陬市鎮位於桃源縣城東北20公裏的沅水北岸,有近500年的文明史,明嘉靖年間初步形成集市。清朝時代,由於經濟不斷發展,成為“壹邑巨鎮”,稱“陬溪市”。“陬”即“角落”之意,“溪”指今五桂村至觀音橋進入沅水的壹條溪流,因陬市鎮建於此(以觀音橋為中心),所以取名為陬溪市。
陬市在歷史上是桃源縣的第壹大商業重鎮。清末,因沅水陬市地段有三洲分流(洋洲、蘆池洲、李家洲),面寬流緩,四川、貴州和湘西木商竹幫來到陬溪,把持沅水壹帶碼頭經營竹木運銷業務,使陬溪發展成為湖南省最大的竹木集散市場,有市民數千戶。民國時期,鎮區街道沿沅水呈帶狀發展,分成上、下兩段(街);後陬溪之名漸演變為陬市,曾有“小南京”的美聯譽。
1943年冬(民國32年),陬市鎮被日本侵略軍焚毀,居民逃避他鄉。抗日戰爭勝利後,因竹木運銷業空前興旺,鎮區迅速恢復。解放後,1952後建成解放街,從此集市貿易十分興旺。在陬市經營的竹木商48家,登記註冊的工商戶3000多戶。1956年全鎮社會銷售總額1.2億元,隨著常德至桃源、常德至慈利公路陬市交匯,陬市成為水陸交通樞紐,鎮區迅速沿公路線擴展。
上世紀70年代,壹批縣屬和常德市屬工業企業相繼在陬市興建,使陬市橋港以東迅速成為工業區。80年代以來,人民政府依靠改革開放政策,充分利用公路運輸優勢,提供多種方便條件發展傳統工商業。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城區面積達到3.28平方公裏,房屋建築面積60多萬平方米,街道總長7641米。2004年,全鎮31個村,4個居委會,1個社區,總面積105平方公裏,總人口557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000人,200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0億,財政收入1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是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常德市的衛星鎮。
陬市鎮多年來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據本鎮資源特點,以建立特色基地為依托,以點帶面,拉動全鎮的農業經濟向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壹是發揮糧食和棉花生產區的優勢,將品種更新換代,建立了優質晚稻核心生產基地,鼓勵推廣發展優質高產稻,種植優質早稻2.5萬多畝,優質中晚稻4.2萬多畝,動員和組織長樂、印山等村150余戶與金健公司簽訂制種合同,落實制種面積700多畝。
二是放手發展畜牧業,以三江禽業為依托,培植擴大養殖基地規模。三江禽業公司成立於1998年,現有固定資產200萬元,有國內先進的全自動孵化機10臺,可孵化種雞300萬羽,下設種雞場壹個,占地30余畝,商品雞飼養分場壹個占地60余畝,可飼養商品雞50萬羽,該公司利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定期進行信息、技術、防治等培訓,幫助群眾發展養雞。如今養雞大戶已發展到13個村,3000余戶,養雞年產值可突破3000萬元。
三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鞏固和擴大特色示範基地範圍。其中以竹林、鸕鶿洲、新堤等村為中心的蔬菜基地面積達6000畝;以竹林、李家崗、郊區為輻射的苗木基地面積已達3000畝;以茶安、新堤、竹林為中心的優質棉基地面積已達5000畝;以東林為中心的休閑農業基地正在形成。陬市鎮工業門類齊全,有化工、食品、紡織、建材、印刷、飼料等38個行業,工業產品580多種,民營企業75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五家,分別是長島橡膠廠、昌盛鋼球廠、三尖飲料廠、湘魯萬福糖業有限責任公司、裕東紡織廠。
湘魯萬福糖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始建於1996年的萬福大米廠,2003年由東林搬遷至李家崗,征地30多畝,現有兩條優質大米加工生產線,壹條日產100噸的高麥芽糖漿生產線及高蛋白飼料生產線,從業人員200多人,年創產值8000萬元,後來又重新征地,進行三期擴改。私營企業昌盛球廠擁有鋼球生產設備42臺(套),96年投資150萬元引進脂肪酸生產線,具有年創產值2400萬元生產能力。全鎮現***基有登記註冊個體工商戶1500多戶,從業人員10000余人。全年產值1.8億元。
交通、通訊、能源、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省道1848、1801線及新建的三石陬公路從東西、東北、南北貫穿全鎮,2002年開始修建的常張高速公路在陬市鎮高灣建有大的互通。陬市鎮現有路113.4公裏,總道路面積761200平方米,其中鎮區街道13.4公裏,面積147200平方米,城區普通瀝青路面1.6公裏,面積7350平方米。砼路面11.8公裏,面積139850平方米。鄉村白色路面72公裏,面積34900平方米。瀝青和砼路面28公裏,面積265000平方米。城鎮道路總體是棋盤放射型,已建成道路16條,其中42---56米路面主幹道4條,28---34米次幹道2條,12---18米支幹道10條。
2004年10月底,政府又開始啟動了中心街改造工程。沅水城區段可停泊5000噸船舶,日吞吐量為1500噸,1993年投資千萬元開通4000門程控電話現有固定電話用戶9000戶,移動電話用戶1.8萬戶,並有撥號上網和寬帶網可供選擇,全鎮現已有400多互聯網用戶。1994年投資百萬元建成陬市有線電視臺擁有有線電視用戶10000多戶,全鎮31個村已有20個村開通有線電視,陬市鎮自來水廠始建於1981年,供水管道45公裏,覆蓋鎮區範圍及9個村的自來水供應;日供水量13000多噸。1996年建成11萬伏國家中型變電站314、318供電專線4條。1994年投資300多萬元對各中、小學進行擴建改造;1995年投資140多萬元興建陬市中學科教樓和風雨操場。
桃源縣第三中學是常德市名優學校,座落在陬市城區,師資力量雄厚,每年向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6000多人;1959年,陬市鎮工人診所,更名為陬市鎮人民醫院,1993年11月22日升級為桃源縣第二人民醫院,床位110張,***有醫護人員200多人,其中有技術職稱的100多人,高中級醫務人員50多人,且醫療設施齊全。獲省愛嬰醫院、縣百姓放心醫院稱號。市場及公***服務設施比較完善,全鎮***有大型綜合市場4座,1999年修建的占地28畝擁有400多個攤位的興盛街商貿市場,1995年由工商市場服務中心建成的陬市大市場,還有陬市農貿市場以及上街糧油市場,很好的規範了城區的經營秩序。1996年投資200萬元,建成的陬市鎮停車場,能停上百輛長途客車。1995年機構改革,原陬郊村、原淤畬田鄉與陬市鎮全並建立陬市鎮,原陬溪區公所、原畬田鄉政府建制同時撤銷。
座落在陬市鎮灑鋪村的陳兆森烈士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掃墓者絡繹不絕。為了平垸行洪,1998年洋洲村550多戶,2100多人舉村全遷移民至陬市鎮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