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餅,看到這個名字是不是就能感受到美好,喜氣洋洋的感覺由然而生,讓人頓時產生了好奇,想知道這個喜餅到底長什麽樣子,有什麽有趣的意義。
喜餅又叫“媳婦餅”,是山東的壹種傳統面食點心,以前都是在喜宴上作為回禮贈予親友,現在可應用在其他的喜事場合,有的平時生活中也做壹些當作點心食用,圓潤飽滿,圓滾滾的樣子討人喜歡,名字討人喜歡,代表的美好寓意“傳播喜訊,分享喜氣”更討人喜歡。
喜餅是用面粉,雞蛋,白糖,酵母粉,食用油來和成發酵面團,而後烙或烤制而成的壹種面食點心,全程不用壹滴水,成品顏色微黃,酥軟香甜,圓滾滾的樣子特別好看,讓人壹見就有食欲,是壹種很獨特的風味美食。
那麽喜餅怎麽做才判斷是熟了?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食材面粉300克,酵母粉3克,白糖50克,雞蛋3個,食用油50克。
具體的流程
把面粉放入盆中,加入3克酵母,50克白糖,先把它們拌均勻,然後打入3個雞蛋,放入食用油50克,先用筷子把它們攪成團,然後下手把它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放置溫暖的地方,等待面團餳發至兩倍大,這裏可把裝有面團的盆子蹲在另壹個盛有溫水的盆上或者鍋上,加快面團的發酵速度,這裏溫水的溫度不要超過40度,以免把酵母燙死,沒了活性,面就發不起來了。面餳發後,把它移至案板上進行揉搓排氣,多揉壹會,讓它充分排氣,這樣面團重新餳發後烙出的喜餅,裏面的面團組織才會均勻才會細膩,外面的表皮才會光滑。★這壹步的溫馨提示:面團餳發的特點:面團餳發至兩倍大,內部有豐富的蜂窩組織,用手指試壹下,沾少許面粉在面團中間戳個洞進去,洞口不回彈,就說明餳發好了。
把排好氣的面團搓成長條,分成差不多10個小劑子,每個小劑子揉好後(多揉壹會,可以讓面團起筋,使烙出的喜餅吃起來有嚼勁,我覺得這個過程也很重要,可以把小劑子象搟包子皮那樣,搟壹次疊壹次,連續三次再疊起來後把它揉好),用手把劑子四周往底部攏捏好,然後放在案板上把它團圓,接著把它按扁,然後用搟面杖把它輕輕搟壹下,搟成差不多1厘米厚的小圓餅,把每個面劑都做成小圓餅後,撒上少許幹面粉,蓋上保鮮膜,再次餳發二十分鐘備用。★這壹步的溫馨提示:用搟面杖把它搟成小圓餅,這個過程其實是為了能把它表面搟平,並且能夠修整好形狀,搟好後的小面餅上撒少許幹粉是為了防止面團再次餳發後粘在保鮮膜上,而蓋保鮮膜是為了它的表面不被風幹,而保持水分。
二十分鐘後,小圓餅餳至1.5倍大小,拿在手裏有輕飄飄的感覺,這樣就可以下鍋烙了。★這壹步的溫馨提示:做喜餅可以用平底鍋,電餅鐺烙,也可以用烤箱烤,烤箱的話也是做好小圓餅餳發二十分鐘,讓它松弛融合壹下,烤箱預熱,150度下火,15分鐘,然後翻面,再烤15分鐘即可。平底鍋預熱,把小圓餅依次放入平底鍋,小火烙,蓋蓋加速成熟,烙至底面定型變黃,翻面然後再烙,把兩面都烙至金黃,喜餅鼓起來,圓滾滾的,用鏟子按壓有回彈,側面輕輕壹碰有回彈,關火蓋蓋燜三分鐘,以免喜餅遇冷回縮,三分鐘後取出裝盤,喜餅就烙好了。
★這壹步的溫馨提示:全程要小火烙,以免喜餅外熟裏不熟,烙至定型後勤翻面把它兩面都烙至金黃,喜餅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