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戀戀城食之壹·家鄉味——老隆昌美食

戀戀城食之壹·家鄉味——老隆昌美食

戀上 壹座城市,就像愛上壹個人。有時是電光火石的壹見鐘情,有時是潤物無聲的低溫慢熱,那樣的經歷,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事後想起,像少不經事時與異性的壹段相遇,又像冥冥中天註定的緣分。而於我這樣壹個執著卻不執拗,兼收並蓄著的吃貨來說,要真正戀上壹座城,肯定還和味道有關,定然是對這座城在味覺上有些難忘的品味與感受。所有的酸甜苦辣是味道,更是與這座城相關的故事。

“飲食記憶的歸屬感,是壹種深沈的文化力量,是親情以外,遊子與家鄉最強烈的情感連接”深以為然。

自出生伊始待足了近六年的家鄉隆昌於我絕對是壹個特別所在。

家鄉隆昌是壹個小縣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是川渝兩地的接合部與橋頭堡。唐貞觀元年(627年)置縣,明代取興隆昌盛之意得名。從古至今,久是連接川渝、輻射雲貴的重要交通樞紐,自古就有“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達荊襄,以彈丸而當六路之沖,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稱。

? 歷史上,隆昌也是壹個大型的“移民之鄉”。其歷史文化、風俗人情帶有強烈的客家特征,美食亦豐富多彩、百菜百味,如隆昌羊肉湯、燒鴨、火鍋、幹鍋、糯米飯、糍粑(糯米飯、糍粑為客家美食)、老鴨湯等等。但真正讓我念念不忘的卻還是那些不為人知,上不得臺面,也許只有老隆昌人才知道的“記憶味道”。

說到 這記憶味道,首當其沖的就該是隆昌人說的“豆油”了。記憶中外婆經常會拿個玻璃瓶叫我上街打斤豆油去,那時賣的都是散裝豆油,三四角錢打壹斤。看老板從罐裏舀出的紅褐色液體再經漏鬥轉到我玻璃瓶裏,聞著散發出來的醬香味兒,肚裏的小饞蟲就出來了。想起豆油拌飯的美味兒,肚子更是咕咕餓起來了。想我這無肉不歡的小屁孩居然可以不用就著任何菜幾分鐘就掃光壹碗豆油拌飯了,得是多香的醬油呀!那時的外婆做菜多不用鹽,而是以醬油代替,竈臺上的鹽罐幾乎就沒怎麽用過。味精更是聞所未聞。這樣子簡單的調料作出的菜的味兒卻是現在高大上的精美調料再怎樣都達不到的高度。像我外婆這樣的老 隆昌人對醬油情有獨鐘是有傳統的,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過去,不少家庭壹年四季都找不出壹粒鹽巴,但廚房、竈間卻堆滿了醬油瓶子。客家飲食講究本汁本味,不使用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因此,客家人開辦的醬油作坊生產的醬油不添加色素、自然天成,醬香濃郁、酯香突出,醬油色澤紅褐色,是客家美食必備的調味品,在國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四川大學教授、四川客家中心副主任李映發描述的四川客家文化非常適合於隆昌醬油:“源起東晉下及宋元明清傳美味,技承中原以達川閩粵贛釀奇香。”

 而用醬油與少許豬油和(huo)飯幾百年來壹直都是這裏老少皆宜、深受喜愛的傳統美食。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百姓均“好這壹口兒。

離開隆昌多年的我,則經常會在不經意間就想起豆油和飯來。也許,豆油拌飯於我的意義,除了本身的味美以外,還包含了太多兒時的記憶與味道……

? 實在想得不行的時候,身為壹個執著的吃貨,硬是用家裏買的,聞起還比較香的頭道原香醬油和飯,總算是吃上了這心心念了許久的美食,後來還做了幾次升級版的醬油炒飯出來。

結果做出來的醬油飯滋味雖好,卻總不是自己癡想時的味兒了。也許,用的不是地道隆昌豆油?又或者記憶中的美味並不都是可以復制的?那承歡在外婆膝下時的溫馨童年時光終究是壹去不復返了!

清楚記得那會兒夏天裏大人小孩都最盼望下午四點半左右石大娘挑擔子來。擔子上的黃涼粉、涼糕與冰粉都是我們的心頭好。

? 黃涼粉本來是很常見的小吃,後來走過許多地方,嘗過的黃涼粉卻總及不上這樣的美味。最後在外婆指導下總算復制出了這記憶中的美味,原來在材料與工序上都是有講究的。特意記下這制作方法來。

1、原料準備:

幹碗豆粉1000g,濕豌豆粉500g,鹽醬80g,紅油辣椒200g,自制芝麻醬10g,姜蒜汁160g,花椒面10g,小香蔥花50g。

2、制作步驟:

(1)制涼粉:

a.選用大白豌豆去掉雜質,用打米機去殼;

b.用石磨加工成細豌豆粉(呈幹面粉狀,越細越好);

c.另將大白豌豆用水浸泡後用石磨磨成細漿;

d.按1份濕豌豆粉與兩份幹豌豆粉的比例用冷水調和均勻;

e.鍋內倒入清水燒開,將調勻的豌豆粉漿倒入鍋內攪勻:

f.用大火煮開,轉小火煮約20分鐘左右至熟,舀入抹有壹層色拉油的盆中,冷卻即成涼粉。

(2)自制調料:

a.紅油辣椒:辣椒粉1份用植物油(用菜籽油更香)5份進行煎制;

b.芝麻醬:將白芝麻炒香後碾成細粉,加4倍植物油制成;

c.姜蒜汁:將姜、蒜去皮後舂茸,加25%冷開水對制而成;

d.鹽醬:將鹽放入鍋中炒後,加適量開水煮稠而成。

(3)裝碗:將盆內黃涼粉取出,用刀切成厚0.5cm的長片,再切成15~18厘米長的細條,均勻的裝入碗內成小山包形,依次放入上述調料即成。

3、溫馨提示:

(1)要精選大白豌豆,,澱粉才多;

(2)幹碗豆粉要磨得比面粉還細,與濕豌豆粉好的配合比例必須是2/1,做出的涼粉才綿實、柔軟、粉嫩、不會折斷;

(3)攪涼粉時鍋鏟不能觸到鍋巴,避免糊味;

(4)芝麻不能炒糊,才有ì酥香的口感;

(5)切涼粉時忌用鐵刀,避免有鐵銹等雜味;可選用銅刀或不銹鋼刀。

? 至於冰粉,我們曾經在T寶上買過次冰粉籽,按上面介紹的方法作成的冰粉,感覺還不錯!後來發現超市裏居然就有涼水井涼糕粉賣,按包裝袋上的方法來就好了,確實太方便! 個人感覺不管冰粉還是涼糕,自己熬的紅糖水用的紅糖很重要,壹定要用那種土制的紅糖塊。淋上這濃得化不開,黏黏的紅糖漿在面上,正是那妥妥的古早味兒,再加點香香的花生碎、芝麻之類的,和點薄荷水,夏日裏的清涼氣息擋不住地撲面而來了。

下飯小菜也是隆昌的特色。涼拌紅蘿蔔卷、涼拌大頭菜、涼拌大頭菜……說著都要口水旮旯的節奏。隆昌紅豆腐講究嫩、細、想、麻、辣,外婆做的就很好吃。工序講究而復雜,首先必須要選鹵水點的豆腐味兒才正,更別提後面材料的選擇了……

說到這個喃,想起原來頓頓吃的甑子飯了,總感覺比現在什麽鍋弄出的飯都更香。所謂甑子,也是壹種可以讓米飯熟透的器具,和現在電飯煲不壹樣,要經過好幾道手工工序:像現在城頭人基本都是吃陳米或者有機產米,像現在農民伯伯壹粒壹粒辛苦種的谷子打出來的米,再用甑子蒸壹哈,味道簡直不擺了。

甑子飯最大的壹個最佳副產品就是“米湯”,可以說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吃過這個餐前飲品。熱騰騰的米湯香中微帶甜,很好喝呢。據說這米湯中含有大量的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磷、鐵等無機鹽,還有壹定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等營養素。米湯性味甘平,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經常喝米湯對孩子的健康和發育有益,有助於消化和對脂肪的吸收。用米湯給嬰兒作為輔助飲料,也是比較理想的。這樣的好物,難怪連我家小朋友喝了壹次之後都還會壹直心心念著,特意翻出家裏那個在竹海買的小甑子來做甑子飯呢。結果晚餐的飯是比往常任何壹頓都吃得多了。

?

讓人口水蕩漾的當然還有家鄉那些隨處可見的野生折耳根、馬齒寒、艾草等野菜……

? 身在江湖,最是難忘家鄉味。也許,無論在外怎樣的記憶纏綿,思念萬千,抑或復制美食,都遠不如回去看看已經年屆九十的外婆,聽她多聊聊,抓住那些未老快老的壹瞬間,將家鄉的味道嘗遍,待在未來的每壹個細細回味,那些漸漸逝去的味道仿佛可以壹直縈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