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是壹首題畫詩,詩中所寫的是北宋僧人惠崇畫的春景。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北宋僧人,擅詩、畫。作為詩人,他專精五律,多寫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瑩潔,頗為歐陽修等大家稱道;作為畫家,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北宋郭若虛語)。
以上是百度百科對惠崇的介紹。
《古詩課》裏說,我們都知道蘇軾與佛印等僧人是朋友,就會下意識以為蘇軾跟惠崇也是朋友。其實並不是,蘇軾出生時,惠崇已經去世二十年了。
我就會犯《古詩課》裏說的這種錯,不假思索,盲目推斷,不講究證據,只憑自己的感覺。這種武斷的判斷方法,以後要加以改正。
這首詩,有些地方說是“春江曉景”,有些地方卻說是“春江晚景”,但是從蘇軾的詩裏看不出早晚,於是只好不去想這個問題。
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寥寥數字,粉紅翠綠的春景已經躍然紙上了。我想到我去外婆家的時候,馬路邊的田野裏,有種著桃樹的,春天桃花壹朵朵盛開,竹葉也從冬日沒精打采的黃綠色逐漸轉成翠綠,色彩明艷,春色盎然。
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簡單明了,不需要過多翻譯,現在經常把這句詩用來說明實踐出真知。對於我來說,應該是春日水暖“牙”先知,畢竟我在寢室水房刷牙的時候,冬天的水總是讓我的牙承受不住,而天氣轉暖以後,即使我還沒能脫下厚衣裳,刷牙卻已經可以偷懶不添熱水了。
第三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江邊長滿了蔞蒿和蘆葦,蔞蒿鮮嫩,蘆葦還是嫩芽。
最後壹句“正是河豚欲上時”,並不是畫中景物,而是詩人由蔞蒿蘆芽聯想到的。《古詩課》裏說,當時的江南人喜歡用蔞蒿、蘆芽和菘菜這三種東西烹煮河豚,據說這樣味道最鮮美。蘇東坡作為壹個大美食家,怎麽能沒有吃過這道美食?這也不意外他看到蔞蒿和蘆芽,腦子裏就自動冒出了它們的好搭檔“河豚”了。
我沒有吃過新鮮的河豚,但是因為老家是海邊的,姑姑經常會帶來曬幹的河豚鯗,我們會把這個鯗與五花肉、筍幹壹起燉,簡直太美味了。不過我小時候壹點也不知道河豚是有毒的,也從來不知道只有少數人會處理河豚這種食材。難道是因為我們把它曬幹了,所以沒有問題?還是因為處理河豚這件事並沒有宣傳的那麽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