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有人說要遠離以旅遊為生活意義的人?

為什麽有人說要遠離以旅遊為生活意義的人?

誰在說這話?好像是為我說的吧,我離開了上海這個家回到故鄉買了套公寓房做了空巢老人,就是為了遠離那個把 旅遊 當生活的人,此人是誰?是我的妻子。對 旅遊 我自己並不喜歡,但是對家人還是很寬容的,我的退休金全是我妻子領取,先是我自己省出了錢,拿了5千元給我妻叫她去 旅遊 ,也就是說這 旅遊 開頭是我主動支持她去的,但是 旅遊 只能偶爾為之,如果迷戀著 旅遊 ,或者整天不在家,經常熱衷於聚會聚餐這就引起了我的反感,為什麽?在經濟上我的退休金是我妻子領的,她 旅遊 或聚會聚餐就不回家,她有時扔給我十或二十元要我自己買夥食,有時對我說菜冰箱有妳自己燒吧,有時給我燒壹、二個菜作為我的夥食,壹星期她能在家幾天?我在家看小狗 ,自己做飯,到後來幾乎天天不在家,我既看家,做家務,夥食費也常常自己的錢來買,那我的退休金不就是她的凈收入了嗎?所以把我的寬容當自己的“福氣”了,人總是會算的,既然妳不在家,那我也可以不在家,妳喜歡到處跑,我也可以回家鄉住,這樣我就全面收回我的退休金,她不願意可是她沒道理,國家退休金是給我的,她不願意也沒辦法,所以任何事不要做得過分,如做得過分那最後真正倒黴的還是自己。

旅遊 熱其實在中國只是壹股子風,真正在 旅遊 者享受其美好體驗的旅行者極少。很多人將 旅遊 作為壹種時髦,如果經常和他們在壹起,不僅會跟在後面花錢買罪受;而且還會因為 旅遊 次數太少,被壹些 旅遊 達人譏笑和指責。

跟那些旅行達人混在壹起,妳必須不顧家庭的實際情況;花費壹大筆錢“周遊列國”。然而,拍照發到微信朋友圈裏,表明妳已經到過五湖四海或“亞非拉”。但是, 旅遊 文化方面,基本上只能夠說出壹個大概。在經濟核算上得不償失,收獲甚微。

“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壹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遊”是外出遊覽、觀光、 娛樂 ,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 旅遊 。現在 旅遊 ,已經成為諸多行業賺錢的無本生意,所以全力推廣,各種方法洗腦。

本人祖籍浙江,出生在上海,定居在江蘇。曾經在北京、深圳兩個壹線城市有過工作經歷;在上海、陜西西安、浙江紹興、江蘇南通和常州,都有工作和生活經歷。可能因為見多識廣,所以壹直認為沒有必要投入太多資金用於外出旅行。

本人的旅行審美要求很高,當年曾經工作過的城市,都因為業務繁忙沒有全部領略過當地的名勝古跡。而且,本人喜歡欣賞“ 名勝 ”,不太喜歡“古跡”;喜歡大自然,不太喜歡那些寺廟和古代豪宅。

在內地旅行同質化現象十分明顯的背景下,本人的旅行訴求壹再受到負面影響;對於“買買買”,以及走馬觀花形式的旅行,更是比較排斥。因為本人的旅行,著重當地的風土人情,所到之處除了領略風景之外,還要充分感受 旅遊 地的人文習俗;從而開闊自己的眼界,陶冶自己的情操。

非常遺憾的是,朋友圈的壹些 旅遊 達人,在“周遊列國”之後,胸懷並未看漲,還是壹副小市民的格局。所以題主問得好、說得好;三觀不合,還是“ 各自為政 ”。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世界那麽大,妳也看不過來!

退休人員,收入不及上班壹族,需要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沒有必要都花費旅行上面。適當選擇自己鐘情 的名勝古跡,到過幾處就好了,現在同質化的 旅遊 景點太多了。

讀完本人的問答,希望 旅遊 達人別先罵人;妳先回家數數錢袋子,再回想壹下自己的旅行收獲,保不定還要感謝本人及時為妳“止損”!

如果妳朋友圈裏有壹個經常性會曬各種美麗的風景照的人,妳會怎麽看?妳會覺得他是非常的有生活情調,還是覺得單純的不務正業,妳會是覺得很羨慕這類生活,想著去與他交流,還是想著這種朋友不適合深交,因為玩心太大。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們也慢慢有了外出 旅遊 的能力,只不過不同的是,有些人會把 旅遊 當成是壹種放松的方式,而有些人會把它當做是生活中的壹項必不可少的樂趣,樂此不彼的攢錢 旅遊 ,再攢錢再 旅遊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壹類人,他們把 旅遊 當做生活的意義。

對於這種把 旅遊 當做生活意義的人,生活中可能會有壹部分人很排斥,會想著遠離這些 旅遊 為生活的意義的人,因為內心某種想法會覺得他們不務正業。在朋友圈看到他們發送的照片時,認為這個人只是特別喜歡裝。他們認為人生就是要有責任,就是要工作就是要不停的壹直忙忙忙,所謂的休閑與放松,只是退休之後的事情。

我有壹個朋友就用小付來稱呼她吧,她就是名副其實的壹個把 旅遊 當做生活意義上的人,當初中畢業的時候我都在家裏呆著,而她卻用了壹個月的時間打了壹個暑假工,掙的錢當時用來走遍了我們省的大大小小各個景點。升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在說自己暑假幹了什麽,壹個壹個全部都是無聊無聊無聊,但是當聽到她講起自己的 旅遊 生活的時候,我們都很羨慕,也很妒忌,她還寫了壹本日誌,記錄了她出去的點點滴滴,說實話,不羨慕是不正常的。

再後來,我們沒有在壹起上學,但是我知道,她幾乎走遍了我們國家的各個城市,出國看倦了世間的點點滴滴。平時在交流的時候,我可以明顯的感覺的到出去見過世面的人是跟我們有區別的,她的見識,她的知識,還有她說話的方式都讓我們無比的喜歡她,欣賞她。

在我看來,把 旅遊 當做生活意義的人,他們是壹群不安於現狀,願意努力去拼搏,去創造壹個屬於自己世界的壹類人群,他們不甘於現狀,所以去 探索 去追求,他們走過的路,他們所見過的視線和我們這樣把自己固定在壹個小小世界中是不同的。

那些不待見,或者說是不喜歡把 旅遊 當做生活意義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羨慕加上妒忌吧,因為別人的生活非常精彩,他們活出了自己想要的壹個生活,所以心裏難免會有些不舒服。

這個問題 “花小花遊記” 來回答。

十幾年每年兩三次的 旅遊 ,我已經自認為我是壹個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的人。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遠離妳的原因大體上有這麽幾個:

這類人多以同事或者領導為主,由於喜歡 旅遊 ,會經常在同事面前提到 旅遊 中的壹些感受,也會經常做 旅遊 攻略,更喜歡在朋友圈發布 旅遊 拍的圖片。而妳的職業又不是 旅遊 方面的,會讓同事或者領導有壹種這人是不是不靠譜的感覺,有了工作上的事情就會交給別人去做,會把妳晾在壹邊。

畢竟大多數人不是窮遊, 旅遊 花銷也是很大的,壹年拿出兩三萬元出去 旅遊 ,對工薪階層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吃力的。而妳經常在朋友圈曬 旅遊 圖片,總感覺這人是不是“拆遷戶”呀?還是和這人少來往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慢慢的會各自有各自的圈子,人家喜歡安靜地讀書、喜歡在家裏自己做 美食 ,而妳卻喜歡滿世界瘋跑,***同話題變少了,也會慢慢淡出朋友圈。

在 旅遊 的過程中,妳不斷學習,見識越來越豐富,品味越來越高。朋友圈也是壹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自認為品味不如妳的人,也就很少互動了。隨著妳格局的提升,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結識了更多的朋友們。就會互相遠離,並不是單方面的遠離。

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是“茍富貴勿相忘”的,也是“不拋棄,不放棄”的。那些酒肉朋友、知面不交心的朋友、為利益擠破腦袋而來的朋友,都不是真朋友,因為喜歡 旅遊 而離開的人,不是真朋友。

試試看,當妳因為 旅遊 而到了朋友所在的地區,已經告知對方了,對方是熱情接待還是避而遠之。當妳因為缺錢,向通訊錄裏50個人發出借錢的短信,有多少人慷慨解囊,為妳來解燃眉之急。當妳有了成績有了收獲,和朋友分享,有幾個人能與妳壹起慶祝。當妳家裏有危重病人,而妳又不在身邊,有多人能替妳照顧家人。不試不知道,壹試見分曉。

見面打個招呼、節假日發個短信問候,並不壹定是朋友。唯有在患難之中,才能看出誰是朋友。這是壹個人性問題,並不僅僅局限於是否是 旅遊 的朋友,是否因為 旅遊 而離開妳的朋友。

100個人會有100種答案,每個人都站在不同的視角,對生活的、對工作、對人性、對未來,都有不同的理解,那麽對待 旅遊 的認識也會不同。適合自己的,就是自己想要的最好答案。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父母壹輩子不容易,拉扯我們長大,送我們讀書、工作,如今到了回報的時候了,利用空閑時間,陪父母說說話、到處走走,彌補壹下他們從前的缺失,只要父母高興,也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平時大家為了工作忙忙碌碌,為了生存拼命賺錢,適當的放松壹下,也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生活應該壹張壹弛,不能永遠繃緊這根弦,壹旦長期繃緊,就容易出問題。

通過 旅遊 ,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這句話應該是掛在喜歡 旅遊 的人嘴上的口頭禪。而實際上也是如此。

旅遊 並不僅僅是遊山玩水,旅途中隨時都有意外發生,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在無人區生存,如何培養自立自強,都可以通過 旅遊 來實現。

我覺得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的人有兩種。

壹種是以 旅遊 為名,到處打卡,只為了發朋友圈,各種曬炫。這種人要遠離,因為她不會給妳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我就有壹位好朋友,喜歡到處 旅遊 ,每到壹處景點就會發各種自拍照、 美食 照,壹波又壹波的刷屏,壹個景點都可以發好幾波,每天的朋友圈幾乎都被她霸屏了。

如果發的是美景照,對我 旅遊 有參考價值意義,這樣的朋友圈我會很樂意去欣賞,但是跟我毫無關系的,剛開始還會去看看,後來就覺得特別無聊,最終還是選擇了屏蔽。

還有壹種就是真正喜歡 旅遊 的人,他們的見識與閱歷是值得我們欣賞與學習的!

在 旅遊 的路上,我就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通曉各國各地的風土人情,知道什麽時候去 旅遊 ,怎樣去才最合適,所以我不但不會遠離,還會向他們請教壹些 旅遊 攻略。

事情沒有絕對,不是所有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的人都是只會玩,不務正業的人,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罷了。

古有親賢臣,遠小人,今亦如此!親“賢”遠“閑”!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第三年,單位的財務大姐熱心的給介紹了個對象,周末相親時,看電影、逛街、吃飯所有流程都正常進行,然而就在車上他問我:“妳的理想是什麽”,而我回答:“買個房車四海為家”後,原本看似圓滿的約會竟成了“永別”,後來從財務大姐處得知:人們特別是女人最渴望的就是穩定的生活,比如買房子、買車子、結婚生子、相夫教子、孩子上大學......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對於目前的國人來說,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在周圍人看來,還是有些“不務正業”的感覺,150平的復式高層,30萬的進口轎車和收入不菲的老公,遠比環遊世界回歸初心重要的多。因此現在誰要跟朋友說“我要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最後換來的就只有疏遠,甚至是漸漸淡漠絕交。同時,妳的家人也會極力的反對妳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麽人們遠離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的人的主要原因。

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和現狀的人,初看讓人艷羨木易,似乎這種生活方式是所有人追求的,但細細品味妳會發現,把 旅遊 當生活的人,大多數都是慢性子或者內向的朋友,再就是清心寡欲,同時厭倦了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生活,從而追求平淡自然的理想生活。另外這些人擁有強大的毅力、耐力與永恒平和的心態。這壹點在這個誘惑彌漫的時代,大多數人難以自律。如果條件不允許,他們可以壹年不吃肉,也要在雪山腳下用雪洗澡,他們可以在冰湖邊住上幾個月,而不覺得枯燥無味,他們甚至可飽受沒有網絡,用紙筆記錄旅途,然後將照片通過郵車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信念如此強大的人,壹旦成為妳的朋友,等待妳就只有壹個結果:被其影響甚至改變。

量力而行是許多人不願面對,卻難以視而不見的現實問題。對於那些熱愛甚至迷戀 旅遊 的人來說,不管是靈魂還是肉體,只要有壹個能在路上就行。可現實往往是,自己的存款絕大多數用在了 旅遊 的話費上。而現在更是想改變墨守成規的生活方式,把 旅遊 作為自己日常的生活方式。這種想法固然是好的,但開始之前記得問問自己,或者從內而外的審視壹下自己:“現在的妳,真的具備這種能力和條件嗎”?所以這壹條我要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這類人,其實壹年200天都在路上的我,有時也會面對這種情況,比如時間不夠卻還要完成計劃,就會選擇有風險的路線,從而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危險境地。對那些辭職甚至變賣財產去旅行的人,雖然棟哥很佩服,但卻冰不很認同。

我本人有壹定的強迫癥,從小時候到現在這種性格就壹直跟隨著我,比如外出旅行換了床,頭壹晚的我鐵定無法安睡,還有就是洗漱間的口碑和牙刷壹定要擺放整齊。有人卻說我這是好習慣,也有人說我的自律性很強,好吧,這壹條我們就從自律和節制來說,也許壹開始妳並沒有這種性格,但隨著妳講 旅遊 生活化,妳就會整日埋頭於行程的規劃以及執行,甚至選擇高速還是國道,最終都會成為壹種習慣,久而久之平常生活的那些雜亂無章,或毫無秩序的習慣會讓妳嗤之以鼻。慢慢的妳的朋友、同事會嫌妳事兒多,最後妳也會要求家人按照妳的標準來生活。在妳看來這樣也許並沒什麽,然而對他人確是十分厭惡的,用那句老話來詮釋再合適不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許這種生活方式和意義適合妳,但不壹定適合妳身邊的人,那麽更不要愚蠢的想要改變別人。這就是為什麽人們會遠離以 旅遊 為意義的朋友。

這只是攀比心理作祟的言論。怎樣對待 旅遊 ,是每個人對於自身生活方式選擇的自由,而我是這樣的……

為什麽要遠離,其實那本身就是壹種比較心理在作祟。

我本身就是壹個 旅遊 從業者,工作之壹就要研究 旅遊 這種消費方式的特點。毫無疑問,和其它生活消費方式相比, 旅遊 是壹種低頻次的消費方式。原因很直接, 旅遊 需要有錢、有閑!

雖然不是說每種 旅遊 都要花費很多錢、很多時間,但付出錢和時間卻是必須的。因此在很多人心目中, 旅遊 被定義為壹種生活的“奢侈品”,而 旅遊 消費也就被賦予了可攀比的意味。

妳有這樣的潛意識觀念嗎:

經常 旅遊 的人,必定很有錢。

經常曬 旅遊 的人,就是在炫耀……

大多數人心裏都會暗藏著比較的意識, 旅遊 仿佛和奢侈品、包包、 汽車 、工作、甚至是孩子壹樣,成為常人暗自壹拼高下的方式。經常出去 旅遊 ,證明這個人有錢有閑,小日子過得好;不去的,那就沒混得那麽好了。

說到底,認為要“遠離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的人”,其實就是想遠離攀比。說得好聽,那是不攀比、自娛自樂。但 探索 深層心理活動,如果不是有這個攀比意識的人,又怎麽會覺醒到這是壹次攀比和較量?

所以,我認為反而是很介意和比較的人,才會有這種說法。

這是壹個生活態度和看法的問題,壹千個人可以有壹千種不同的生活態度,所以是否“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本身並沒有對錯。

像我,就是壹個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之壹的人。我就是喜歡 旅遊 ,我願意、且沒有傷天害理,能怎麽著?

我喜歡 旅遊 的程度,可以讓我選擇從事 旅遊 業,並且壹下就堅守十多年;可以讓我把所有的休閑時間和辛苦賺來、且能靈活調用的錢都用在 旅遊 上;也可以為了喜歡 旅遊 而奮筆疾書,把旅程中積累的經驗、發生的有趣故事、辛苦搜集來並通過自身實戰經驗優化的攻略,都與大家分享。這就是我喜歡 旅遊 的態度。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和我相同的純粹想法。也許真的有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的人,同時也很zuo,把 旅遊 作為壹個顯耀的手段。對於此,我的態度是,容納別人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不批判、不贊同、不奉承。

那麽著迷 旅遊 ,我是經歷了什麽才至於這樣呢?

小時候, 旅遊 是父母給我的生活;長大以後, 旅遊 就是我尋找生活趣味的途徑。

喜歡上 旅遊 的歷程,絕對不是壹朝壹夕造就的。恰好我父母也是十分喜歡 旅遊 的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中國大陸並沒有成型的 旅遊 概念, 旅遊 團也是壹個小眾而新鮮的事物。就從那時起,作為祖國南大門的廣東,最早出了壹些旅行社,通過蓮花山1天遊這類的短平快周邊遊產品,在把 旅遊 推向廣大市民,並往日常化消費的方向上推廣。

當時還相當年輕的父母,和所有年輕人壹樣,對新鮮事物有莫名的興趣。於是,就從這些周邊遊開始,帶我走上了 旅遊 的路。我還記得跟著早期的 旅遊 團隊,去過蓮花山,到過當時剛開發 旅遊 的河源萬綠湖……興趣也是這樣從小培養出來的。

長大成人以後, 旅遊 就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在平常而緊張的工作過後,總會覺得人是麻木的。但只要休假出發,即使路上是攀山涉水的勞累,看到不壹樣的風景以後,才能發出對生活不壹樣的感悟。

旅遊 成為工作以後,歷次的出差經歷,除了讓我開闊眼界、認識更多的人以外,最重要的是給我強大的處理突發情況的能力。現在,當我能從容面對遊客在法國餐廳被偷錢包、在泰國海關處發現護照遺失……種種情況,這都是旅程給人煉造的能力。

最後,我想更正大家的壹點錯覺:經常 旅遊 的人,並非都是有錢有閑。 我雖然經常 旅遊 ,但也得每天十多小時地忙碌於本職工作,掙著壹份普通的薪金。能不斷出去 旅遊 ,只是我把消費重點和休閑時間都調到 旅遊 這個興趣上,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取“免費的 旅遊 ”,去實現自己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當然,還有家人的認同和包容。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旅行是壹種生活調劑方式,而不能算主食。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就是把零食當主食了。

旅遊 是行走在路上。中國有句老話,叫“窮家富路”。意思就是在家過日子需要打算著過,壹旦出遠門,就要多預備點錢財以備不時之需。畢竟在路上的 旅遊 是會有很多突發情況的。

所以 旅遊 需要更多的經濟條件來支撐。

但生活不只是遠方和詩,生活裏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人認為這些是茍且,但個人覺得這才是生活的本質。

旅遊 需要的花費真的是很大。吃住行玩,沒有壹樣不需要金錢來支撐。這也成就了每次黃金周動輒多少億的經濟數據。

但除了冒險家和旅行家,絕大多數人還是在既定的軌道裏運行生活。之前有個段子,說九月的工資貢獻給了十壹,所以月光。

上車睡覺,下車打卡。拍照購物,到此壹遊。

我見過太多的這樣去旅行的人。到了目的地,住星級酒店,拍照打卡,自駕或者打車,購物,到此壹遊......其實壹個地方真正的人文卻是沒有感受到的。

當然還有親子遊。

我是個有孩子的人,也壹直遵循著“讀萬裏書不如行萬裏路”。所以,自從孩子1歲開始,有空就帶著她到處走走看看。後來我發現,其實對於小小孩來說,三亞的沙灘和門前的小沙堆其實沒有區別。

旅行的真正意義是沈澱下來去感受壹座城市的文化,在小巷、茶館裏去品味它的前世今生,在壹個個傳說中尋找它的 歷史 。

而我在人潮擁擠的景點見過為與標誌物拍照打架的,見過太多走馬觀花看壹眼的旅行者。他們旅行的意義僅僅只是“到此壹遊”,只是朋友圈裏的壹個某地定位。

真正成熟的人是不會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的。

生活的真正意思是發現和創造。每個人都在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壹直在路上,那是旅行家和冒險家的意義。

真正成熟的人更多的是責任和擔當。工作上的責任和家庭裏的責任,而不是永遠都在的遠方。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也很好奇為什麽會有人有這種想法,但是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說這話的人本身不喜歡 旅遊 或對 旅遊 存在偏見。有人認為 旅遊 沒什麽意思,又累又費錢,有人認為 旅遊 浪費時間精力,他們大多都是覺得 旅遊 是“到此壹遊”;

2.說這話的人沒條件 旅遊 ,但是卻羨慕能 旅遊 的人;大部分人覺得 旅遊 只適合有錢又有閑的人,而兼具這兩者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還是處於忙於工作的狀態,看到天天 旅遊 的人自然羨慕不已,可能導致對工作失去熱情;

3.說這話的人本身不喜歡 旅遊 ,但是身邊卻存在很愛 旅遊 的人。比如不喜歡 旅遊 的父母,碰到天天在外 旅遊 的子女,想見而不能見,還要擔心安全問題;比如不喜歡 旅遊 的丈夫碰到熱愛 旅遊 的妻子,等等。

4.理性角度來講, 旅遊 是大部分人的愛好之壹,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人人以 旅遊 為生活意義,那 社會 可能很難有大的進步;

5.真正的 旅遊 很容易讓人上癮。如果不把 旅遊 當成拍照打卡,到此壹遊的事情,而是打開心扉用心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那麽 旅遊 是壹件很容易讓人上癮的事情,可能壹旦開始就很難再停下腳步。

最後,對於是否需要遠離,應該理性看待。 旅遊 確實是有很多好處,可以增長見識,放松心情,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應該把他作為生活的壹種調劑,而不是生活的意義。

只有壹個懷揣著漂泊心的人,才會以 旅遊 為人生的終極意義。寄情山水,浪跡天涯,牽絆太多的人,無法同這種心靈契合。同樣,沒有漂泊心的人是無法很好的評述以這種生活意義為人生的人的。 從 旅遊 的角度出發,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壹種是在路上的人,壹種是回了家的人。 首先我們說回了家的人,這類人占 社會 群體的主流,因為他們在家庭、事業、感情等方面獲得了足夠的人生歸屬,這些事情是他壹生最好的牽絆, 旅遊 只是為了給現有生活增添壹些色彩。他們的心靈如同剛成熟的水蜜桃壹樣飽滿多汁,不再在乎旅途是給他帶來什麽意義,旅行就是生活的佐料。他們只在乎風景給感官帶來的沖擊,只在乎走出去再完美的走回來這個過程,當行程結束,把美美的照片分享給身邊的人,多麽美滿的事情,不僅自己享受了,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這就是回家的人,他無論走出八千裏路,環遊世界多少洲,帶來多少的閱歷和美好的經歷,壹切都是以身邊的人為中心的,他把他的經歷、他帶回來的東西、美美的照片分享給身邊的人,享受這份榮耀,並穩固和醞釀他下壹次出行的計劃。身邊的人讓他找到了歸屬感,就像回到溫馨的家裏壹樣,只有他們在, 旅遊 才有意義,不然沒有人會成為觀眾。 他們不是我們要討論的主體,在路上的人才是我們的主角,他們是屬於壹直在路上,壹直在看風景,壹直在行走,壹直在尋找的人。每壹個動人的景致帶來的心靈的悸動,心理的感動,感官的沖擊,就是我們這些在路上的人所要尋找的歸屬感。 是的,他們的心靈因為感情、事業、家庭的牽絆太少,這種太少不是沒有經歷過,而是經歷了不積極的影響,或者痛苦的事情,或者其他意外情況,讓心靈如同建立條件反射壹般,開啟了自我保護功能。在對這些事情設置防火墻以後, 旅遊 的經歷,沿途的風景,開始慢慢的走入他們的心裏。 我們的心靈就如同壹艘行駛在海上的小舟壹樣,會有風浪,會遇到危機,也會迷航,但是總有各種現實的存在給我們心靈停歇的港灣。有很多把 旅遊 當做終極意義的人,最終又把心靈的小船停靠在了感情、事業、家庭的港灣。有些出走之後,始終是少年,用腳丈量天地,讓心停靠在天地山水之間。如此而已。 綜上,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屬於哪壹類人,然後我們才能決定走進什麽樣的人。這樣我們自己的心靈才能在停泊的港灣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