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唐朝宴席種類有哪些?各有何歷史背景?

唐朝宴席種類有哪些?各有何歷史背景?

先看看主食。與我們現在不同,這時飯和粥在百姓生活中不是最長見的,最被人們接受的食物的形態是餅,此餅也不只是單純的燒餅,還有饅頭,包子,面條等家族成員,它們價格低廉,制造方便,攜帶方便。實在是居家旅行的佳物。在史料上常見的有胡餅,蒸餅,湯餅(面條),畢羅(就是餡餅),煎餅,環餅,湯餅等。

胡餅類似燒餅,不過個兒比燒餅要大,這種強化型的餅直徑有19。5厘米,抓在手裏感覺是不錯哦。在此基礎上又出現了胡麻餅,簡而言之就是芝麻燒餅,此物做的十分暢銷,不僅京都有名為“輔興”的名店,外地也不乏制造高手。白居易先生就為之詩興大發寫下了《寄胡麻餅與楊萬洲》“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來引誘楊大使。

畢羅(原文有食字旁)是壹種北方流行的餡餅,在關中地區大受青睞。最早發明的人姓畢與羅,二位發明者將姓合二為壹為之命名。長安據說有專賣店,而且不止壹家,競爭激烈,使得制作工藝不斷提高,畢羅中的餡料五花八門,高手韓約的櫻桃畢羅在做完後,其中的櫻桃顏色不變更可謂壹絕。

蒸餅是非常普及的食物,走在長安路上就能看到有人推著這種上圓下平的食品叫賣。武則天時四品官張衡正走在路上看到了剛出來的蒸餅,就買了壹個騎在馬上邊走邊吃,誰知禦史大人看見了,告妳沒商量,張大人的三品官因為這種無“大臣體”的行為而告吹。不宜悲乎。

湯餅,就是面條了。隨季節的變化,在夏天滾燙的面不好吃,我們的祖先就吃涼面,稱為“冷淘”。詩聖杜甫在成都草堂吃的涼面“經齒冷於雪”,在炎炎夏日來上壹碗這樣的面,真是再合適不過了。何況這面還有“青青高槐葉”點綴其上,“碧鮮俱照箸”,原本只有七分味道的面條也變成了十分的美食了。

除了餅外,當然要說飯,北方人以栗米飯為主,南方多水稻,以稻米飯為主,較少還有麥飯和雕胡飯。雕胡飯這名字文謅謅的壹聽就知道是詩人和文士起的,壹般百姓只能吃栗米和糙米做的飯。這種飯吃下去是澀口難入,甚至於“吃則胸疼”。相對而言貴族的飲食要考究的多了,夏天有用水晶飯(糯米),龍晴粉(?),冰片,牛酪漿調制後放入冰池冷卻的清風飯。日常尚有將肉絲雞蛋等雜味湯汁澆到黃米飯上的“禦黃王母飯”。種類繁多,不壹壹列舉。

粥的原料與飯相同,種類也是差不多。記有栗米粥,稻米粥,麥粥,面粥等。在夏天作為消暑的食品見錄於書為多。粥裏可以加上各種配料,因配料不同分為杏酪粥,雲母粥,胡麻粥,地黃粥,茶粥,蔥粥等。高級的粥還有栗粥,乳粥,豆沙加糖粥。因為粥的配料不同,顏色也多種多樣。白黃玄紅各色在碗中爭艷,令觀者賞心悅目,食欲自然大開。

糕點是較為精致的食品了,嚴格說來屬於點心類。唐朝點心這個詞義被“菓子”取代。做為動詞使用。把我搞糊塗了好半天。糕常常作為正餐的輔食。只在傳統節日時才會正爾八經的做為主食登場。有名的糕點如“七返糕,水晶龍鳳糕,玉露團”分別是膏,糯米糕,酥糕的代表作品。(瞧瞧這些名字起的多誘人吶!!!!口水ING)據說有人就因為有壹手做糕的絕活而入朝為官,相比之下上面的張衡正大人卻是敗在吃上……哎,為之壹嘆。

在唐朝時某些主食和節日已經成為固定的組合,如《唐六典》中記載寒食吃粥,正月十五,九月九日吃糕,正月七日,三月三日要煎餅,五月五日食粽。這些組合經過千年演變就成為了今天我們的習俗。

最後不得不壹提的是此段時期出現的幾種新品種。這些都是面點,有春繭,包子。還有壹個最有名的,這就是餃子了。唐代墓穴出土的樣品歷經壹千多年的風霜,可愛的外形是壹點沒變。妳也要來壹個嗎?

“紅花配綠葉,美女伴英雄”。總是吃主食未免太過單調,於是各類副食紛紛出籠。原材料較魏晉時期更為豐富多彩,這不得不歸功於唐朝開明的對外政策,大量國際交流帶來的是食文化的加速發展。蔬菜中出現了萵苣,菠薐(菠菜),內臟如魚肚,馬腸等下水也出現在好食之士的菜單上。說起下“水”就不能不提起海味,這兒有鯢魚,海蟹,比目魚,海鏡,海蟄,蠔肉,烏賊,魚唇,石花菜等等,豐富程度可以比美如今的水產市場。只是有人嫌這些材料還是太普通,標新立異者“食不驚人死不休”,把蝙蝠,蜂窩,象鼻,蟻子,老鼠壹壹請進了廚房,拉進了湯鍋。然而這些仍不能滿足人類的胃袋,終於連蛇蠍,蚯蚓,蜣螂乃至臭蟲(巨惡心)也難逃惡運,先後慘亡於屠夫之手。眾生齊哭“最毒人類心”!

在上述原材料的舍身支援下,妙廚聖手們揚起了十八般武藝,蒸,煮,烙,燒,煎,烤,炸,把副食世界點綴的五花八門。除了傳統的素菜和花式菜,依習南北朝的慣例,以炙品,膾品,脯品,羹臛,菹齏居多。

(壹)炙品就是燒烤了,隋朝的人就已經發現用不同的燃料燒烤的味道是不同的,他們變著法子換上各種燃料,石炭,柴火,竹火,草火。當下面在換來換去的同時,上面也沒閑著,牛,馬,驢,羊,鹿,鵝,蛙,魚,蠔,蚌蛤,蝤蠐(天牛的幼蟲),大貊(?),茄子走馬燈似的更替。換出名的有“駝峰炙”,韋巨源的“升平炙”,唐懿宗的“靈消炙”。

(二)膾炙人口,膾炙人口,膾品的地位尤在炙品之上,想吃好的生魚片先要有出色的刀功,史料記載“南孝廉者,善斫膾。薄若絲縷,輕可吹起,抄刀響捷,若合節奏”真是壹種藝術。有名的膾品如隋的“天孫膾”“飛鴛膾”,唐的“丁子香淋膾”這些膾品做工精細,裝盆時配上花葉,增加聲色。美食當前,引人折腰,卻讓人忘了生魚的不衛生。唐玄宗的宰相房琯公在外,路上吃了膾,結果因鬧肚子死於路上。 壹代宰相,就此落幕 ,杜甫大人倒是可以和他結交壹番。

(三)脯品,肉脯類食品因為原料的增加種類得到細化,除了常見的豬肉脯,還有鹿蚌,蜈蚣,野豬做的肉脯。後面的幾中材料較為難得,多見於宮廷中。象野豬脯就是唐玄宗送給安祿山的,唐懿宗的同昌公主食用的紅虬脯,彈性奇佳,放在盤中“高壹尺”,用“筋”捆起來卻“無三,四分”放松後恢復如初。

(四)羹臛,關於這個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召李白,用七寶床賜食,親自調羹餵食。見史記載的有蹄羹,駝蹄羹,羊羹,魚羹,蝦羹,蛤蜊羹,鱖魚羹,薺菜羹,香芹羹,榆葉羹。從材料的差異就能看到那些是貴族吃的,那些是百姓吃的。至於有名字的如月兒羹,甘露羹就是最高級的羹類。

(五)菹齏,與羹不同的是這種羹以低廉價格蔬菜類為主,所以在民間極為普遍。見諸記載的不多,我在《清異錄》上見到有百歲羹壹說,“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常享”。確實是有夠廉價的。主用材料為芹菜,薺菜,蒜泥,雖然聽說還有用筍和藕的制造。應該是較為高級的菹齏,不是小小的草民能消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