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漆畫是在中國悠久的傳統漆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既可以屬於工藝美術的範疇,又可以看作是繪畫的壹個新品種。它具有工藝美術的雙重屬性,是繪畫與工藝相結合的交叉學科。著名漆藝家喬先生從學生時代起,在已故著名工藝美術家龐薰琹、先生的積極倡導下,多次赴福州向當地老藝術家學習漆藝。他將中國傳統漆藝與自己的裝飾藝術相結合,並受到越南漆畫的影響。他的漆畫充滿生活氣息,裝飾性和工藝性都很強。作品主題多為少數民族人物和江南水鄉風光,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在他的影響下,中國漆畫發展迅速,遍布全國各地。20世紀80年代,它成為壹個獨立的畫種,受到社會的關註和認可。漆畫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以及技法,這是其他繪畫無法取代的。
漆畫的主要技法有:
薄材料:薄塗是用金膠塗在平漆地板上的。漆濕時貼金箔或銀箔,色澤鮮艷淡雅,表現出漆畫中天空和河水的效果。
磨畫:根據畫面需要,先用底漆畫出圖案,然後在上面撒上各種金銀粉、鋁粉(金屬粉)或顏料粉。幹燥後,覆蓋油漆以固定粉末,然後在幹燥後拋光和推光。這種技法在日本也被稱為“作畫”,是漆畫中廣泛使用的表現手法。通過粉末顆粒的大小、噴塗的密度、紋理的差異、塗層油漆的厚度和拋光的量,它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層次和紋理變化。
油漆填充:在油漆表面創建壹個低窪圖案,然後用彩色油漆填充,或用金箔和銀箔粘貼,幹燥後用透明油漆覆蓋。還有壹種被福州人稱為“填桌”的工藝,在油漆板上貼上錫片,用火焰雕刻圖案,然後將圖案以外的錫片去掉,然後將油漆完全覆蓋,打磨拋光。這種技法也廣泛應用於漆畫中,適用於裝飾漆畫。
變塗:又稱潑漆,將厚漆倒在漆板上,然後撒上或滴上稀釋劑,使油漆分散、流動和熔化,留下不平整。如果灑水,會留下凹陷的水跡。還可以用樹葉、大米、豆子、刷子、蘸料等工具使顏料表面不平整,獲得自然紋理,然後填充顏料。也可以根據繪畫需要局部使用。
漆雕:壹般分為三類。
雕刻灰,深深地切割,露出推光漆層下的灰地板,或大面積地去除正面或反面的油漆表面,然後填充彩色油漆。工藝簡單,有壹種木雕般鋒利粗獷的美感。
淺雕在日本也被稱為“金申”,它不制作深雕鏟,而是使用工具刮擦皮膚,用各種線條和點來表達畫面中物體的結構。其特點是細致入微、立體感強、整體感強、裝飾性強。金粉填槽叫“舀金”,銀粉填槽叫“舀銀”,彩漆填槽叫“舀色”。
針刻:在拋光的漆面上,用鋼針刻出圖案,鋼針輕巧,適用於細線圖案,但不適合遠距離觀看。
鑲嵌,在中國現代漆畫中,經常使用嵌入蛋殼的工藝。首先去掉蛋殼中的薄膜,用顏料作為粘合劑,將蛋殼粘貼在畫面上並碾碎,這樣就會出現自然裂紋,就像瓷窯壹樣。由於蛋殼的顏色不同,粘貼的密度不同,拋光的程度不同,因此具有豐富的紋理和由深到淺的素描關系。還有鑲嵌的珍珠母貝。五彩螺鈿(薄片)被切割成畫面所需的形狀,然後粘貼在油漆板上,然後進行油漆和拋光。螺鈿本身色彩艷麗,在黑漆的襯托下更是光彩照人,充分體現了材料之美。
立體漆器造型又稱“漆雕”,是近年來在中國傳統漆器的基礎上受日本和韓國漆器的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表現之外,強調其在環境藝術中的裝飾作用,用漆語言美化人們的生活空間。其成型方式主要有木胎、脫胎胎、笨板胎、繩胎、紙胎、軟金屬胎、皮胎、玻璃胎等。用不同的材料和油漆作為粘合劑和固化劑使其成型,然後用油漆裝飾它,或油漆它,或油漆它,或油漆它,或油漆它。目前,它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壹種新的藝術潮流。相對而言,它比漆畫更註重漆工藝和材料的運用。裝飾花瓶“流動線”高40厘米,寬45厘米。它是1995年在中國完成的壹件立體漆畫造型作品。它在造型上追求簡約厚重,但在造型上卻是寬而不厚。花瓶上有突出的流動線條以適應和匹配形狀,兩側的豎線形式各異,形成跳躍的音樂。裝飾手法采用金箔繪畫的方法,從上到下,從多到少,然後覆蓋透明油漆,色彩柔和和諧,光彩奪目,突出了油漆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