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奇怪,蘇軾與杭州也是很有緣,曾經兩次被調往杭州任職,壹次通判壹次知州,幹的都是管轄治理的實事,加上這麽壹個大文豪入駐,吸引了多少作家文人前來薈聚,這個城市的文化氛圍壹下子熱鬧了起來,蘇軾本身又是那種豪爽大方自帶路人緣的類型,別說杭州了,去哪裏可能都是偶像般的待遇吧。
蘇軾第壹次來到杭州上任,是在熙寧四年(1071年),那年他36歲。從朝中被派往杭州的蘇軾其實內心是郁悶的。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陷入了鬥爭漩渦,無奈申請外任,避開是非。壹路上還是忍不住會擔心自己的未來前途,不知壹身的政治抱負還能不能實現。
心情不大好的蘇軾在那年冬天到達杭州。這個當時的繁華大都會,風景秀麗,商業發達,遊人如織,笙歌陣陣。神宗對蘇軾還是不錯的,派往這個熱鬧富庶之地,也算是個美差了。
這次在杭州壹任就是三年。除了日常公差,蘇軾的業余生活也是相當的豐富。遊遍全城自然不在話下,逢年過節各種文娛活動不能錯過,同僚遊宴是少不了的,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獨處的時間。到底都是什麽呢,讓蘇軾對杭州念念不忘,即使多年以後在別處,也還會借詩懷念。
拜訪名僧古剎
蘇軾生長在壹個佛教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母親程夫人是壹個虔誠的佛教徒,在家裏藏有十六羅漢像,每天都要擺設貢品,誠心禮佛,而且心性善良。蘇軾小時候,家裏的庭院竹柏叢生,雜花滿樹,引來許多鳥雀棲息和築巢,程夫人禁止家人捕鳥取卵,他家的鳥兒於是越來越多,巢越築越低,蘇軾和他的小夥伴們直接在壹旁圍觀投食,也不帶怕的。
父親蘇洵喜愛與名僧交遊,曾經在老家捐錢塑菩薩像。蘇軾在這樣的家庭耳濡目染,少年時代開始閱讀佛書。後來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愈加體會到生命的無常 ,對佛學的興趣日益濃厚。
杭州不僅有繁華熱鬧的壹面,也有隱匿湖山的古剎高僧。在來到杭州之前,蘇軾就從老師歐陽修口中聽過杭州有壹名僧惠勤。說他長於寫詩,有著很高的文學素養,當時就住持西湖之上的孤山寺,寺中還有另壹位著名的詩僧惠思。蘇軾初到杭州,稍稍安頓下來就啟程前去拜訪兩位高僧。
那時36歲的蘇軾說自己“年來漸識幽居味,思與高人對榻論”。杭州寺廟多,名僧也多。偶爾獨自壹人穿山越嶺,入寺參禪,焚壹爐清香,捧壹壺山泉紫筍名茶,靜聽山林輕籟,黃昏在松間竹畔間漫步,到夜深人靜時,與壹二知己相偕於石橋之上,清談佛理禪心。這樣清靜的體驗,當然讓蘇軾不時放下政務和雜事也要入山壹番了。
遊湖觀潮賞花
西湖的美世人皆知,來杭州的人怎麽能錯過。蘇軾任職的杭州府衙又恰好在緊靠西湖南邊的鳳凰山麓,這地段,遊湖就是出個門的事兒。天氣好的時候,幹脆把辦公桌搬到湖邊,壹邊欣賞美景,壹邊處理公務。人家把日子過成詩,他蘇東坡這是連班都給上成了詩。
沒辦法,西湖太美了。不僅美,而且美的壹年四季都不壹樣,也難怪給了蘇軾很多的創作靈感。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就寫於這段時間,正是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讓西湖以壹個溫婉女子的形象出現,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很多人對於西湖的想象。
那時候的杭州人民,每到中秋時節都要集中參與壹項重大事件,那就是錢塘江觀潮。原本就喜歡雄壯奇觀的蘇軾來到這裏,當然不會放過。預先定下最佳觀潮位,到了八月十五這壹天,與同事們壹起,坐觀浪潮洶湧和弄潮少年的表演。弄潮就是古代的沖浪,他們高舉小紅旗,齊聲唱著小曲,出沒於浪潮之間。蘇軾被大景感動,寫下了“萬人鼓噪懾吳儂,猶是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八月觀潮,春日賞花,富庶的杭州人民總是有那麽豐富的業余生活。杭州有座吉祥寺,寺地廣袤,種了上千株不同品種的牡丹,壹到春天,花開繁盛,十分動人。熙寧五年,在來到杭州後的第壹個三月,蘇軾陪同知州前往吉祥寺,賞花擺酒作樂。絲竹聲聲,香風陣陣,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有人帶來了自家種的牡丹,用絲綢彩籃裝飾,與吉祥寺牡丹鬥艷,有人舉杯痛飲,有人把牡丹插在了頭上襟前。忘情的遊客負責花會狂歡,蘇軾負責吟詩作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裏珠簾半上鉤。”好和諧的官民關系。
治理民生
觀潮賞花是很愜意,可畢竟不是天天有。別忘了蘇軾來杭州是來做通判的,也就是協助知州掌管壹方水土。別看杭州在當時壹派繁華都市的樣子,但其實當地人民特別是農民階層都曾因為自然災害、基礎設施和變法實施不當等吃了不少苦。
杭州原本是錢塘江潮水沖擊成的壹塊陸地,當初水質苦澀,難以下咽,唐朝的李泌擔任杭州刺史時,曾經建造六口大井,分布在城區各處,引西湖淡水供全城飲用,後來白居易擔任刺史,進壹步治理西湖,疏浚六井。然而隨著年歲漸久,六井也慢慢淤塞廢置,飲水又壹次成為了杭州人的生活難題。
熙寧五年秋天,蘇軾和知州陳襄找來兩位精通水利的僧人主持修復六井,實地考察,挖溝換磚,修補罅漏,使六口大井重新煥發生機,解決了吃水的問題。
當時王安石變法正全面展開。新法從國家利益出發,以富國強兵為目標,不可避免的需要擴大對下層人民的盤剝。然後這個弊端又因為官僚機構的腐敗,在實際推行過程中變本加厲。蘇軾本來就因為反對變法而離京外任,現在身在民間,更是親眼看到大眾在天災和新政夾擊下的生活慘狀,這就讓他更加感到悲憤。在這段時間裏,蘇軾寫了很多反映民間疾苦,同時諷刺新法的詩句。也就是這些作品,成為了後來被人陷害“謗訕朝政”的證據。但如果讓他隱忍不言,漠然坐視,那就不是蘇軾了。
開始寫詞
擔著豪放派大詞人的稱號,蘇東坡為我們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奉獻了太多經典詞作。壹般人總能背出幾句大江東去,浪淘盡,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吧。如果告訴妳我們在課本上讀到的蘇軾詞作,都是在他38歲以後才創作的呢。是真的,其實蘇軾並不是壹開始就寫詞的。在早期,他的作品以詩文為主。直到熙寧六年(通判杭州第二年)以前,在蘇軾的作品中幾乎是沒有詞的影子。
這也是有原因的。詞這種形式,當初就是配合音樂的演唱而產生,後來慢慢成為文人在歌筵酒席上娛樂的文藝形式。也就是說,最初詞的本質就是壹種娛樂消遣,特點是用精致的語言描寫男女之思和傷春怨別。
在蘇軾的少年時期和初入仕途的前十年,在他心裏占據著主導地位的,都是拯世濟時的理想和治國安邦的大計,所以雖然宋朝詞風繁榮,但蘇軾並沒有太多作詞的機會和心情。到了杭州就不同了,杭州是什麽地方?江南寶地,文風薈萃。加上做地方官閑暇時間多了,可以愉快的遊山玩水,參加各種花酒筵席,身邊流連的不乏詞屆高手。有這樣的環境和群體影響,蘇軾也就很自然的在詞壇正式出道了。
雖然起步晚了點,但蘇軾壹開始寫詞,就立誌當個不壹樣的詞人。他不走傳統婉約詞句的老路子,而是在詞裏融入詩的意境和筆法,題材上也不再受限於愛情和閨怨。妳們寫風花雪月、男歡女愛,我偏寫豪言壯誌和家國情懷。不過呢雖說蘇軾是豪放詞的先驅,但不代表人家不會寫婉約詞啊,看看這首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壹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叫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
熙寧七年六月,與蘇軾***事兩年多的杭州知州陳襄即將任滿離開。公務上理念壹致,私下裏情趣相投,蘇軾和陳襄可以說很合拍了。這幾年壹起處理民事政務,攜手相遊杭州,兩人感情越發深厚。陳襄將走,蘇軾先後為他寫下了壹系列的送別詞。
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秋風湖上蕭蕭雨,使君欲去還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殺人。
《菩薩蠻.西湖送述古》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
秋雨晴時淚不晴。
《南鄉子.送述古》
述古是陳襄的字。壹送再送,看得出是真的不舍得。
帶走朝雲
朝雲是誰,了解蘇軾的人都知道吧。在蘇軾的伴侶當中,可以說朝雲是最懂他的人。說來杭州真是蘇軾的幸運地,不僅生活悠閑工作順利,還撿到了壹個愛他懂他追隨他的朝雲。
如果按年齡算,蘇軾大朝雲26歲,朝雲甚至比蘇軾的長子蘇邁還要小三歲,進入蘇家時,朝雲只有12歲,應該是以歌舞伎的身份了。後來朝雲生下幼子,已經是九年後的事情。壹直到後來蘇軾幾度被貶,輾轉各地,朝雲都壹直陪在身邊沒離開過。
從壹個歌舞班的姑娘進入到蘇家,敢於說蘇大學士壹肚子不合時宜,朝雲壹定是個可愛的人吧。但命運偏偏弄人,朝雲所生的幼子蘇遁,不到兩歲就不幸夭折。蘇遁出生時,蘇軾已經年近五十。經歷過人世沈浮的他,曾為最小的兒子寫下壹首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壹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個孩子如果順利長大的話,至少會比他的哥哥們更快樂壹點吧。
朝雲三十四歲的時候,在惠州染上時疫去世,就葬在惠州的西湖邊。在蘇軾撰寫的墓誌銘中,用了“敏而好義”來形容她。壹個能歌善舞,聰敏而重義的宋朝女子。
我總覺得朝雲應該是有幾分像蘇軾的結發妻子王弗。王弗通曉詩書,十六歲嫁入蘇府。傳說在蘇軾見訪客的時候,她就常立在屏風後面傾聽,而後告訴蘇軾她對其人性情為人的看法,蘇軾吧待人憨直無戒心,王弗就充當他的賢內助,蘇軾讀書,她就在旁陪伴。這種默契也許是在王弗早逝後,作為繼室嫁與蘇軾的王閏之所不具備的。上天帶走了王弗,又給了他壹個王朝雲。杭州果然是個好地方。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裏。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曾經有兩次外任杭州,後來第二次是在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54歲,擔任知州。下壹次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說。
本篇參考文獻
《蘇軾傳》王水照 崔銘
《蘇軾選集》王水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