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澄海冠山書院在哪兒

澄海冠山書院在哪兒

澄海冠山書院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冠山書院,在現在的汕頭市澄海區境內,在這裏有壹副有名的對聯:“禮門辟冠山,亦步亦趨追鹿洞;道岸登澄水,為高為美溯杏壇。”聯中的冠山二字,指的就是冠山書院。

從歷史來看,冠山書院可謂是澄海文化的發祥地。宋慶歷年間(1041—1048),潮州前八賢之壹、宋太子中舍、易學大師盧侗“見冠山山明水秀”,環境幽雅,遂於此結廬讀書,後定居於冠山。

盧侗在書院教授邑中子弟,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傳道、授業、解惑的歷史見證,是澄海人好學求知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後,冠山書院曾壹度是冠山初級中學、上華中學初中部的教學辦公用地,上世紀80年代初上華中學初中部遷址,冠山書院壹度荒廢。上世紀90年代末,在澄海區政府主持下,冠山書院得到重修。

神山又名冠山,“冠山環翠”是澄海古八景之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遠近聞名的旅遊聖地。從歷史來看,冠山書院可謂是澄海文化的發祥地。宋慶歷年間(1041-1048),潮州前八賢之壹、宋太子中舍、易學大師盧侗“見冠山山明水秀”,環境幽雅,遂於此結廬讀書,後定居於冠山,現在的冠山社區,仍存躍龍橋等與盧侗相關的文物史跡。

進入院門,為寬敞的大埕,兩株桂花,兩大缸荷花。書院采用三進制建築,第壹進大門旁邊是兩間廂房,通往第二、第三進的是兩條有房檐遮蓋的廡舍回廊。第二進正座大廳為講學堂,20扇規格木門肚組成排門,中間八扇,兩旁各六扇,每扇門肚上都書寫了明及明以前歷代名人有關勸學、禮學詩句。

講學堂內是壹座高近4米的漢白玉“朱熹講學”塑像,手執書卷,頭戴壹冠,面容慈祥。“前祀朱熹,後祀蔡楠”是冠山書院的習俗。講學堂的橫梁上面都有許多彩繪,生動的人物形象,美麗的房屋景色,精致而典雅。從講學堂出來,繞過石階,通過壹個小門便是書院第三進。連接第三進和第二進的是壹個小埕,就是潮汕人俗稱的後埕,相當於壹條長長的巷子,前後連接兩個廳堂而左右連接的是兩側的廂房和兩個後門。第三進正廳結構同第二進相同,裏面祀書院倡建人、當年的縣令蔡楠。

冠山書院,位於神山北麓,為單層歇山土木建築,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祀朱熹、蔡楠、冠山先賢,並作講學之所,門前的書院池(俗稱紅葉池)池水清澈,映出書院全貌,被譽為神山古八景之壹“院堂壹鑒”。冠山書院之後堂,還附設有冠山文祠,也稱考亭祠,祀南宋理學家朱熹(1129-1200)。因朱熹謚號“文”,世稱朱文公,朱熹祠也稱文祠。

自宋以來,歷代名宦、騷人墨客登臨神山,或建或辟,謳歌吟詠,題匾、鐫刻、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潮學研究專家林倫倫教授曾在文章中盛贊冠山書院:“澄海人的讀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我認為則得益於澄海冠山書院的良好學風的滋養。”

新中國成立後,冠山書院曾壹度是冠山初級中學、上華中學初中部的教學辦公用地,上世紀80年代初上華中學初中部遷址,冠山書院壹度荒廢。上世紀90年代末,在澄海區政府主持下,冠山書院得到重修。

澄華街道:澄華街道位於澄海城區西側,轄區面積13.05平方公裏,人口7萬多人,旅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5萬多人,是著名的僑鄉之壹。澄華街道緊靠汕頭市區,距汕頭國際機場5公裏,距汕頭港、廣梅汕鐵路10公裏,深(圳)汕(頭)廈(門)高速公路和324國道橫貫境域南北。近年來,澄華街道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優勢,積極改善投資軟硬環境,加快外引內聯步伐,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客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