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完成了三個月的初級課程,得以利用短暫的假期出外旅行,我們決定開展壹次真正的“覓食之旅”。短暫權衡後,我們將目的地鎖定在法國西南地區,其中的重頭戲,無疑是波爾多的美酒佳釀,以及被譽為“法國西南美食上帝”的豆燜肉(cassoulet)。
顧名思義,豆燜肉是壹種將豆子與肉類燜燉至酥爛的菜肴。采用的豆子,是壹種源自美洲、卻在歐洲發揚光大的白色蕓豆,燉煮後香甜酥糯,尤其善於吸收鮮美的肉汁。至於肉類,則根據地域差別而存在多種變化與組合,常見品種包括油封鴨、香腸、豬肉、豬皮、羊肉乃至各種野味。
關於豆燜肉的最早記載出現在16世紀初,而其誕生時間應當還能繼續向前追溯。壹般認為,豆燜肉的雛形是某種中世紀燉菜,並隨著時代發展而逐漸定型。在古代的歐洲,人們信奉所有物質都是由“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組成,進而讓萬物都有了“幹、濕、冷、熱”的原始性質。中世紀的醫學理論認為,“溫暖而潮濕”的食物對人體最為有益,顯然這新鮮熱辣出爐、浸淫在湯汁之中的豆燜肉,完整傳承了中世紀飲食的主流風格。
在豆燜肉的發源地喀斯特勞達,人們相信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英軍圍困喀斯特勞達城,饑餓的軍民無以為繼,只能將所有殘羹剩飯燉作壹鍋來度過饑饉。在這“原始版豆燜肉”的鼓舞下,法軍士氣大振,壹鼓作氣趕走了英國人。這個傳說令我不禁心生疑竇:城裏鬧著饑荒,他們居然還能收集到這麽多肉和豆子?
1929年,法國西南美食的教父級人物普羅斯佩·蒙塔涅將豆燜肉比作法國西南美食的上帝,而構成這“上帝”的三位壹體,則分別是“聖父”喀斯特勞達、“聖子”卡卡頌以及“聖靈”圖盧茲。在蒙塔涅看來,這三座城市,堪稱豆燜肉藝術的巔峰。
可以說,要充分了解豆燜肉,就必須完整地走壹次這條“豆燜肉之路”。自西向東,依次是圖盧茲—喀斯特勞達—卡卡頌。
圖盧茲並非旅遊城市,雖也有米迪運河與聖塞爾南大教堂兩項人類遺產,但總體沒有太多聞名遐邇的景點。不過,並不用擔心來這裏會無處可去,作為壹座歷史悠久的大城市,即使只是在市裏隨意閑逛,也能發現不少樂趣。
在加龍河的沖刷之下,法國西南盛產壹種富含鐵質的黏土,能用來制作紅磚。圖盧茲市裏有壹定年頭的建築,大多是用這種紅磚砌就的,將整座城都染成了玫紅色,在夕陽的照耀下更顯瑰美艷麗。浪漫的法國人為圖盧茲取了個昵稱——“玫瑰之城(La Ville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