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餃子篇
中國人每逢春節的時候,桌上壹盤熱騰騰的餃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國人與中國人壹樣在春節時也吃餃子,但是他們的做法與吃法都具特色,獨具匠心。餃子在中國以豬肉或韭菜為餡,皮是由面粉與雞蛋混合制成的。餃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餃中國人喜歡用姜醋醮著吃。意大利餃子餡與中國的大異,幹酪、洋蔥、蛋黃是主料,有時也加壹些菠菜、牛肉;另外還有壹種是以雞肉、幹酪做主料,主要調料有黃油、洋蔥、檸檬皮、豆蔻。他們包鉸子是把面壓成壹長條、壹勺勺放好餡,在面的邊緣沾上水,再用同樣的壹條面片合在壹起壓好,然後用刀壹壹切開。煮餃子的方法則與中國壹樣。
(2)茶道篇
茶道,中國的國粹之壹,在中國源遠流長。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廣到西方各國,其中在英國最為風靡。茶道在英國英國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壹杯熱茶。英國人還別出心裁地把茶會作為聚會的重要形式之壹。茶會不但比宴會節約,也實惠文雅的多。英國人請人赴茶會時會發出壹張別致含蓄的貼子。英國茶會上有規矩:面包點心自取,但茶壺始終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壺之外,還備有壹罐開水,女主人給每個客人倒茶時,都會先問壹下“是濃是淡”,如答後者,她就在倒茶時,兌上點開水,放糖之前,也先問壹聲“您要幾塊?”以顯對客人的尊重,但切記英國茶會上沒有埋頭吃點心或捧杯牛奶飲。談話是活動的中心。在茶會上,客人們既要表現機智風趣,又忌諱說教賣弄,主人們要使場上始終保持熱烈融洽的氣氛,因此,茶會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覺得風流倜儻,又是訓練外交官的極好場地。中國茶道中國人飲茶強調“清雅”,他們極少像英國人那樣在茶內添加糖塊,中國人特講究茶與茶杯的搭配,喝茶時,有時用拳頭大小的茶杯,有時則是瓶蓋大小的,層出不窮。中國人極少辦茶會,即使有,也是主人親自給客人斟茶。但從不像英國人那樣先滿足客人的條件需求,他們大多只讓客人品嘗自己親手泡的茶,以顯示其茶道功底。
(3)咖啡篇
熱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現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壹個快字,作得快不超過十秒鐘,喝得也快,因為只有兩三口。壹般意大利人起床第壹件事馬上煮壹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壹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溫和理智中國式中國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麽熱情如火,也不像法國人那麽浪漫似水,中國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溫和,正像壹板壹眼的民族性格壹樣。中國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簡便的熱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國的普及率遠不如西方國家。
總結
壹、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征、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註重“天人合壹”,西方人註重“以人為本”。
對比註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壹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壹定要得到保證,講究壹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壹律,也壹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壹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壹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壹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麽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壹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壹盤“法式羊排”,壹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壹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幹、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壹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壹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壹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壹種生存需要吧。如果壹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麽就會出現兩種現象:壹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壹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二、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壹個宴席,不管是什麽目的,都只會有壹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享壹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壹種團結、禮貌、***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壹桌人的中心,它既是壹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壹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麽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
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壹壹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壹些中國人聊歡***樂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