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勇者用文言文

勇者用文言文

1. 齊之好勇者文言文翻譯好

齊國有兩個自吹為勇敢的人,壹個住在城東,壹個住在城西,有壹天兩人在路上不期而遇。

住在城西的說:“難得見面,我們姑且去喝酒吧。”“行”。

於是兩人踏進酒鋪喝起酒來。酒過數巡後,住在城東的說:“弄壹點肉來吃吃怎麽樣?”住在城西的說:“妳我都是好漢。

妳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還要另外買肉幹什麽?”“好!好!”另壹個說。於是叫夥計拿出豆豉醬作為調料,兩人便拔出刀來,妳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妳身上的肉吃,縱然血流滿地,他們還是邊割邊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

要是像這樣也算勇敢的話,還不如沒有勇敢來的好。

2. 古文

意思是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出自——宋代-蘇軾《留侯論》。 原文: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譯文: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誌士,壹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壹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壹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誌向非常高遠。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

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留侯論》就是《進論》中的壹篇。

2,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 *** 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

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文章並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壹種高級形態。

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於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像客觀世界壹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他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壹律的統壹文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 正是在這種獨特的文學思想指導下,蘇軾的散文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他廣泛地從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其中最重要的淵源是孟子和戰國縱橫家的雄放氣勢、莊子的豐富聯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風格。 蘇軾確實具有極高的表現力,在他筆下幾乎沒有不能表現的客觀事物或內心情思。

蘇文的風格則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雲流水壹樣的自然、暢達。 韓愈的古文依靠雄辯和布局、蓄勢等手段來取得氣勢的雄放,而蘇文卻依靠揮灑如意、思緒泉湧的方式達到了同樣的目的。

蘇文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這正是宋文異於唐文的特征之壹。 百度百科—蘇軾。

3. 文言文翻譯

留侯論〔宋〕蘇軾

原文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譯文古代所謂的豪傑之士,必定有超過常人的節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氣度。普通人壹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寶劍跳起來,挺身去決鬥,這可談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的抱負很大,而他們的誌向又很遠。

4.

《石鐘山記》文言整理壹、通假字①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濁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異義1.空中而多竅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上.2.自以為得其實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實際上.三、壹詞多義1.鼓①噌吰如鐘鼓不絕(擊鼓,動詞)②微風鼓浪(振動,動詞)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時候,名詞)②故莫能知(沒有人,否定性無定代詞)3.自①自以為得之矣(自己,代詞)②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從,介詞)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鐘山焉(語助詞)②硿硿焉(相當於“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③微波入焉(相當於“於此、於之”,即“到那裏”,兼詞)④如樂作焉(相當於“於此、於之”,在那裏,兼詞)5.余①余韻徐歇(剩余的,形容詞)②余尤疑之(我,代詞)6.得①得雙石於譚上(得到,找到,動詞)②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能夠,助動詞)7.搏①水石相搏(擊,拍,動詞)②森然欲搏人(撲,抓,動詞)8.而①扣而聆之(表順接)②徐而察之(表修飾)③空中而多竅(表並列)④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表轉折)⑤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表假設)9.因①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因而)②因笑謂邁曰(於是)四、詞類活用(壹)名詞作狀語①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用船,乘著船)②大石側立千尺(側,在旁邊)③事不目見耳聞(目,親眼;耳,親耳)④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夜,在夜裏,在晚上)(二)名詞作動詞①而此獨以鐘名(名,命名,取名)②微風鼓浪(名作動,振動)③噌吰如鐘鼓不絕(名作動,敲鐘擊鼓)(三)使動用法①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響)五、特殊句式(壹)判斷句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②或曰此鸛鶴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④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⑤此世所以不傳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之)也,而況石乎!②磔磔(於)雲霄間③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於)絕壁之下(三)賓語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四)定語後置①石之鏗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五)介詞結構後置①得雙石於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③而大聲發於水上六、重點詞義1、桴止響騰(傳播)2、余尤疑之(更加)3、所在皆是也(這樣)4、適臨汝(往,到)5、余方心動欲還(剛才)(心驚)6、則山下皆石穴罅(縫隙)7、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形成)8、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先前)(應和)9、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10、此世所以不傳也(…的緣故)七、文學文化常識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代影響巨大,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代表作品:《赤壁賦》《石鐘山記》《飲湖上初晴後雨》《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石鐘山記》是壹篇考察性的遊記.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天,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5. 古文“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意思是什

意思是: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 原文:《留侯論》宋代-蘇軾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壹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誌,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誌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譯文:古代所謂的豪傑之士,必定有超過常人的節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氣度。

普通人壹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寶劍跳起來,挺身去決鬥,這可談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稱“大勇”的人,當突然面臨意外時不驚慌失措,當無故受到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的抱負很大,而他們的誌向又很遠。

張良從圯橋上老人的手裏接受了《太公兵法》,此事很奇怪。然而,又怎麽能斷定這位老人不是秦朝隱居的有識之士出來考驗張良的呢?觀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達自己意見的,都是聖人賢士相互間勸誡的道理。

世人未加細察,以為他是鬼怪,這就不對了。而且,老人的用意並不在那本兵書上。

當韓國滅亡的時候,秦國正強盛,用刀鋸、鼎鑊迫害天下的士人,安分守己而無罪被殺的人,多得數也數不清;這時即使有孟賁、夏育再世,也無所施展。壹個立法嚴厲、苛刻的政權,它銳利的鋒芒不能觸犯,而當它走到末路時就可以乘虛而入了。

但張良卻忍不住憤恨之氣,憑借壹個普通人的力量,想用大鐵椎的壹擊來達到目的。當時,張良雖然死裏逃生,實在是已經走到了死亡的邊緣,真太危險了!擁有萬貫家財的富家子弟,決不肯死在盜賊的手裏。

為什麽呢?因為他的身體寶貴,死在盜賊之手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人的傑出才幹,他不去規劃伊尹、周公那樣安邦定國的謀略,卻想出了荊軻、聶政那樣行刺的下策,完全因為僥幸才得以不死,這正是橋上那位老人為他深感痛惜的!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行為重重地 *** 他,讓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後才可以去完成偉大的事業,所以說:“這小夥子值得壹教的。”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袒露著身體,牽了羊去迎接。楚莊王說:“鄭國的國君能低聲下氣地對待我們,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於是就從鄭國撤兵。越王勾踐被困在會稽山,就投降吳國做吳王的臣妾,三年中絲毫沒有懈怠。

如果只有報仇的誌向,而沒有屈從忍耐的功夫,那不過是普通人的所謂剛強。那位老人,以為張良的才幹綽綽有余,就擔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就深深地挫折他青年人的剛強銳利之氣,使他能夠忍受住小的憤怒而去完成遠大的計劃。

為什麽要這樣呢?老人與張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野外相遇,卻命令他做仆人、婢妾的事情,而張良卻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責怪老人,這樣秦始皇當然不能使他驚怕,而項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觀察漢高祖劉邦所以取勝、而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就在於能夠忍耐或不能忍耐。

項羽正因為不能忍耐,所以雖然百戰百勝卻輕易出兵。高祖劉邦能夠忍耐,保存強大的兵力以等待項羽的衰亡,這是張良教會他的。

當淮陰侯韓信攻占了齊地,想自立為王時,劉邦勃然大怒,並且顯露於言辭和臉色。由此看來,劉邦還有剛強而不能忍耐的盛氣,除了張良,又有誰能替他補正呢?太史公司馬遷曾猜測張良壹定是個高大魁梧的男子漢,但實際上張良的身材、相貌就像 *** 、少女,同他的誌向和氣概並不相稱,所以我以為這就是張良所以為張良的特別之處啊!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

試前,。

6. 古文

意思是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出自——宋代-蘇軾《留侯論》。

原文: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譯文: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誌士,壹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壹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壹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誌向非常高遠。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驛,精心準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進策》、二十五篇《進論》,《留侯論》就是《進論》中的壹篇。

2,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 *** 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

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文章並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壹種高級形態。

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於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像客觀世界壹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壹律的統壹文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

正是在這種獨特的文學思想指導下,蘇軾的散文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他廣泛地從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其中最重要的淵源是孟子和戰國縱橫家的雄放氣勢、莊子的豐富聯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風格。

蘇軾確實具有極高的表現力,在他筆下幾乎沒有不能表現的客觀事物或內心情思。蘇文的風格則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雲流水壹樣的自然、暢達。

韓愈的古文依靠雄辯和布局、蓄勢等手段來取得氣勢的雄放,而蘇文卻依靠揮灑如意、思緒泉湧的方式達到了同樣的目的。蘇文氣勢雄放,語言卻平易自然,這正是宋文異於唐文的特征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