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牛舌餅:以面粉、糖、蜜烘培成的傳統宜蘭風味薄餅,形狀像牛的舌頭而得名。目前有商家變化出抹茶、咖啡、奶酪等口味。“牛舌餅”典故:昔時嬰兒出生滿四個月,父母必遵古禮將此餅穿孔掛於嬰兒胸前宴請來訪親友,借此保佑孩童此後聰明伶俐;自古言傳迄今而成蘭陽名餅,因其形狀似牛舌故名牛舌餅。
3.鴨賞:全鴨送進木制烤箱,先以木炭烘幹約二、三個小時。再將甘蔗直接蓋在木炭上面,使甘蔗緩緩燃燒。利用甘蔗的糖分熏烤,讓甜味慢慢浸入,再二、三小時後,鴨肉呈焦黃色後,即完成可以包裝出售。
4.膽肝:即鹹豬肝,分為柴肝(褐色,堅硬而味重)和粉肝(粉色,柔軟而味淡)兩種。
5.冷泉羊羹。
6.金棗與金桔:兩種柑橘類植物的果實。金棗常制為蜜餞或者沖茶。金桔常與檸檬合制為綜合果汁。
7.三星鄉的青蔥、白蒜、上將梨(即高接梨,因地名與上將的軍階相同而得名)。
8.礁溪鄉的溫泉西紅柿、溫泉空心菜。
9.杏仁凍、福圓凍:宜蘭傳統的夏日消暑食品,分別為杏仁口味與含有桂圓(龍眼)肉的洋菜凍冰涼後食用。
9.花生卷加冰激淩:將壹大方塊的花生糖以刨刀刨出碎末,與冰激淩、香菜壹同包在春卷皮的特色食品。
10.糕渣:以豬肉、雞肉、蝦仁等材料熬制五、六小時而成的高湯,冷卻凝固後切塊,再裹粉油炸,外形金黃色似炸豆腐。由於外面溫度不高,溫溫的,而內裏卻是燙口濃稠的餡,被形容象征“外冷內熱”的宜蘭人的性情。
11.蔔肉:以豬裏肌肉去筋及帶油部位後,切成條狀,沾上醬油、糖、蛋、太白粉、面粉等調制成的酥炸粉下鍋油炸而成,因其閩南語發音為“爆肉”,而有蔔肉之名。
12.米粉羹:米粉羹裏充滿了竹筍、木耳、黑輪、小魚幹、蝦米等配料,再加上大蒜爆香與大骨熬出的高湯加上太白粉勾芡而成。
13.壹串心:將空心的油豆腐,填入煮熟的粉腸 、香腸、豬肺或叉燒肉等主料,再搭上蒜苗、韭菜等配菜,然後再以長竹簽串起。
14.粉腸。
15.肉羹:宜蘭肉羹多半為肉塊裹粉後入羹,著重於風味與口感。
16.九層炊:蒸的過程分九次倒入原料,故呈現九層片狀粘疊在壹起。壹半(四、五層)加糖呈咖啡色,壹半為似蘿蔔糕。食用時,在鹹的壹側淋上些許辣椒醬,又名千層糕。
17.棗餅:豆皮,壹半面積鋪上餡(含金棗),蓋上另壹半豆皮,蒸熟後,切小塊,再油炸。(使用的金棗是幹的,不是粘的)。
18.芋泥:芋頭去皮切片蒸熟,壓成泥。拌以雞蛋、爆香的(豬)油、糖等,蒸熟。
19.鹽酥蝦:小蝦以熱油炸,起鍋後拌以鹽巴。
20.蔥油餅:宜蘭的蔥油餅大多都采用三星蔥。
21.西魯肉:宜蘭特色臺灣餐點之壹,其實是就是壹種什錦羹,主要材料有肉絲、還有大白菜、香菇、紅蘿蔔、竹筍...等為材料,作法是以大白菜墊底,上置蛋(油炸蛋),再淋上以肉絲、香菇、紅蘿蔔等材料做成的勾芡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