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部經典電影《美食、祈禱與戀愛》打動了不少人,由朱麗亞·羅伯茨主演的女主角為了走出人生的困頓,決定踏上旅程,環遊世界,尋找自我,通過美食、祈禱與戀愛走出生活的牢籠。當伊麗莎白覺得自己生活失衡之後,經歷了壹番波折,最終找回本心,也明白了真理:
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不是說要同伊麗莎白壹樣放下壹切出去旅行,而是在我們平穩的生活中添加壹抹亮色。
最容易讓人擁有幸福感的便是美食。
讀過《蘇東坡傳》,讀過蘇東坡的詩詞散文,妳就不難知道,這位聞名於世的大文豪不管身處何地,也不管何種境遇,他總是以壹份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面對日常,認真細致地對待壹飯壹蔬、壹飲壹食。
豬肉頌宋代: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惠州壹絕宋代: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著。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
初到黃州宋代: 蘇軾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初到黃州,正月剛過,又寄居僧舍,卻因黃州三面為長江環繞而想到可有鮮美的魚吃,因黃州多竹而猶如聞到竹筍的香味。蘇軾這種“能從黃連中嚼出甜味來”的精神是最應令人欽敬的,這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使蘇軾成了古代文學家中身處逆境而大有作為的典範,蘇軾“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語)的高尚思想境界成為後人之表率。
惠崇春江曉景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裏來了。在蘇軾眼裏,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宋代:蘇軾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乳白色的香茶壹盞和翡翠般的春蔬壹盤。兩相映托,便有濃郁的節日氣氛和誘人的力量。此二句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寫出了茶葉和鮮菜的鮮美色澤,使讀者從中體味到詞人品茗嘗鮮時的喜悅和暢適。這種將生活形象鑄成藝術形象的手法,顯示出詞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壹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為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
人說蘇軾很苦,那是世人的看法,蘇軾卻不這麽看。
從北到南,從繁華的開封到偏遠落後的儋州,蘇軾似乎沒什麽不滿,剛到惠州吃上了荔枝,蘇軾就忍不住高興的說。
我生涉世本為口,壹官久已輕蒓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