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粉是廣州壹種大眾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鎮而得名。其做法取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漿蒸制,切條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歷史。其粉潔白薄韌,食法有幹炒、濕炒、泡(湯粉)食、涼拌等。沙河飯店專門有沙河粉專席,除鹹食、甜食外,還加以各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繽紛,味道各異。
幹炒牛河
這裏的“河粉”是廣州的壹種物美價廉的食品,它是用米漿制成的。
材料:
河粉,牛肉,蔥,豆芽,姜,豉油,生粉,老抽,生抽,糖
制作過程:
1、將牛肉切片,用豉油和生粉腌半小時。
2、蔥切段,姜切絲。
3、大火熱鍋,加油,滑入牛肉,炒至斷生,取出待用。
4、用剩余的油加姜絲和粉炒允。
5、將牛肉加回,並加入蔥段,豆芽炒勻。
6、加入少許老抽,生抽和糖,翻炒均勻即成。
2》脆皮幹炒牛河
原料:
河粉200公克 牛後腿肉片100公克 蔥2支 高麗菜少許 紅蘿蔔少許 鹽1/2小匙 醬油 1/2大匙 太白粉1/2大匙 麻油少許
制作方法:
1、牛肉片加入醬油及太白粉腌 10分鐘。
2、高麗菜、紅蘿蔔、蔥切絲備用。
3、河粉起油鍋,入油 2大匙,將牛肉片大火炒至變色,加入高麗菜絲、紅蘿蔔絲、蔥絲拌炒均勻,再加入河粉,改用小火略炒至河粉變軟,加少許麻油即可。
備註:
1.牛肉片改成豬肉片亦可。
2.河粉湯的做法與上述步驟相同,只是在加入河粉的同時註入煮滾的高湯,大火煮壹滾,即可起鍋。
3》幹炒牛河
材料:
河粉四張、牛肉六兩、韭黃四兩、綠豆芽二兩
調味料:
油壹大匙、醬油壹大匙、太白粉半大匙 蠔油三大匙、糖半大匙、清水二大匙、胡椒粉少許
做法:
牛肉切片,拌入調味料
1、腌十分鐘 河粉切寬條,綠豆芽摘除頭尾,韭黃切小段,用五大匙油快速將牛肉炒散,放入河粉及韭黃、豆芽同炒 加入調味料
2、拌勻起鍋
備註:
1、牛肉可改用叉燒或三鮮 大火熱油來炒河粉
2、綠豆芽去頭尾主要是為了好看,如果自家食用嫌麻煩,可以省掉這壹個步驟。
3、國外韭黃很貴,可以改用青花菜或芥蘭來取代韭黃和豆芽。
4、克萊兒發現這裏買回來的河粉常常貼在壹起,不容易炒散,所以在準備材料之前,會先把河粉泡在水裏,稍微把沾粘部份分開,炒時就容易多了。
5、糖的用量視醬油和蠔油的鹹度做調整,必要時可減至壹小匙或省略。
位於現今沙河大街上的沙河大飯店,最初的形成其實也與沙河粉有著莫大的關系。1955年,當時沙河鎮的義和居、同心飯店、德馨居、福安居、泉珍茶樓等聯合組成沙河大飯店。此後,沙河大飯店在沙河粉的品牌上大做文章,尤其在上世紀70年代,沙河大飯店被確定為廣州市對外接待的定點飯店後,不斷有新品種推出,配制出鹹、甜、酸、辣、苦五味俱全的沙河粉套餐,真正讓沙河粉成為廣州馳名的傳統小吃品牌,在海內外都擁有相當的知名度。
歲月的痕跡明顯在沙河大飯店的大樓中得到體現。在人聲嘈雜的沙河大街上,殘舊的沙河大飯店已經不那麽顯眼了,盡管其曾有過壹段相當輝煌和令人羨慕的經歷。壹樓大廳的電梯旁,有壹副對聯顯示出其與沙河粉的不解之緣:羊城美食遍千戶,山水河粉獨此家。要吃沙河粉,要上到四樓。
沙河大飯店的餐廳與平常的老字號酒樓沒有太大差異,只有掛在墻上的沙河粉相關典故圖片與文字,以及擺在餐桌上的壹盤盤沙河粉,時不時會讓人找到其歷史的淵源。行政總監夏誌釗告訴記者,原本是國營的沙河大飯店今年初進行了改制,沙河粉現在仍是餐廳的主打項目,師傅以及制作流程壹直都延續著從前的模式,比如至今仍不用任何添加劑,仍用石磨磨制大米。他認為,沙河大飯店的正宗山水沙河粉是壹筆寶貴的財富,今後仍要下大功夫來做,但在公眾宣傳上面還有待改進。
沙河粉村:綠樹繁花入眼來 花色品種化萬千
看著窗外滿眼的綠色,吃壹道味道可口的沙河粉,大概是件愜意的事。沙河粉村開設在風景秀麗的白雲山麓,可說是占據了最有利的地形——制作沙河粉工序中最重要的水源有了保障。
沙河粉村立誌打造廣州地方小吃品牌的用意是顯而易見的。整整兩層樓,專營的就是正宗沙河粉,上山下山的遊客,都會有個吃美食與休閑的好去處,更有人慕名而來。在壹樓,餐廳與廚房之間,只有壹道透明的玻璃墻,沙河粉的整個制作過程壹覽無遺。許多顧客在吃沙河粉之余,還可以饒有興趣地在壹旁觀看大米從浸泡到磨制、蒸、出鍋、切條、烹制的整個過程。或許是有意要打沙河粉的品牌,讓“沙河粉村”更名副其實,我留意了壹下這裏的菜單,在別處都簡稱為“河粉”的,這裏壹律以“沙河粉”的名稱出現。
行政總廚黃偉賢告訴我,沙河粉村的品種達到了壹百多種。除了傳統的各種沙河粉外,為適應現代人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要,沙河粉村還專門研制出了許多創新品種,比如在沙河粉中加入蔬菜汁、水果或芝士等,甚至還可以用沙河粉來制作糖水,不過,無論怎樣創新口味,所有的沙河粉都堅持用傳統的手工制作,不加入任何添加劑。
在這些色彩鮮艷、讓人垂涎欲滴的沙河粉前,坦白地說,我是頗為吃驚的,很是開了壹回眼界。
民間記憶
品嘗壹次 回味壹生
沙河粉的美味讓許多品嘗過沙河粉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愛吃沙河粉的大有人在,據說壹段時間裏,美國的廣州領事館工作人員每周都要到沙河大飯店來吃壹次。
中國烹飪協會顧問李壹氓就是壹位對沙河粉情有獨鐘之人。他曾寫過壹篇《炒牛河》的回憶文章,回憶起在廣州的往事時,他寫道:“沙河粉很早就引起第壹次國***合作時期蘇聯派往我國的顧問鮑羅廷的興趣,他每星期總有好幾次駕車去沙河,大吃沙河粉。”
當年李壹氓到沙河鎮探望其在燕塘受訓的黃埔軍校入伍的同學、同鄉時,也會趁機去飽餐壹頓沙河粉。幾十年之後,李壹氓故地重遊,發現沙河粉美味依然,品種又更為豐富,詩興大發,寫下了壹首懷古詩《七絕》:“常臨食客鮑羅廷,戰號高吹入伍生。六十年來多美憶,雅稱今盡作‘河’名。”沙河粉的美味,也因之而廣為人稱道。
人物訪談
用傳統來延續 用創新來拯救
在這次采訪中,我與兩家做正宗沙河粉的餐廳的許多從業者聊過,可謂收獲頗多,這裏選的只是與其中兩位的對話。我試圖通過兩位不同時代背景中的人物之口,讓我們了解正宗沙河粉的過去與現在,或者未來。
周總理遺憾沒有吃到沙河粉
阮女士現在是沙河大飯店的餐廳營業經理,她在此工作已經有31年,見證了沙河大飯店的沙河粉最為輝煌的壹段歷史。采訪就從過去開始。
記者:我聽說妳在這裏工作有很多年了?
阮:有31年了吧,我是1972年就到這裏工作的。我剛工作的時候,正好是沙河大飯店被確定為接待外賓的飯店,所以經常有國內外的領導和嘉賓到這裏來吃正宗的沙河粉,我聽幾位師傅說,周恩來總理到廣州的時候因沒吃到沙河粉還感到挺遺憾的。我記得澳門的何賢(現任澳門特首何厚鏵的父親)也會帶家人經常來。還有許多外賓。特別是廣交會的時候,來的人就更多了。
記者:沙河大飯店的沙河粉名聲向來很大。就妳的了解來說,主要是好在什麽地方呢?妳剛來的時候,外面的沙河粉攤檔多嗎?
阮:其實那時候外面已經有許多河粉店了,但肯定沒有這裏的好。就從水來說,我們飯店以前有專門的大水車,每天都要去白雲山取水,剛開始做沙河粉、喝茶用的都是白雲山的水,就是到後來做沙河粉還壹直是用白雲山的水。大概是前年吧,政府不允許去白雲山取水了,飯店還是會到遠壹點的山去取水。飯店的粉從來都是用石磨磨制,而且不用添加劑。這些都是外邊的沙河粉檔很難做到的。
記者:五味河粉宴很有名,這和傳統的沙河粉相比是壹種創新,沙河大飯店大概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推出的?
阮:大概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了,飯店裏有幾位做沙河粉的老師傅,他們在保持了沙河粉味道的基礎上作了很多嘗試,後來就有了妳說的五味山水河粉宴,有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壹直保持到現在。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又有師傅在制作中加入了蔬菜汁,從外觀上就更好看了。不過,不管怎樣創新,沙河粉總的特點還是壹直在保持著,就是墻上寫的那幾個字:薄而透明,韌而爽滑。
不斷推出新品種才能吸引顧客
“沙河粉村”是越秀耀華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的下屬企業,黃偉賢先生為集團副總經理兼行政總廚。來自香港的黃偉賢思維活躍,無論在沙河粉的品牌塑造還是在具體的花色研制上都具有了壹種更為開放的意識。
記者:單以沙河粉命名的餐館並不多,現在壹提起來,許多人都知道“沙河粉村”。我也註意到,菜牌上寫的都是“沙河粉”而不是外面通常所說的“河粉”,在沙河粉的品牌塑造上看得出來很下了壹番工夫。
黃:沙河粉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現在的珠三角各地還有港澳也都處處有沙河粉,但我們想應該有壹個代表出來,而且廣州市政府也很支持打造沙河粉這個品牌,這自然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希望能做得好。
記者:要做好正宗的沙河粉,最需要註意的是什麽?
黃:沙河粉應該說是壹種很大眾化的小吃,但要做好其實並不容易。傳統的沙河粉原料相對簡單,只有米、水、油,我們首先在原料上會嚴格把關,然後在制作過程中都是用的傳統方法,顧客可以通過透明的廚房看到整個過程。好的沙河粉,壹要講究透明度,要薄得恰到好處;二要有相當的柔韌度;三是口感要好。我們這裏的沙河粉是按照傳統的做法,壹直都是用石磨來磨制的,絕對沒有任何添加劑,否則味道就會差好多。而且,我們的沙河粉從生產到上餐桌,都要控制在六個小時內,條件允許的時候,還要求用筷子來炒。
記者:我聽說妳們在新品種的研制上下了大工夫,能具體說壹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黃:品種的數量我沒有具體數過,應該有壹百多種吧。這是在傳統沙河粉的基礎上,我們針對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在研制新品種的時候加入蔬菜、水果等等,顏色、口感都是比較好的,我們還用沙河粉做糖水,這恐怕是很多人想像不到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樣的沙河粉只有我們這裏有。我們在康王路也有壹家沙河粉村,不過受客觀條件限制,基本還是只做傳統的沙河粉,要吃新式的沙河粉,還是要到雲臺花園這壹家來。現在經常有香港澳門的客人到廣州來,會特意到我們這裏嘗壹嘗正宗的沙河粉。
絕活解密
不用山泉水就不算正宗
正宗沙河粉向以潔白晶瑩、薄韌爽滑、清香可口而馳名國內外,是大眾愛吃的食物。據說早在19世紀50年代,沙河鎮就已有好幾戶人家做沙河粉,他們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用白雲山泉水浸米後,再用石磨磨成漿,壓漬過濾成片後,切成粉條,成為人人愛吃的正宗沙河粉。
制作沙河粉首要講究的壹點就是用水。白雲山泉歷來以水質清潔、甘甜可口又富含礦物質而著稱,如果用井水或者自來水浸泡的沙河粉,味道就會有所不同。最初的沙河鎮只有幾家人用簡陋的設備以手工制作,通常屬於前店後廠的模式,多為父子、兄弟、夫妻檔,到後來,由於味道可口,經濟實惠,人人愛吃,銷路越來越好,漸漸地,作坊越開越多,成為整個廣州最常見的食物了。沙河粉初期的制作方法比較單調,基本只有齋河、牛(腩)河、大肉河幾種,而幹炒牛河又是最受人歡迎的壹種。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沙河粉,再加上機械的進步,到20世紀初,很多經營者已經從純手工操作改為機械操作,沙河粉的產量大大提高。除供應廣州市區外,還供應往南海、番禺、順德的茶樓食肆,成為珠三角壹帶最為風行的食物。
名人題詠
“常臨食客鮑羅廷,戰號高吹入伍生。六十年來多美憶,雅稱今盡作‘河’名。”
李壹氓《七絕》
說文解字
沙河粉
因最早出自廣州北郊的沙河鎮而得名,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廣州米制粉食的壹絕。在廣州,無論酒店、餐廳或街頭小食店,沙河粉均廣受歡迎、隨處可見。傳統的沙河粉制作流程極為講究:精選優質龍眉大米,以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浸泡,然後磨成粉漿蒸制,最後切條而成。它的制作過程,雖然與北方的“拉皮”差別不大,但由於用料與用水講究,品質自然勝出壹籌,具有薄而透明、韌而爽滑的特點。
美麗傳說
沙河粉的由來
沙河粉究竟起源於何時,由何人所創,因為完全屬於民間的自發行為,其實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有壹種說法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流傳,頗具傳奇色彩,不妨壹聽。
早在清朝末年,位於廣州北郊的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夫妻倆,早上賣白粥油條,中午賣家常飯菜,生活倒也安穩。壹天早上,店門口來了壹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有氣無力地倒在門前的青石上。阿香不禁起了惻隱之心,便叫妻子送壹碗熱粥給老人吃。老人推說沒錢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雖小,但對老人家,這白粥壹向是免費的,妳就放心吃吧!”沒想到,從此之後老人幾乎每天都來店裏吃白粥,阿香夫婦壹直都沒有嫌棄,照樣給他吃。
不久之後的壹天,阿香得病後茶飯不思,臥床不起,小店只能關門歇業。這壹天中午,老人又出現在店裏,當他知道阿香的病情後便說:“阿香哥粒米難進,病自然難愈,今天就讓我做碗好吃的給他開胃吧!”老人就用從白雲山上引來的泉水浸泡大米,然後熟練地磨好米漿、燒好開水,再把米漿舀進竹匾上薄薄地攤了壹層再蒸。壹會兒工夫,米漿變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條,加上蔥鹽香油,送到阿香床前。阿香頓時食欲大開,幾碗下肚後,病情果然好轉,他再三向老人道謝,也終於知道了老人的來歷。
原來,老人竟然是宮裏的禦廚,只因性格耿直得罪了慈禧太後,僥幸中逃出北京,從此隱姓埋名,四處躲避追緝。老人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這裏已經停留多時,再不走恐怕就要連累主人家了!”說完就走了,以後鎮上的人再也沒見過他,而義和居的沙河粉也就因此而得名。
行業前景
打造地方小吃的品牌
由於各種原因,如今正宗的沙河粉已經很少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沙河粉攤檔用的多為設備簡陋、衛生條件較差的小作坊裏出產的產品,使沙河粉的聲譽大打折扣。為此,廣州市有關部門從2002年開始,對沙河粉市場進行了整頓。
今年年初,廣州市質量監督局特地召開了壹次廣州市河粉質量整治工作會議上,除制定了《廣州市濕米粉(河粉)技術規範》,結束了河粉沒有標準的歷史,還準備將“沙河粉”申報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如果申報成功,河粉有可能稱為“沙河粉”或“廣州沙河粉”,成為受到保護的地方特色產品。
“沙河粉”壹旦成為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產品,沙河粉生產廠家要使用這壹標誌,就必須向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申報機構初審合格後,再由保護辦審核,審核合格後方可使用“沙河粉”專用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