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誕生前叫“寧都班班”,建國初期叫“寧都地方戲”。1955 4月,江西省文化局規定全省地方劇種統稱為“采茶戲”。此後,寧都地方戲更名為“寧都采茶戲”,是全國335個獨立劇種之壹。與贛南采茶戲、東河戲、興國贛劇(又稱“興國南北詞戲”)並稱為贛州四大劇種(見1991年出版的《贛州戲曲誌》)。
寧都采茶戲形成於清乾隆中期(約1768)。它始於采茶燈,因此最初被命名為“燈戲”,也稱為“采茶戲”。它經歷了三角班、前半班、半雜班和後半班的階段,到20世紀60年代初,它已經有了很大的班級規模。創始人淩是興國縣龍公山人,出生地為寧都縣賴村。在2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三笙經歷了三次衰落:嘉慶初年興盛,藝人和俱樂部眾多,已從三角階層進入半階層階段,但道光初年衰落,因演出反對剝削壓迫和封建禮教的劇目而被政府禁止(見四年版《寧都直隸州誌》?禁止移動和采摘茶葉);二是生於光緒初年,與齊戲藝人同臺演出。條件好了,水平提高了,他進入了半融合階段。然而,紅軍北上抗日後,卻遭到反動統治者的殘酷迫害。從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三盛享有空前的繁榮。在中國* * *的領導下,這位藝術家像全國人民壹樣自豪地成為大師。這種戲劇得到了各級黨政領導的關心和重視,得到了大力支持,並得到了許多名人的喜愛和大力協助。
劇目有《十轉來》《十匹馬》《十盞燈》《燈之歌》《等郎之歌》《補背》《賣雜貨》《爬筍》《扇花鼓》《賣油》《接姑姐》《接妹》《泡茶》等。
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專業劇團,不僅對優秀傳統劇目進行挖掘、整理和加工,還創作了《壹條心》《送草鞋》《新鄰居》《道紀》改編等壹批新劇。寧都客家采茶戲不僅行當齊全,曲調優美,而且表演節目豐富,已成為“能歌善舞,能作今昔”
寧都客家采茶戲來源於民間,語言樸實生動,表演形象鮮明,鄉土氣息濃厚。在表演上,男性角色的基本步法是高步、短步、方步和破步,女性角色的方步和快破步。表演組合多種多樣,如洗馬、扇子舞、梳妝、刺繡、出入大門和生產勞動等。學生和丹都畫了清晰的臉,而色彩鮮艷的丹畫了“蜘蛛”,小醜在他的鼻子上畫了白色的蝙蝠或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