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被摹仿,從未被超越。
這只吊燒魷魚桶,低調,但特立獨行,最終,成為長沙美食家口中不能忘懷的壹道經典菜式。
坐在二環線南段美食帶上的羊城餐館,該店副董事長羅綺群告訴我們,這只吊燒魷魚桶,出自名廚真傳,經廣州名廚梁振秋(江湖人稱“秋哥”)傳授,在長沙已紮根七八年以上,雖然脆皮叉燒、吊燒燒鵝等後生可畏,但這道吊燒魷魚桶因其定價僅48元每份,顧客深感實惠,且為佐餐佐酒佳食,僅二環線單店,日平均點擊率仍始終保持在40~50份以上,如果羊城餐館當天盛宴大開,點擊率可翻倍至百份以上。吊燒魷魚桶顯然已因羊城餐館成為長沙壹道經典菜式。
《星期天·風味》問:何謂吊燒?
羊城餐館答:在廣東,將食材吊起,用炭燒烤,即為吊燒,目前羊城餐館吊燒燒鵝仍用傳統老法,而由名廚梁振秋師傅傳授的吊燒魷魚桶,已用新法,即將魷魚過大油,再分解,裝盤,澆燒汁而成,因此有人亦稱此吊燒魷魚桶為燒汁魷魚桶。
老板自述 生活樂趣就在於下廚
羊城餐館副董事長羅綺群,涉足長沙餐飲業,已達24年之久。1984年,羅綺群父親羅守禮從長沙鐵路退休,即在長沙火車站旁的解放東路搭棚建屋,開創羊城餐館,最初經營面積僅40余平方米。作為羅家大女的羅綺群即為當年掌勺者,街邊美食攤檔經二十多年艱辛,隨改革開放歷史潮流前行,終成長沙餐飲業內鼎鼎有名的旗艦級大型食府,在河西開有分店。
雖為長沙餐飲界大老板,羅綺群女士至今仍時常下廚掌勺,親力親為,之所以有此習慣,她說,有如下四大理由:
壹、這確實是她獲得樂趣的生活方式;二、她不想丟掉安身立身之基;三、借下廚,她想與緊跟她24年的老部下始終心連心;四、下廚,可尋找適合客人的口味,或如何讓口味更適合客人。
廚房機密 魷魚不剝“衣”談不上美味
開門見山即問羊城餐館老板羅綺群,做好壹味吊燒魷魚桶最關鍵的壹點在哪裏?只要最關鍵的壹點,為什麽其他店,不能做到如此美味?
羅綺群想了想說,同樣獲得壹只肉厚新鮮質優的魷魚,同樣制作吊燒魷魚筒,別人不及我,也許就因為,他們不能做到,多花功夫,剝去魷魚身上所附著的壹層“衣”(薄膜)。這層附著在魷魚表面的“衣”,食之即感苦澀味,壹些店家圖省事,不給魷魚去“衣”,澀味不去,味如何能美。談到選料,她說,壹般壹份吊燒魷魚桶為兩只魷魚,每只魷魚須重8兩至1斤,這種魷魚制作最是合宜,制成後的魷魚,不加任何配菜,以實惠和本真見功力和實力。
此外,據介紹,吊燒魷魚桶給人唇齒間的快樂,還在於品味魷魚的“立體感”,有“立體感”的魷魚,質優肉厚入味,且脆爽彈牙,咀嚼的快感最使人難忘。
如何鑄造“立體感”?羅綺群答:得到壹只新鮮上等魷魚,清冼幹凈後,須整只汆入開水中(粵菜稱為飛水),瀝幹,再整只走大油,如此,再切圈、澆燒汁,端上桌時,壹只具有“立體感”的魷魚桶,天然鑄造。
但魷魚桶的入味,並不是最後金黃的燒汁起決定性作用。在清洗之後,“飛水”之前,還有壹個用十數種醬料及鹽、糖、料酒腌制2小時的過程,至於是怎樣的配料,當然要保密。
食客趣談 點魷魚桶還為求發財好市
當然,呆燒魷魚筒進入長沙餐飲江湖後,也進行了壹些本土化的改變,比如糖味略有減淡,魷魚桶上撒微辣的辣椒米米,因此有人也把這道粵地引來的菜,視為新湘菜之壹。在網絡搜索,可以找到長沙烹飪界頭號名廚許菊雲先生曾介紹燒汁魷魚桶的具體制法。
在羊城餐館,吊燒魷魚桶在制成後,因澆上燒汁,色澤金黃,因此此味吊燒魷魚筒,亦被稱為黃金圈,有人認為黃金圈寓意發財好市,壹些人張口即說要點“圈圈”。
羊城餐館及其菜品,給長沙人的印象是稍帶些固執地保持其廣式的特色,雖也提供湘菜,但始終未被本土湘菜所同化。羊城餐館也像它的吊燒魷魚桶壹樣,特立獨行地笑傲在長沙美食的江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