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對曹操、周瑜、諸葛亮的認識與評價

對曹操、周瑜、諸葛亮的認識與評價

三國演義中將曹操描寫為壹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

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藥。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壹民,皆非漢有。”董卓擅行廢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的亂世中,曹操壹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軍討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並明確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妳們可以去聽那個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誠於西面的漢獻帝;李催等人禍亂長安,獻帝壹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吳魏合作擊殺關羽後孫權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這壹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是對朝廷的尊重。至於曹操誅殺董承(原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按照三國演義看出身的標準應為“漏網之魚”)伏完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動手於前曹操反擊於後,難道能指望曹操高高興興地等死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裏,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壹清二楚。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定了自己“後宮”的人壹律不得幹涉朝政,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才高八鬥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他的車夫(司機)立刻就被處死(曹植失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違法亂紀。曹丕或許是有賊心沒賊膽,曹植則根本不把當不當賊當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華麗,違反了自己提倡節儉的命令後盡管是兒媳婦照樣砍頭(狠是太狠了)。綜合這些回頭看曹操誅殺董伏等人,客觀上有避免重蹈覆轍之意,並非單純的以牙還牙。

曹操雖然大權在握,但壹直尊重漢獻帝權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獻帝手裏。曹操晉見獻帝,都按照當時三公見皇帝的慣例,左右有虎賚手持利刃相隨。建安十九年,曹操誅殺伏完的同壹年,獻帝曾對曹操說:“您如果認為我值得輔佐就請輔佐,不能的話也隨妳。”那時獻帝只要壹聲令下就可以將曹操殺死,曹操聽到這樣的言語後大吃壹驚,汗如雨下(此後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當然,曹操回去後壹句話也可以反過來殺掉獻帝,但是獻帝沒有下令殺曹操,曹操也沒有因此對獻帝有什麽不恭。由此可見,獻帝對曹操還是比較信任的,至少認為 1,他,或者說這個天下還需要曹操;2 曹操不會加害他。不明白為什麽類似的話,劉備對諸葛說出來,就是赤膽忠心,而獻帝對曹操說出來,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說過的“設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其實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觀地說,應該稱曹操是東漢王朝的終結者和繼承者,他讓壹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過了最後的歲月並順利地繼承了其“遺產”。

曹操的軍事文學才能很少有人否認,稍微有爭議的是他的政績。個人認為,他的政績與軍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回顧三國前的歷史,東漢桓帝年間,中國的人口曾經達到五千多萬,但到了三國時銳減到七百多萬,甚至還不如四五百年前動不動就“斬首十萬”的戰國時代(那時還有壹千多萬)。殺光這麽多人不可能,但餓死卻不難。究其根源,無非是天災人禍。自東漢桓帝靈帝以來,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少數民族叛亂不斷,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戶數大量減少。根據後漢書記載,漢桓帝時期,比較大的災禍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按照這個估計,僅此壹年這兩地就餓死了大約三四百萬;漢靈帝時期,“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余小規模的天災、少數民族叛亂或入侵,不計其數。加上爆發於公元184年的黃巾大起義和隨後的軍閥混戰後,生產遭到了完全的破壞。這樣的亂世中,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使民眾豐衣足食,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然而,漢末三國中的各個諸侯中,軍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內政上有作為的不多。政治經濟上的成功與失敗都會自然的反映在軍事上(反過來,絕不容易),大多數的人因此吃盡苦頭,最終受困於“米”而連證明自己是否是“巧婦”的機會都沒有。恢復生產的方法,無非是開源節流,這兩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實行,實際上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社會主義?),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壹大創舉並不過分。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鑒於東漢後期沈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大力制止對農民的亂攤派行徑(這可是連兩千年後的毛鄧江都頭疼的頑疾,溫相又打算如何應對?嘻嘻)。這壹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壹致的擁護。

《三國演義》裏被歪曲的人裏,屬周瑜最冤,明明是氣度不凡的統帥卻被寫成壹個心胸狹窄的嫉妒狂,若不是魯肅從中相勸,聯合抗曹大計就要中途夭折,小說裏就是這樣寫的。其實,歷史上的周瑜是壹個很有抱負的翩翩年輕公子、很有韜略的軍事統帥。

周瑜是廬江舒縣人,家裏有幾代人做官,從祖父、從叔是太尉,他父親是洛陽令,他叔叔是周尚是丹陽太守。他的相像貌不錯“瑜長壯有姿貌”,小說裏描繪他風流蕭灑是有根據的,這樣說他是壹個翩翩公子毫無問題。

周瑜先是袁術的屬下,這可能沒多少人知道吧?因為他叔叔周尚做的袁術的地盤丹陽郡太守,可斷定周尚是袁術的部下。後袁術調他們叔侄回壽春,術想以周瑜為將,有重用的意思,袁術不象是人們說的那樣不分好賴,而是別人不願跟隨於他,這也說明許多君主就不用賢而用不肖之人,不是不知道人才之重要,而是賢能之人看不起他不願屈身於他。周瑜正是如此,“瑜觀術終無所成”而不願為之出力建功,只求做壹個居巢長。為什麽?因為此前他已和孫策有了定約。

原來孫堅曾在舒縣安家,兒子孫策與周瑜同歲,是好朋友。好到什麽程度?周瑜把壹座大房子讓給孫策住,“升堂拜母”這是當時最知心的表示,互通有無,悉心幫助。後來孫堅南征北戰,兒子孫策隨父到處流動。周瑜則在淮南生活。壹次要去丹陽,碰巧孫策要到江東發展,老朋友相聚,說起***圖大業的理想,兩人壹拍即合,說幹就幹,周瑜率他叔叔的兵及船糧幫助孫策攻橫江、當利,又打秣陵,下湖熟、江乘,進入曲阿,真個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克。這時孫策已有數萬之眾,為了不引起袁術的懷疑,他對周瑜說:妳回丹陽,守住,我取吳會,平山越,這些兵足夠了。周瑜回去不久,可能袁術發覺孫策要獨立,周尚參與了孫策的活動,於是派從弟袁胤為丹陽太守,周尚另行安排。周瑜提出到居巢任職,實際上是借機到孫策那裏謀求發展去了。孫策親自迎接,授予建威中郎將,給二千兵,騎五十匹。孫策給周瑜的待遇是當時最高的,可是孫策還是感到不夠,《江表傳》載“策又給瑜鼓吹,為治館舍,贈賜莫與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陽,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籌功,此未足以報者也。’”這裏孫策對周瑜用他叔叔的權力派兵、船及糧草支持掃蕩江東之事,做了充分肯定,由此而來周瑜與孫家的友誼奠定了他的牢固的事業基礎,他個人事業的航船也順當地揚帆遠航。

在攻皖城時得到美女大喬、小喬,孫策要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他們既是關系非同壹般的君臣,現在又進了壹步成了親戚,對周瑜來說真是君臣默契、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周瑜很喜愛音樂,懂音律,“雖三爵之後,其有缺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那時周瑜二十四歲,江東稱青年為郎,叫他周郎。蘇東坡有詞壹闕,很傳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煙滅。”音樂、狗馬、美食、華麗的衣服,是那時青年人的時髦愛好,曹操年輕時喜愛此事,劉備也“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那是當時社會時尚,可好此事必須有財力物力做後盾,沒錢是辦不成的。周瑜有這樣的條件,但不象浮華公子只會玩樂百無壹能,什麽都不懂,他是深入研究了音樂,達到精通的程度,即便喝酒醉熏熏的也能聽出曲子演奏的錯誤;後又得壹個美人相伴,說他是風流公子,不會有什麽不妥吧?呼周瑜為周郎,壹是年輕英俊,有美人相伴;二是好音樂,有公子王孫的時尚享受;三是年輕輕的就做了官,為時人所重。他又不是壹般的意義上的公子,只會享受胡作非為,而是胸懷大誌,要幹壹番大事,也幹成了大事。請世人不要看錯了,以為公子哥兒都不成才,都是胡鬧的蠢貨,他們比平民百姓子女有更為有利的條件和機會,而且大部分都利用此機會很快發展起來了,過著優裕的生活,只壹小部分是浪費了機會。

《三國演義》裏著意描繪了周瑜忌恨諸葛亮的才能,必欲害之而後快,最後氣死,臨終還說出壹句千古流傳的嫉妒者的名言:“既生瑜,何生亮!”襯托的諸葛亮智力過人,成了亦神亦仙的人物,以至後人就把諸葛亮當作智慧的化身。其實,諸葛亮並沒有與周瑜大鬧其矛盾,當時精誠團結猶恐不能戰勝曹操,那裏有時間去鬥來鬥去的。倒是東吳內部有人與周瑜鬧矛盾。東吳老將程普,是追隨孫堅的戰將,資格老,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率軍與劉備聯合抗擊曹操。因為周瑜年輕,雖任主帥而程普不服,《江表傳》“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不僅如此,在對待不同意見者他還寄予厚望。他是主張軟禁拘留劉備的,而魯肅則是極力倡導給劉備地盤與之聯合***同抗曹的。這兩種主張是觀點非常鮮明完全對立的,很多政見不同的人,往往也不能交往,而周瑜卻與魯肅是非常好的朋友,臨終時他鄭重向孫權推薦,由魯肅接替他主持軍國大事。“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周瑜的主要功績是力主抗曹。當時曹操在北方消滅了那時全國最大的軍閥袁紹集團,成了全國最強的勢力。本身就有幾十萬軍隊,又收編了袁紹的幾十萬軍隊,以此實力計算已超過全國各派軍閥的軍隊總和。因此,當他乘勝前進南下用兵,荊州的劉琮在蒯越等人的勸說下,按甲束兵不戰而降。曹操最怕劉備站穩腳跟,那就很難對付,於是率五千鐵騎緊緊追趕劉備,不讓劉備到江陵利用那裏的軍用物資與糧食,在長阪相遇,把劉備的軍民混合的隊伍沖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就是在這樣的局面,曹操下了壹道最後通牒,可能世界上再沒有比這麽壹封文字那麽輕松、而字裏行間又那麽充滿殺氣的信了。他只帶十萬左右的軍隊,加上荊州的降兵總***也不過十幾萬人,他卻說帶來八十萬眾,他要孫權立即表態,這是采取的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策略,以強大的壓力迫使孫權放下武器不經過抵抗而降,那樣曹操就不費壹兵壹卒而平定江南。孫權從父兄手裏接過江東這份產業,那是經過流血壹城壹地打下來的,他不甘心讓出去。然而,大多數部下卻認為不能跟曹操打,道理很明顯,力量對比不成比例,太懸殊了,江東軍隊全部不過十萬,要全集中兵力去打曹操,江東的豪族大家就要趁勢做亂,山越少數民族也會不聽管制,曹操還沒打敗,後院就起火了。如果只拿出五萬去對付曹操好象很難取勝。就在此時,魯肅出來支持抗曹,然後建議請周瑜回來商討抗曹大計。周瑜從前線回來,明確表示“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又給孫權解除思想上懸殊不敵的顧慮,分析說“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周瑜的話堅定了孫權與曹操壹戰的決心,因為周瑜與孫策的關系非同壹般,孫策死後,周瑜“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掌眾事”,是屬決策層的,他的意見份量自然要大得多了。有了他和魯肅的支持,孫權才算最後下了決心。周瑜主動請纓掛帥出征,指出曹操有用兵四忌,“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萬兵,還保證能破曹,似有些太過。《江表傳》上另有說法,“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為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孫權回答“五萬兵卒難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周瑜本要五萬兵,孫權湊不齊,準備了三萬,這是實際情況。雖然人數不多,但加上劉備的二萬,對付曹操的水軍,應該是占優勢的,曹操所率北軍性不習水戰,雖在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但壹年的訓練怎比得上生於斯長於斯的江南水軍,所敗當然。

周瑜不僅以曹操為敵,還深為劉備的存在而憂慮。劉備到江東見孫權,周瑜密報孫權“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壹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周瑜的這壹建議不可謂不毒也,但從各為其主的角度看,也是對東吳不無有利。劉備的占有荊州,使周瑜的下壹步計劃成了泡影,足見他對劉備其人的認識之深。

打敗曹操後,周瑜就開始策劃實施發展東吳的行動。他是這樣說的“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操,北方可圖也。”這個計劃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占荊州、下益州,結馬超,圍攻中原。但此計劃為劉備所阻,《獻帝春秋》在寫了孫劉交涉取蜀的情況後,談崩了,“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周瑜對劉備的看法不佳,而劉備對周瑜的印象也不好。《江表傳》記了這樣壹件事“劉備之自京還也,權乘飛雲大船,與張昭、秦松、魯肅等十余人***追送之,大宴會敘別。昭、肅等先出,權獨與備留語,因言次,嘆瑜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這話裏有話,有的文章說劉備是想挑撥孫權與周瑜的關系,這似乎有點像,因為周瑜擊退曹軍是那末大的功勞,後來生病,沒見孫權有慰問撫恤的舉動,相比之下,呂蒙只打下個荊州三郡(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兵偷襲荊州取得三郡長沙、零陵、桂陽,加上原有壹郡江夏郡孫權擁有四郡,劉備只剩武陵壹郡,劉備帶兵五萬下公安與孫權爭荊州,後雙方妥協,重劃領土,給劉備三郡南郡、零陵、武陵才算了結),即受到孫權的破格之獎賞,當其生病,又把呂蒙“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觀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多加寵愛,由此可見,孫權多少是接受了劉備的進言。政治家不能象壹般人,見風就是雨,對壹些人事的判斷和處理都是緩慢進行的,那些聽到什麽話馬上就火冒三丈的當不了政治家,當了也是短命的。周瑜的地位使他有壹種優越感,接人待物缺少點尊重態度,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劉備要與吳軍商議有關事項,劉是壹方的君,周是另壹方的臣,本應臣見君,而周瑜卻找借口讓劉備來見他,《江表傳》上說他表示“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妳有軍任不能動,劉備就沒有軍任了?他還是君肯定比妳個臣事多且繁,他就能動嗎?不講道理。劉備沒辦法,當時正有求於人,自己說了壹句“我今自托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解嘲的話,屈尊前往見周瑜。肯定這壹來壹往給劉備很難忘的印象,周的那樣托大的姿態,劉備有理由認為他在江東也是如此,劉備說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是客氣,重點是後邊那句“恐不久為人臣耳。”劉備說的話不完全是壞話,也有其極具價值的地方,比如他對曹操說呂布反復無常叛丁原殺董卓,是符合呂布的性格特點的,曹操也心知肚明,說劉備怕呂布跟了曹操會壯大曹的力量,純屬小人之見。孫權恰恰最擔心的就是這壹點,出兵打仗,他從沒給過部下太多的軍隊,他只給周瑜三萬人去打曹操,而為牽制曹操孫權在東線打合肥,派張昭攻九江用兵就多於周瑜的主戰場,建安二十年,他帶十萬軍隊打合肥,這就是壹個證明。劉備對周瑜的印象太差,作為擁劉反曹主題的《三國演義》是把劉備當做正面形象來描寫的,因而就把對他大不敬的周瑜作為諷刺的典型來寫,極盡誇張醜化之能事,於是壹個風度翩翩的儒將就成了心胸狹窄,嫉妒,害人的將軍,其實劉備對他的不滿才是他被人們誤解的根源,加上諸葛亮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丞相,清廉,鞠躬盡瘁,為了襯托他的美好形象就把周瑜做了對立面,使壹代英才成了小肚雞腸的人。以風流倜儻心胸開闊的周瑜,被小說寫成了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好嫉妒人的樣子,實在是壹樁千古冤案,只能由我們給予平反,還不知道老百姓同不同意,畢竟《三國演義》給周瑜定的嫉妒小心眼的性,流傳時間太長了,影響也太深了。

我對三國時代感興趣,對諸葛亮這個人物更感興趣。以下是我對諸葛亮的理解。

諸葛亮(180—234)瑯玡陽都人,幼年移居荊州,27歲時仕於劉備,後為其奮鬥壹生,234年亡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謀略高於常人,人稱臥龍。他為劉備“借”荊州、攻益州,輔幼主,伐曹魏……鞠躬盡瘁,至死而後已。

其人壹生立功無數,卻也時有失誤。隆中壹對對出驚世奇才,卻也對出後來的禍患。首先,他把根據地選在益州,此失策壹也:益州中為平原,四周是雄關險隘,進之難,出之亦難,雖有利於戰略防禦,卻不利於戰略進攻。而諸葛的方針是主動出擊,而非消極防禦,所以不妥。我認為,選益州為糧倉可,為根據地不妥。《傅子》中記載了曹操的壹句話:“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機而變化也。”觀點相同,視角不同而已。失策二:諸葛亮采取聯吳抗曹方針,又采取以荊州為軍事前進陣地,殊不知東吳荊襄由長江聯為渾然壹體,失其壹,則另壹部分危矣。這由孫家三代不惜身家與劉表互攻可證明。諸葛亮卻不知:若得東吳聯盟,荊襄便不可求,此為將來關羽之死埋下伏筆。失策三是在於後期六出祁山。古代山地戰,正確的是以長蛇陣快速機動,擺脫山地在平原與敵對峙(攻方),當年韓信就是如此(暗渡陳倉),而諸葛亮卻在山中與司馬懿對峙,此極不可取。當守方處於劣勢的時候,可以輕易地在山中找到壹處隘口,據險而守,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後來姜維即是如此。

盡管諸葛亮有這樣那樣的失策,但諸葛亮對後代的深遠意義也列舉不盡。經濟上諸葛亮壹面大力發展農業,壹面提倡織造蜀錦,並加強了政府對井鹽業的控制以增加收入。諸葛亮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南中地區,使貧窮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有所發展。益州在戰國時分巴、蜀,曾經是貧窮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後有都江堰。兩漢時,四川盆地雖有不少漢人遷入,但僅限成都平原(蜀郡)等幾處土壤肥沃、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方,且仍為“蠻荒之地”。東漢末年因戰亂使四川盆地人口增長迅猛,但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由於諸葛亮的治理,不僅使人口成規模遷移至益州,且經濟發展迅猛。“路不拾遺”就來自那時的蜀國。至唐,由於外界戰亂和幾代人的努力,使四川盆地富饒無比,成都成為當時中國的紡織業中心,時為中國的四大城市之壹。後來四川盆地又成為安史之亂中唐軍可靠的後方。如此種種,都說明諸葛亮對四川盆地經濟的巨大影響。時至今日,四川仍是中國的人口和糧食產量巨大的省份之壹。在軍事上,諸葛亮可謂是大規模陣地戰和火力支援戰術的先驅,後世感嘆他的陣法精妙無比,且他發明的“元戎弩”(見《三國誌?蜀書五?諸葛亮傳》)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壹種火力支援武器。諸葛亮使中國的軍事家們對後勤保障更加重視。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在今日仍無法盡解其奧妙。在外交上,他富有遠見,堅持聯吳抗曹。在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上,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與少數民族和諧***處的楷模。他的深謀遠見連後期所有封建統治者也無法相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對當時政局的影響是改變了壹個時代,而他對後世的影響卻是改變了半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