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在西周即有飲食文化與制度。
《周禮·天官冢宰》說:“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其他如《禮記》、《論語》、《呂氏春秋》、《黃帝內經》等都為飲食留下重要的篇章。西漢時張騫通西域,帶來大量外來食材。
當時調制甜味的蔗糖僅在嶺南地區使用,普遍的使用蔗糖調味要到唐代以後。宋朝時,城市取消裏坊制和宵禁,帶來了城市經濟的繁榮,推動了三餐制的普及。餐飲業的繁榮,亦使人們意識到各地口味的不同。明代番茄、番薯、南瓜、玉米、辣椒、大蒜等外來食材進入中國。
清代中期,中國社會確立主要調味料——辣椒和蔗糖的運用。自晚清持續至今的工業化,促使新的食品、烹飪方式為斷出現。而伴隨工業化帶來的大規模人口流動,促使外來人員參與的現代化餐飲業的構建,亦使城市居民品嘗外地美食成為可能。
民國時期,出現以“幫口”壹詞,以區分各地風味,至當代形成“菜系”的概念。1949年後,中國社會長期處於物資匱乏狀態,改革開放之後,社會擺脫物資匱乏狀態,餐飲業有了長足發展。
擴展資料:
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壹、四季有別
壹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壹大特征。自古以來,中國壹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二、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註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壹致。對菜肴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壹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壹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壹,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壹的特殊享受。
三、註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註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壹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賞。
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四、食醫結合
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