肉夏天燒烤的蘇州夜市,還是用發酵的牛奶和雞蛋現場串串的蘭州夜市,還是黑土上壹日三頓的小燒烤,抑或是飄著小黃魚和雞爪香味的雲南夜市,肉都是夜市裏最受歡迎的主角。人們對肉的喜愛逃不過音樂詩人李健直言不諱的壹句話:吃肉讓我快樂!
牛羊肉是西北夜市的主食。作為騰格裏沙漠與寧夏平原、賀蘭山與黃土高原交匯的城市,寧夏中衛的夜市比西北其他城市更豐富。酸酸的平吉堡酸奶、甜甜的硒瓜、紅紅火火的枸杞,構成了中衛夜市的繽紛色彩。
肉串切片是中衛夜市的特色。許多鐵標簽上覆蓋著三片薄的和壹片厚的新鮮羊肉,在又黑又窄的壁爐上滾動。炭火點燃的火焰正在爐中攪動,等待時機給滴落的烤串壹把火。烤串大叔躲在烤箱後面,瞇著眼睛,歪著頭。在煙火中,他的手不停地轉動,有節奏地撒材料和煽火。
“燒烤要配羊蹄,面條要配配菜。”在中衛的夜市攤上,羊蹄堪稱除羊肉串、花生毛豆拼盤之外的第三大“餐桌之王”。吃羊蹄時,人們有壹種沙漠騎士的錯覺。拿著熱氣騰騰的羊蹄,鹵汁順著羊蹄的接縫滲出,滴落在鋪著透明薄膜的餐桌上。吸入羊蹄表面的熱空氣,妳可以沈浸在牙齒和肌腱的撕裂中。
位於巴蜀古道上的內江,壹端與成都相連,另壹端與重慶相連。夜晚的沱江沿岸,來往的人不比這兩座“網紅”城市少。鐵鍋燉、串燒、火鍋、烤魚、肥腸粉,各種煙火氣混合著沱江水,燉成了壹股香辣又勾魂的內江味。
可愛的兔兔是內江人的最愛。兔子的每壹個部位都可以獨立“登場”,做出美味的壹餐。麻辣兔是內江人逛夜市的首選。三五成群,坐在沱江邊,點上幾瓶啤酒和壹盤辣兔,內江人可以無限延長壹天的舒適時光。
直徑約半米的鐵板是夜市麻辣兔的專屬餐具。細分的兔肉塊被埋在鮮紅的辣椒,棕色的辣椒顆粒和白色的蒜瓣下。永遠不要相信內江的人口“不辣”。內江人吃辣很兇。
辣椒面的辣兔在外觀上“不容易欺負”。兔肉第壹次入口時,鮮嫩的肉感占據了上風,暫時麻痹了食客的味覺。仔細咀嚼後,雙椒的余味從兔肉中溢出,牙齒和臉頰之間的溫度迅速上升,辛辣的味道包圍在嘴裏,就像哪咤踩著風火輪在嘴裏玩了壹套煙花。
這時,妳需要壹碗加冰的內江高亮和壹大口魏壹豆奶來撲滅舌尖上燃燒的火焰。
夜市,霓虹閃爍,推杯換盞,是最讓人安心的,或許這就是人們心中所向往的世俗模樣。
關於夜市妳還記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