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的故事
伊尹據說是被壹對奴隸父母收養,養父是個廚師,他養母主要負責采桑養蠶,因為居住在伊水,所以給他取姓“伊”。而伊尹的生母是因為出於善意違背了神靈的告誡,身體化為壹個空心的桑樹,被采桑女發現後撫養長大。
因為養父是壹個廚師,伊尹後來也學就了壹身廚藝,甚至從烹調中領悟了壹套治國之法。傳聞,他在以陪嫁奴隸的身份被商湯聘請後,常常給商湯烹飪美食。有次,伊尹背著鼎和砧板為商湯烹飪做菜時,壹邊做壹邊為他講解。他從廚藝開始說,內容涉及原料、火候、五味調和等等,但他不僅此而已,他從這些烹飪的東西衍生到治國之道上,兩者不斷地結合。伊尹教育商湯,治國也要像烹飪壹樣註重火候,註意各方面的平衡等等。伊尹的這壹治國之道後來被春秋戰國的老子贊揚為是“治大國若烹小鮮”。
除了是個廚子和丞相,伊尹據說還做過間諜。為了討伐夏朝,伊尹依靠苦肉計前往商朝作臥底。他不僅成功地離間了夏桀和大臣的關系,還與夏桀的寵妃妺喜建立關系通過她刺探到了許多商朝的情報,這都是之後他和商湯能夠消滅夏朝的基礎的壹部分。
太甲殺伊尹的故事
伊尹是壹代賢相,不僅是因為他是商朝開國功臣,先後輔佐多位君王,更與他放逐太甲又重新扶立他為王的故事頗有關系。這個故事在《史記》、《孟子》等多部古代經典中都有相同的記載,但是在史書《竹書紀年》中最後卻發展成了太甲殺伊尹。
《竹書紀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創作的壹部史書,記載的是夏朝到戰國的歷史,西晉時被盜墓者發現而出世。雖然該書對先秦歷史的記載,有許多地方與《史記》等正史的傳統記載有很大的出入甚至相悖,但它的有些記載因為與考古發現的甲骨文符合,所以被認為更加接近史實。伊尹放逐太甲的這段歷史就是它與傳統史書中的記載相互不符的壹處。
傳統史書記載,伊尹放逐太甲於桐宮,期間自己代為執政,三年後,伊尹把改過自新的太甲迎接回去並重新扶立為王。《竹書紀年》對這段故事的記載卻是,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七年後,太甲逃出桐宮殺死伊尹,任用他的兒子。
兩種描述相差很多,太甲殺伊尹的版本不僅講伊尹的死提早了十幾年,還把他壹直以來賢相的形象徹底顛覆。雖然這個版本看似更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但因為傳統版本有出土的甲骨文等文物的史料證據,相對而言更有可信度。而且假如認定傳統版本為假,則可以推測孔子、孟子、司馬遷等先賢當時不是作了假就是被蒙騙,影響極大。所以對這壹歷史,史學界至今沒有確切的定論。
伊尹負鼎的故事
“伊尹負鼎”是壹個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主要講的是伊尹給商湯藉著談論廚藝的機會跟他講治國之道的故事。也有學者把這四個字作為成語,用來比喻尋求機遇來體現自我價值。
在司馬遷的描述中,伊尹見商湯的故事有兩個版本。第壹版本是,伊尹名叫阿衡,他想求見商湯但苦於無門,於是就去給有莘王的女兒做陪嫁的廚師,這才得以見到商湯。之後,伊尹背著做菜的鼎和切菜和砧板來見商湯,先是跟他談論烹飪和滋味,後來借機勸說他實行王道。因此,伊尹負鼎的故事也正是出自這個版本。
另壹個版本的故事說,伊尹是壹個有才有德的隱士,不願意出仕做官所以壹直拒絕商湯的聘請,前後五次才答應下來。伊尹給商湯講上古帝王的治國之道,得到了他的重用。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去找夏桀,但後來厭惡夏桀就又回商都。在入城的時候,伊尹見到了商湯的另外兩位賢臣女鳩和女房,回去就寫下《女鳩》、《女房》兩篇文章。
伊尹負鼎就是出自這壹個典故,後世的詩歌文章裏常常借用它來指輔佐帝王。“負鼎”、“伊尹之誌”、“伊尹烹飪”等詞語也是相似的出處和意思。
至於把伊尹負鼎當成語使用,雖然沒有相關的例子和證據,不過這樣的比喻也非常恰當,因為負鼎烹飪對於伊尹而言就是壹個進見商湯的機遇,而他也因此得到重用,可以說是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