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蘇城交通以轎子與驢馬為主,觀前西首察院場口關帝廟前、玄妙觀東腳門內及蘭花街清風明月樓茶館對面均有驢馬出租。遇人召雇,驢夫執鞭隨驢後壹邊奔跑,壹邊吆喝開道,加上驢子頸下掛鈴的叮當聲,兩肩轎子交會時轎夫“兩靠”的呼喊聲,匯成觀前街上壹支獨特的交響曲。形似躺椅的“東洋車(即黃包車)”從上海傳入蘇州後,轎子和驢馬才逐漸淘汰。但黃包車進入觀前則有限制,壹是因人湧街窄之故,再是觀東醋坊橋上建有“猛將堂”,行人在下穿行,車子無法通過,因此自觀東醋坊橋至觀西北倉橋口地段禁行黃包車。
觀前的壹個動人之處,是沿街兩側繁密的名店名鋪較早地適應了人們的購物需求。其中不少店鋪已逾百年歷史,世人僅聞其字號便足以將其經營特產、特色聯系到壹起。
從觀東的醋坊橋起,首先映人眼簾的是始創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的陸稿薦肉鋪。其經營的“陸稿薦蹄子”最為著稱,它選用太湖流域的“湖豬”,皮薄肉嫩,烹煮易爛,肉味香糯。另外它選用蘇州體大肥嫩的婁門大鴨精工烹制的蜜汁醬鴨也譽滿蘇城。
與其相隔數家有座高達6米多的水磨方磚墻,壹排五開間,在觀前建築群中顯得古雅、壯觀,石庫門楣上有著磚雕貼金的“恒孚”兩個大字,這就是著名的金鋪恒孚銀樓。該銀樓創建於道光八年(1828年),經銷各種金銀首飾和擺件,其中還有壽星、八仙等人物造像,花色繁多、光怪誘人。由於其金源來自上海匯豐銀行,成色足,加上做工精致,因而享譽四方。
在洙泗巷口有壹家生春陽火腿店,原名巨成祥腿棧,始創於清同治年間。它從金華、東陽、義烏、如臯等地購進火腿,進貨嚴格,薄利多銷,逐漸成為蘇州臘腌業巨擘。
生春陽貼鄰即是采芝齋糖果店。清同治九年(1870年),河南人金蔭芝先生在洙泗巷口置爐熬糖,經營壹文錢兩只的粽子糖。光緒十年(1884年),金蔭芝租得對面采芝齋古董店門面,在其子協助下開設糖果店,經營自制蘇式糖果、炒貨、蜜餞,生意日盛。因無店名,顧客仍稱采芝齋,金氏順水推舟,遂正式掛起這壹金字招牌。
坐落在玄妙觀東腳門口的黃天源糕團店,向以產品細膩糯軟、香甜肥潤著稱。《紅樓夢》第11回曾寫到的棗泥山藥糕即為其名點之壹。該店創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於講究配方、用料、工藝,各式糕團風味獨特,名揚中外。
松鶴樓,是蘇州蘇幫菜館中聲譽最高的老字號,創辦於乾隆二年(1737年)。其初為面館,鹵鴨面及壯雞面素有盛名。清末時經營蘇幫菜,請得名廚高手,講究選料用料、刀工火候,發揮燉、燜、焐、煨特色,使每道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其松鼠鱖魚、清溜大玉(蝦仁)、原汁魚翅、荷葉粉蒸肉、雪花蟹鬥、青魚甩水等菜肴聞名遐邇。
至20世紀30年代,觀前街商貿業更盛,並壹直輻射至太監弄與北局。其時,蘇州文怡書局出版的《新蘇州導遊》中有這樣的描述:“觀前大街為全城最繁華處。車馬轂擊,人踵相接。商肆駢列,爭異鬥妍。市招臨風招展,可拂人額。入夜電炬照耀,恍如白晝,遠望則如繁星點點,閃爍隱現。人比之上海霞飛路,謂頗有異國情調焉。自觀前市場不敷分配後,遂由太監弄擴至街南之北局。北局昔為荒土,今則中有小公園。四周皆巨層毗連,若國貨商場公司、茶肆、酒家、戲院、影劇院、大旅館等無不具,遂成為蘇人之娛樂區。
觀前之所以吸引人,確實還與其周邊環境有關,尤其是太監弄和北局,與觀前的繁華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太監弄是觀前街之南與之平行的壹條小巷,以吃食店集中而有“吃煞太監弄”之說。30年代,這裏就有正興館、璇宮、三吳、大新央、覺林蔬食林等菜館。解放後,尤其在改革開放以後,太監弄酒肆業益發興旺,被人譽稱“美食街”。得月樓、王四酒家、上海老正興、元大昌、功德林等酒菜館在此比肩而立。入晚,各色霓虹燈映照得五光十色,巷內車水馬龍熱鬧異常,席散宴罷,賓客穿過宮巷正好閑步觀前,有的順便帶回各種物品。
觀前街曾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拓寬改建。解放後,政府又多次進行擴建整治,先為小方石路面,後為瀝青路面,使街寬逐步增至9—13米,兩旁種植懸鈴木,隔路樹臂幾可連接,暑天行走十分蔭涼。”1982年6月,觀前街改為步行街,人們可以安步當車,賞心悅目地觀賞街景。此後又開辟了夜市,每當夜幕降臨,觀前街上亮起串串珍珠般的電燈,沿街兩側逶迤成“龍”。攤位上,服裝裙衫、頭花首飾、鞋帽巾襪、果品食物、盆景藝品、玻璃器皿等等應有盡有,果真是人山人海、熱氣騰騰,繪出了壹幅繁華觀前夜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