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 民間臘月(農歷十二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過小年”。小年意味著壹年即將結束,從這壹天起,人們開始準備迎接新壹年的到來,民間有祭竈、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民謠“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壹洗;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是合肥年俗的生動寫照。“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每逢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間,清理家中各種物品。祭竈,就是送竈神升天的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俗稱“新年”“年初壹”。進入臘月,合肥鄉村人家宰殺禽畜腌制臘肉,熬糖稀做炒米糖果,加工年糕、豆腐,購買香燭、冥票、鞭炮、煙酒茶、糕點、對聯(也有手寫的)、燈籠等等。俗稱“打年貨”。除夕貼春聯、年畫。新時期,青年人常貼影視劇照及明星圖像。城區多以山水國畫代替年畫。
元宵節 合肥地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農村也有俗稱“過小年”。有吃小年年夜飯及放爆竹的習俗。盛行吃元宵。玩燈、耍獅子等習俗在城區現已漸盛,政府文化部門常舉辦猜燈謎、球賽、棋賽、廟會等活動。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時間在農歷三月間,即公歷四月五日前後。舊時,清明節的主要風俗為:插柳、植樹、掃墓、踏青等。是日,男女老少,折柳枝,攜帶爆竹、紙錢、冥幣及供品上墳掃墓、祭祖,於墳上培土掛錢,以示對祖宗的緬懷。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端午”“端陽”,民間有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船等習俗。裹粽子很講究,有紅豆粽子、火腿粽子等。城區食用多數在市場購買,許多村鎮農民成為裹粽子出售的專業戶。民間把菖蒲、艾草倒插於門窗之上。菖蒲形如利劍可避邪,艾可入藥祛病。室內陰暗處用艾煙熏可避瘟祛毒。曬幹的艾蒿可供小兒洗澡泡用。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俗稱“仲秋節”“八月半”。是日晚,家人團坐,分食月餅,***享菱藕之鮮。中秋又是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改革開放以來,在外人員常用打電話、發短信、發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問候。女兒、女婿有向嶽父母饋送月餅的習慣,機關、單位常購月餅分送職工。
冬至 農歷十壹月二十二日為冬至日,是日“進九”。農諺有“吃了冬至面,壹天長壹線”之說(即晝長夜短始於此日)。民間有行冬祭禮、遷葬、撿殖、祭祖的習俗,還有吃南瓜粑粑、吃狗肉等習俗。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八,俗稱“臘八節”。民間以糯米、豆等谷物和棗、桂圓、蓮子等幹果煮成粥,名“臘八粥”,全家食之吉祥如意。現有相約到寺院吃臘八粥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