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是中國廣西的壹個邊境縣,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管轄的壹個縣。
大新縣位於廣西西南部,北緯22° 29′~ 23° 05′,東經65° 438+006° 39′~ 65° 438+007° 29′之間。東北與隆安縣相鄰,北與天等相鄰,西北與靖西縣相鄰,西南與龍州縣相鄰,西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鄰,國境線長達40多條。
大新縣歷史悠久。4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裏就有人類活動。大新是土司長期統治、制度較為完備的地區。
根據自治區博物館考古專家對葛壽巖的壹些文化堆積的鑒定,如雙肩石釜、單肩石鏟和三足陶罐,以及在雷坪火車站和中軍灘電站附近發現的大型石鏟和肩石斧,認為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表明當時已有人類活動。
建縣前,大新縣屬駱越,秦屬。公元前76年,項峻被廢除。漢屬陳琳郡、榆林郡,三國屬臨浦郡、榆林郡。、宋、齊、梁、陳屬金星郡,隋屬玉林郡,唐屬檀關。建立了西園州(今夏磊)、亳州(今安平)、宛城(今龍門)和楊洋五個州。亳州改為安平,全縣範圍界定為夏磊、太平、安平、宛城、李陽、恩城、全明、明營,分屬左江道、元代太平道(屬鎮安道)、左江道太平府(屬鎮安府)。清屬太平司,路過太平府①。民國18年以前,李陽縣先屬左江路,後屬廣西龍州區。民國17年至18年,雷平縣、宛城縣屬廣西龍州區。新中國成立後,李陽、雷平、宛城三縣在1950屬龍州區;1951屬於崇左地區,1952屬於永寧地區;1952 65438+2月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1956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永寧地區在廢棄狀態下重建,屬於永寧地區;同年7月,邕寧地區更名為南寧地區,隸屬於南寧地區;從65438到0970,南寧地區改為南寧地區後,壹直到2003年7月都屬於南寧地區;2003年8月,南寧市撤銷地級崇左市建制,成為崇左市。
大新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駱越,秦屬於項峻。漢武帝派重兵平定南越,大新屬於陳琳郡玉林縣。三國時期,大新先屬臨浦縣,後屬金星縣。到了唐代,大新屬雍關開始設立羈縻州。雍轄34州,其中大新設西苑(今)、亳州(今安平)、宛城(今龍門和)、(今桃城鎮)和恩城(今恩城)。宋代,大新設宛城、恩城、李陽、太平(增補)、亳州(後改為安平府)、西苑府(五代十國時稱洛河洞,後改為下雷州)、明營府和全明府(當時屬隆明縣,解放後劃歸大新縣)八個府。袁明是原因。大新土司屬左江道太平府(夏磊屬鎮安府),其中恩城府改為恩城土司。太平府於清末改為司舜太平府(夏磊屬太平路),恩城屬崇山縣,民國改為縣。民國元年(公元65438年+0965438年+065438年+0年),改陽歷府為縣,縣治今桃城鎮;恩城專區改為崇山縣恩城縣(1918並入李陽縣)。1916 9月,龍英、全明、明英合並為龍明縣;1929年,宛城府改為宛城縣,治縣於宛城(今龍門);太平、安平、下雷州合並為雷平縣,縣治為海爾許(今)。龍英、明英、全明合並為龍明縣。李陽、宛城和雷平分別於2月6日、22日和26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李陽、宛城和雷平均在65438年至0950年屬於龍州地區。1951年4月,李陽、宛城兩縣合並為李陽宛城聯合縣(後稱大新縣)。同年9月,李陽宛城聯合縣與雷平縣合並,稱為大新縣。1953年3月,明英、全明由隆明縣調至大新縣。大新縣先屬崇左地區,後屬永寧地區。1952 65438+2月,屬廣西壯族自治區,1956屬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又屬邕寧區。同年7月,邕寧地區更名為南寧地區,隸屬於南寧地區。1959 65438+10月,大新縣與天等合並組成新營縣,縣城設在龍鳴鎮。當年5月,新營縣撤銷,大新縣復位,桃城鎮縣治。崇左,地級市,2003年成立後歸崇左市管轄。目前,大新縣轄5個鎮、10個鄉鎮、129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