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煎大團子
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壹直吃到端午節。
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壹片壹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裏面,意為添“青”。
2、螺螄
青團本身屬於甜食,人們大多用來充當早點或配餐,而螺螄則是清明餐桌上的“重頭戲”。由於清明時節氣候溫度適中,這時的螺螄幹凈鮮美。在常熟地界,人們時不時會邀上兩三好友去螺螄館小聚,吮著螺螄,敘著家常,別有壹番風味。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壹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3、青白團子
清明時節,吳地壹直有吃“青白團子”的習俗。在無錫梅村和鴻山壹帶,當地人還專門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吳地始祖——泰伯“三讓天下”的高尚品德。
清明節前麥子長勢旺盛,麥葉不老不嫩,將從田裏割來的麥葉洗幹凈後,放在石臼裏搗碎,成糊狀後用布包起來,用力擠壓,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裏面加適當石灰水,顏色就更青更嫩。
在做團子和糯米粉時,倒點青汁進去,揉和成的米粉就成青色了,團子放進竈頭上的大蒸籠壹蒸,滿竈間壹股麥青香。蒸熟出籠時,若用毛刷蘸上熟油在團子表面均勻地刷壹刷,青團子便油綠如玉,更惹人喜歡。
4、饊子
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饊子。饊子以油和麥面揉拉成細條,盤繞環狀,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帶上寒具,邊吃邊遊,或加糖用開水沖泡食用,自有壹番風味。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5、清明淚
“清明節,做清明淚,吃清明……”在衢州常山、開化壹帶的農村,壹直流傳著這樣壹首童謠。尤其是常山縣東案鄉金源村,每年清明,“清明淚”是家家戶戶紀念先祖必做的寒食,習俗流傳至今已經1000多年。
為紀念祖先王介,村人把米粉搓成壹顆顆圓圓小小的眼淚形狀,只在清明節制作食用。清明淚外形像小湯圓,味道可完全不同。不加艾葉的,色白,如珍珠無瑕;摻入艾葉,色翠,如翡翠深邃,這小點心透著股淡淡的清香,吃在嘴裏清香滑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