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燒麥
燒麥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焼売?[1]?,是形容頂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狀,是壹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
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明末清初起源於北京,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壹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南北方的燒麥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2、蝦餃
蝦餃是廣東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屬粵菜系,蝦餃始創於20世紀初廣州市郊伍村五鳳鄉的壹間家庭式小茶樓,已經有百年歷史。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味道鮮美爽滑,美味可口。
伍村五鳳鄉盛產魚蝦,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竹筍,制成肉餡。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大)米粉,皮質較厚,但由於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以壹層澄面皮包著壹至兩只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以壹口為限。
3、腸粉
腸粉源於廣東羅定,目前已在全國傳開,按地理(口味)區分較出名的有廣州的西關腸粉,梅州的客家腸粉,潮州潮汕腸粉,雲浮的河口腸粉,郁南的都城腸粉等。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同時也是很多市民早餐的必選之品,老廣記憶中的美食之壹。
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大部份已轉為鋪位經營,壹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註意,豬腸粉與腸粉並非同壹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
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制作,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卷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
4、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傳統西關名點之壹,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壹。叉燒包是因面皮內包入叉燒肉餡,故使用此名。
叉燒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酵面團經過改進而成的。包制時要捏制成雀籠形,因為發酵適當,蒸熟後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是壹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叉燒包壹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壹籠通常為三或四個。
5、糯米雞
糯米雞是中國廣東地方特色點心的壹種,屬於粵菜菜系,制法是在糯米裏面放入雞肉、叉燒肉、排骨、鹹蛋黃、冬菇等餡料,然後以荷葉包實放到蒸具蒸熟。糯米雞入口充滿著荷葉的清香,咀嚼時黏牙並帶有著雞肉的肉香。
中華美食文化源遠流長,美食派系林立,光是這糯米雞就分為廣州美食和武漢美食兩種完全不同的制法。武漢的"糯米雞"是專指武漢小吃"糯米雞",該食物由料酒、醬油和香噴噴的肉拌制的糯米飯油炸而成,是壹道令食客流連忘返的傳統武漢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