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由於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不同,特別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廚師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
文化水平
學習烹飪需要初中及以上學歷或社會各界人士,有壹定的文化水平,皆可報考相關的烹飪學校。
舊社會的廚師
職業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準確的說是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歷史上很長 壹段時間,廚師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被稱為是“下九流”的職業。統治階級壹方面說:“民以食為天”,追求“食不厭精”,壹方面卻又故做斯文,說什麽 “君子遠庖櫥”。被稱為是古代美食家的袁枚,曾經為其家櫥王小余寫過壹篇傳記,開頭第壹話便是“小余者,肉史之賤者也。”古代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筆下,記錄了無數關於美食的文字,但卻很少有關於廚師本身的文字記載。在舊時代,只有為生活所迫,為了糊口和生存才去幹廚師。因此,舊時代從事廚師職業的人,大多是出身低微、文化水平低下的勞苦民眾,根本談不上什麽社會地位,他們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為統治階級花天酒地的生活提供服務。他們付出艱辛的勞動,創造了輝煌的烹飪文化,卻長期處在受欺壓、被奴役的階層。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火夫”、“廚子”、“櫥役”等,從這些稱謂中,可以想象得出廚師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現代廚師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勞動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廚師職業,也和其它眾多職業壹樣,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重視,廣大廚師的社會地位與舊社會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廚師中,有的當選為人民代表,有的成了賓館、飯店的總經理或部門負責人,有的成為勞動模範,有的還走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壇。隨 著廚師社會地位的改變,廚師勞動的社會意義,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理解、認識。
(1) 廚師是人類文明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壹支重要力量。
人無不飲食,而飲食則離不開廚師的勞動。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家務勞動的社會化是歷史發展的不要趨勢。隨著緊張的、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的到來,以家庭燒煮為主的飲食方式,必然要被公***餐廳、食堂以及流動快餐為主的方式所取代。這樣,廚師的勞動將替千百萬人解決生活上的後顧之憂,而使得人們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學習和娛樂生活中去,從而將大量的勞動力從忙於家庭燒煮的事務中解放出來。
(2) 廚師是社會經濟建設的促進者
廚師創造美食,滿足社會消費的需要,從而增強人的體制,促進人的健康,保證人們有更多的精力、更強的體魄投入到社會建設事業中去。同時,在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的社會效益中去,又為飯店獲得經濟效益。尤其是指出的是,廚師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活動中的中介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現代社會,許多交際活動都離不開餐飲活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廚師的勞動已成為引導消費者,推動經濟建設的強大動力之壹。
(3)我國廚師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中國烹飪文化歷史悠久、燦爛輝煌。正如毛澤東所言:中國文化中,壹個是烹飪,壹個是中醫,是值得我們自豪的東西。中國優秀的飲食文明和烹飪技術,靠誰去繼承並發揚光大?主要靠廚師。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烹飪由傳統的單純的技術,逐步進入科學、藝術的店堂。這除了黨和政府的重視之外,與廣大廚師精心總結和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今天,壹批批既具有精湛技藝,又具備烹飪科學知識、藝術理論的廚師已經成長起來。他們已經成為中國烹飪文化的優秀繼承人。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大批中國廚師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將中 國優秀的飲食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並得到了舉世的稱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廚師在世界上已成為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出色使者。
編輯本段勞動特點飲食業作為壹個生產部門,廚師便是其生產勞動者,廚師的勞動有其自身的特征。
勞動特征
廚師的勞動產品——菜點,是銷售給人們享受的,為顧客提供精美佳肴,是廚師勞動的主要目的。 廚師工作現場
因此,它具有商業服務性特征。這壹特征要求廚師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品德、顧客利益至上的態度、以及甘於奉獻的犧牲的精神。當廚師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同時,又要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企業贏得經濟效率,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增加財富。這就是要求廚師們通過優質服務,贏得顧客,通過增產節約,為企業增加更多的效益,這兩者是矛盾的,但更是統壹的。
廚師藝術
烹飪是壹門技藝。廚師勞動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術工作。從原料的鑒別到初加工,從手工切配到掌握火候、調味,都是其特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難度。除了技術要素外,烹飪還是壹門科學——壹門以食物造型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藝術。它是這三者的有機統壹體。而廚師的勞動過程,實質上就是將這三者有機結合的過程。
如上文所述,廚師勞動力是以手工操作為主的技術工作,這種勞動在具體進行時,主要是以體力勞動為表現形式。甚至,有時表現為重體力勞動。如有些原料的初加工工程和爐臺上翻鍋等。然而,廚師勞動又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而是包含著大量勞力勞動在內的壹種勞動。特別是隨著烹飪的科學化、規範化要求的提出,廚師勞動的腦力勞動比重越來越大。如宴會的設計、筵席的構思、菜肴營養衛生指標的確定以及菜點的造型等,無不凝聚著比較復雜的腦力勞動。
編輯本段素質要求人的素質,是指壹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業務水平、工作能力以及身體健康狀況的總和。廚師職業對其從業人員有著特殊的素質要求。概括起來講,對廚師的要求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品行道德
廚師的品行道德素質,即廚師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方面具有水平和修養。
作為壹名社會主義中國的廚師,除應具備愛國、愛黨、愛人民的起碼思想品德之外,根據烹飪職業的特殊性,還應該特別提出以下幾點:壹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二是熱愛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三是熱愛集體、熱愛企業的精神;四是牢固的法制觀念。
業務素質
廚師的業務素質包括內容很多,其主要方面是要有精湛的技術。具體的說,作為壹名合格的廚師,更有精細的刀工,對火候的掌握要得當,調味要準確適口。
要有較好的文化知識素養。要掌握現代營養、衛生等有關烹飪科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要了解祖國的烹飪文化歷史,要懂得壹定的民俗禮儀知識。要有壹定的美學修養和藝術創新基礎。此外,還應該有勇於創造、大膽革新的精神,要具備壹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及5S的靈活運用等。
身體素質
俗話說:“老陰陽,少廚子。”廚師工作是壹種強度較大的勞動,要成為壹名合格的廚師,從身體素質上講,首先要有健康的體質。廚師的工作很辛苦,不僅工作量大,而且較為繁重。無論是加工切配,還是臨竈烹調,都需要付出很大的體力。沒有健康的體質是承受不了的,再者,廚師還要具有較強的耐受力。
廚師工作與普通工作不同,往往是上班在人前,下班在人後;做在人前,吃在人後。甚至有時業務忙起來,連壹頓完整的飯都吃不上。加上還要經受爐前高溫、油煙的熏考等等。這種職業勞動的特點,要求廚師要有較強的耐受力。有人把這種耐受力形象的概括為“四得”,即飽得、餓得、熱得、冷得。第三,廚師還要反應敏捷,精力充沛。廚房工作壹旦開始,就呈現出高度緊張的狀態。特別是業務量大的時候,尤其不同。當客點菜或訂購筵席之後,廚師就要立即做出反應,配菜烹調。此外,在生產過程中,有些菜需要急火烹制,如炒菜類。這些菜點往往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壹系列的操作程序,這就要求廚師具有敏捷的思維、熟練的動作和充沛的精力。
未來發展&社會作用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解放生產力。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經濟文化事
業的不斷發展,第三產業將越來越發達。而飲食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在
人類產業結構中日顯其重要性。人類步入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後,對飲食的要求
越來越高,家務勞動社會化之後,整個社會對美味佳肴需求量也越大。我國的情
況也和明顯,十壹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國飲食業基本局限在商業系統內,而改革
開放二十多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餐飲業蓬勃興起,各行各業都辦起了飯店、餐
館。大小飯店、飲食網點星羅棋布,餐飲結構也向高檔化、精美化發展。1993
年,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後,飲食業的發展進壹步加快,廚師的社會作用必將越
來越大。
工作環境
廚師是比較辛苦的壹個行業,夏天對於廚師來說是壹個考驗,本來就愛炎熱的天氣加上廚房的高溫,身體素質差的廚師很容易中暑,暈倒。冬天,廚師需要摸著冰冷的水制作原料。在很多人眼裏,廚師的工作環境與潮濕、悶熱聯系在壹起,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去做廚師,因為他們受不了廚師的工作環境。廚師的工作環境究竟是怎樣的,現代廚師的工作環境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轉變,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就以前廚師的工作環境來說,由於廚房面積在大多數餐飲場所中,為了給店面騰出足夠的經營場所,因此多數餐飲場所選擇犧牲廚房以及員工休息場所這種方法,廚房均較狹小,而廚房工作人員又較多,致活動空間有限,烹飪時,熱氣彌漫,如果通風設備不良,壹定相當悶熱。在此種環境下工作,甚易耗費體力,因此廚師必須具有較佳的適應力及刻苦耐勞的習性始能勝任,大部份廚師均由男性擔任,此亦為原因之壹。此外,我們了解廚師作業姿態以站立及蹲下的時間為主,鮮有坐著操作的時候,因此工作相當勞累。食品機械的普及將使廚師的工作條件大為改善。如切碎機的使用將代替人工 切剁,新型烹飪原料的開發,使廚師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新型燃燒和新型竈具 的使用,使廚師少受“三廢”汙染之害。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廚師在人們面前的形象,將再也不是目不識丁、滿臉黑灰、滿身油圬的“廚子”,而應是能文能武、氣質高雅的美食家。
給個最佳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