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原何處攜壺。停驂訪古踟躕。雙廟遺風尚在,漆園傲吏應無。 秋天 , 寫景懷人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清澈的淮河與混濁的汴水,遠在錢塘江西岸。您的紅旗抵達時,黃葉遍地,狼藉散亂。白霜也會襲入梁王的故園。
您將在秋原的什麽地方手執酒壺?駐馬訪古,徘徊踟躕。雙廟的遺風至今還在,漆園的傲吏大概已無。
創作背景 該詞應寫於宋神宗熙寧七年甲寅(1074年),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的同僚與好友陳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詞中預計陳襄到時已“黃葉亂”,有“霜”,該詞大約作於初秋,陳襄即將離杭州時。 賞析該詞中詞人思念好友,揣測壹路上友人可能的遭遇所寫下的以想像為主的懷人詞,但是這種想像並不是憑空亂想,而是基於詞人對朋友的了解,通過這些了解所作的壹系列推斷,顯示了詞人對陳述古真摯的友情和對述古其人的真切了解。
上片以友人的行程為線索,縱貫著空間地點、節序風物,寫來別有情致。起筆“清淮濁汴。更在江西岸”二句,決不是簡單地說明淮河和汴河的地理位置,而是似乎在掐指計算友人的行程:妳從江南的杭州出發,途中要經過淮河、汴河,那是遠在江北的多麽漫長的壹段水程。因為友人“赴南都”,淮河和汴河都是必經的水道,所以二句乃是對友人大段行程的懸想,而友人的去向,路途的遙遠,以及詞人對他的關切之情,全在不言之中了。三、四句進壹層揣想友人到達南都時的節序風物:“紅旆到時黃葉亂,霜入梁王故苑。”意思是說,當妳的儀仗到達南都時,該是黃葉飄零的深秋時節了,附近梁孝王昔日的宮室園林怕是已著寒霜了。陳襄是秋八月中旬從杭州啟程的(見《蘇軾年譜》卷十三),蘇軾估計他到九月中、下旬才能到達。“黃葉亂”三字準確地寫出了深秋季節的特征,“霜入”則應當是秋天最後壹個節令“霜降”到來的標誌。二句估計友人到達的時間,與對行程的計算聯系在壹起,同樣是替對方構想,表達了詞人的深情眷註。老友相別,居者憶念行者時,隨著憶念的深入,常會計算對方某時是否到達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更是如此。白居易《同李十壹醉憶元九(稹)》詩雲:“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便是詞人憶念所及、深情所註的壹個例子,可與該詞上片合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蘇軾
霜落江始寒,楓葉綠未脫。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達。滄波眇川汜,白日隱天末。停棹依林巒,驚猿相叫聒。夜分河漢轉,起視溟漲闊。涼風何蕭蕭,流水鳴活活。浦沙凈如洗,海月明可掇。蘭交空懷思,瓊樹詎解渴。勖哉滄洲心,歲晚庶不奪。幽賞頗自得,興遠與誰豁。——唐代·李白《江上寄元六林宗》江上寄元六林宗
唐代 : 李白
展開閱讀全文∨ 霜落江始寒,楓葉綠未脫。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達。
滄波眇川汜,白日隱天末。
停棹依林巒,驚猿相叫聒。
夜分河漢轉,起視溟漲闊。
涼風何蕭蕭,流水鳴活活。
浦沙凈如洗,海月明可掇。
蘭交空懷思,瓊樹詎解渴。
勖哉滄洲心,歲晚庶不奪。
幽賞頗自得,興遠與誰豁。 ▲ 秋天 , 寫景 , 抒懷 , 人生懷才不遇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壹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千裏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宋代·曾幾《蘇秀道中》
蘇秀道中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壹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裏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古詩三百首 , 秋天 , 寫雨 , 農民 , 喜悅憂國憂民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頹墉寒雀集,荒堞晚烏驚。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霞景煥余照,露氣澄晚清。秋風轉搖落,此誌安可平!——唐代·李百藥《秋晚登古城》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頹墉寒雀集,荒堞晚烏驚。
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
霞景煥余照,露氣澄晚清。
秋風轉搖落,此誌安可平! 秋天 , 登高 , 寫景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