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舌尖上的中國》相應的美食及背後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相應的美食及背後的故事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壹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壹個是滋味,哪壹種是情懷。”

伴著如此溫潤的臺詞,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紅遍大江南北,前天深夜剛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收官,昨起又在紀錄頻道重播。“舌尖上”的話題持續高溫,在微博、論壇和口口相傳間不斷發酵。壹部非黃金時段播出的紀錄片,為何吸引了那麽多的觀眾?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

“就是壹部美食紀錄片,希望大家看著開心,感動就好。”昨天中午,《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在微博接受訪談時坦言,很多評論有點過度詮釋,他不喜歡被別人拔高,從簡單的片子裏拔出很多高深思想。

簡單背後,透出別致思考。將鏡頭對準普通人,關註美食背後的故事,便平添了人情味。“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網民“東巴”說。

因為有著遠離家鄉、在淤泥裏行走的挖藕人,才有蓮藕排骨湯的溫暖;因為有著阿公阿婆浸米、磨粉、蒸粉、舂搗的辛苦,才有全家團聚吃年糕的溫馨;因為有著將蝦和鹽攪碎後放在竹篩上曬太陽的簡單,才有老夫婦***賞日落的相濡以沫……

舌尖上的故事娓娓道來,沒有空洞宣講飲食文化,而是直面百姓生活,展現制作工藝和生產流程,將吃回歸家庭。

壹顆顆黃豆,經石磨碾壓,雪白汁液汩汩而出,再通過發酵等壹系列時間的轉化,才能成為附著菌絲的毛豆腐……看似簡單的過程,帶我們尋找食物源頭,思考傳統美食從何而來。

陳曉卿希望,觀眾不只欣賞到美食,還能以美食為窗口,看到中國人和食物的關系,和社會的關系。“片中充滿了人物故事,故事有趣,人有意思。”陳曉卿說,“以往美食節目,更多介紹烹飪技術和吃的禮儀、文化。而這壹次,更多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希望觀眾能從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對生活的熱愛。”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正是陳曉卿對《舌尖上的中國》最初也是最終的定位。

首次用高清設備拍攝美食

在以前的電視熒屏裏,中國美食常由“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展示,或以“比賽”來詮釋。而《舌尖上的中國》,則借助輕松緊湊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展示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宣傳片的壹幅畫面更是獨具匠心。初看,是遠山近水與壹葉扁舟;近觀,原來是筷子與肉。美食,及其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美食紀錄片。高清技術將制作過程還原到極致——翻炒,拍打,搟面,出鍋……廚房裏司空見慣的細節動作,都被清晰、真實地拍攝下來。

醉蟹、醬排骨、水煮魚、蘭州拉面、米皮螺螄粉、鹵汁肉夾饃……五花八門的美食,在高清鏡頭下紛紛披上完美色澤。唯美的畫面,讓人垂涎三尺之余,頓生親自下廚的沖動。

“攝制組把整個片子的制作水準提得比較高。”陳曉卿介紹,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壹是敘事節奏上,要符合國際銷售市場,“不能像以前壹樣,念壹首唐詩,再開始說壹段故事。基本上都特別短促,信息量密集。”更重要的是,攝影團隊非常出色。“策劃時強調,要拍出那種垂涎欲滴的視覺效果,結果我基本能給80分以上。”

陳曉卿說,制作之初的目標就是做得專業。“引起這麽多反響,和整個攝制團隊的辛勤勞動密不可分,大家在策劃、拍攝、剪輯中都付出了很多智慧和勞動,我只是團隊中的普通壹員,為此感到榮幸。”

跋山涉水拍美食卻沒口福

拍攝前,陳曉卿曾與美食家蔡瀾、沈宏非深入探討,達成***識——所謂美食,其實就是熱愛生活的壹種方式,不壹定非要高居廟堂。他們決定以此為拍攝基調。

13個月內,20多人的攝制組走訪國內60多個地方,從繁華的東南沿海到偏遠的大山深處,尋找鄉間的草根美食達人,呈現原生態美食制作。“草根達人不遲鈍、不保守,嗅覺往往比壹些烹飪專家敏感。”

說起攝制過程,甘苦自知。陳曉卿回憶,在滇南竹林取景時,四周毒蚊飛舞,他們靈機壹動,想到在竹筍尖上點蚊香。在寧波象山,原來想在祠堂拍攝年糕制作,結果不巧,趕上有人大擺三天流水席婚宴。“雖然常常不順利,但是工作過程依然是美好的。”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卻難得親口嘗鮮。陳曉卿坦言,拍片子和當廚師壹樣,都很辛苦。“做菜不是為了自己吃;拍片是為了讓觀眾高興,所以拍攝中變胖是不可能的。”他解釋說,中國人特別講究趁熱吃。等拍完再吃,肯定涼了。“更多熱乎勁,留給觀眾。”陳曉卿還透露了拍美食的壹個小訣竅——如果想在視覺上表現新鮮欲滴,最好趁沒熟的時候拍。

拍攝期間,主創人員的家屬是否也能分享口福?陳曉卿回應說,攝制組常從各地帶回特色美食:肉骨頭、黃饃饃、米酒、青稞、乳扇、蓮蓬……但家屬感受更多的,是相思之苦。曾有壹位妻子訴苦說:“拍松茸,孩他爹去雲南壹周,我獨自在家帶娃;去湖北壹周,我還獨自在家帶娃;陜北、廣西、西藏……壹周又壹周,我仍然獨自在家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