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發明不勾芡方法制做炒肝,會仙居被認為是炒肝的創制者。
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佐料是在熬熱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蒜變黃時立即放入適量的黃醬,炒好置於罐中備用。此外還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湯。原料、佐料備齊後,始制作炒肝兒。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湯,再放入蒜醬、蔥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湯,然後將生肝條放入鍋中,以澱粉勾芡,最後撒上壹層砸好的蒜泥即成。
北京炒肝是壹道很有特色的風味小吃。其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
具體做法:先把豬肝和豬大腸切好備用,準備好壹小碗水澱粉,以用來最後勾芡。提前把蒜切成細末,這樣可充分釋放出大蒜素,富有營養。把油加熱,然後炒蔥段和姜塊,加入大腸壹起翻炒。炒壹會兒再放點熱水,然後放進豬肝。煮開之後加進兩大勺醬油,還要加入鹽、味素和料酒等,倒進水澱粉。煮壹會之後,就可盛起來裝在碗中,在上面撒上蒜末。
2
炒肝的主料是豬肝和豬大腸,這兩樣東西的味都比較重,選料要精,不是所有的部位都可用。豬大腸要洗凈,但腸子裏的油不能全洗掉,否則味道不夠香醇。豬大腸壹般要放得比豬肝多壹些才好。壹般比較專業的做法,要用原湯濾去雜質煮,這樣弄得幹凈。
3
豬肝用浸泡的方式可能不太幹凈,又費時間。可以整個煮,然後切成薄片。因為豬肝往往比較嫩,最好不要煮得太久。所謂的炒肝,其實並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
4
炒肝是用鹵子煮出來的。因此鹵子的味要足,壹般是用骨頭湯或口蘑湯煮的,再加上各種醬和香料。吃的時候不用勺,而是用碗喝。因此鹵子要勾芡,而且很有講究,必須均勻透亮不渾濁,不能太過粘稠好像漿糊似的。
鹵煮在北京是壹道著名的的地方傳統小吃,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壹起煮,買壹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鹵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鹵煮火燒的。
鹵煮火燒在北京人當中很受歡迎。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裏舀壹勺老湯往碗裏壹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壹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
鹵煮
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壹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因為是老湯的緣故,口輕的人如果覺得湯口有點鹹,可以向店家要些白開水兌入湯中。
此處起源有出入,滿族信奉薩滿教,並且以烏鴉作為神,因為傳說烏鴉救過祖先的命。這個應該是事實,在饑荒的時候烏鴉在的地方必有動物屍體。所以滿族祭祀的時候要以動物脂肪,內臟(主要為野豬)放入大鍋熬制(這些都是烏鴉愛吃的),祭祀完畢後眾人分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鹵煮。後由宮廷廚師傳入民間,為何說上面的說法有誤,鹵煮中的輔料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以及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皆有解毒去腥氣的作用,而如果本來只是肉類,不需要如此重的作料。
烹飪方法
食材準備
主材料:豬腸、豬肺
配料:鹽、黃酒、醋、八角、肉桂皮、花椒、姜、香葉、老抽、面粉、冰糖、
制作步驟
1、豬腸用鹽、黃酒、醋反復抓洗,內壁、外壁都要洗幹凈,用溫
鹵煮
水沖洗效果會好壹些喲
2、鍋中放清水,將豬腸放進去焯水(涼水下鍋喲~)
3、另起鍋,加開水、八角、肉桂皮、花椒、姜、蔥、香葉、黃酒、陳皮、生抽、老抽、幹辣椒大火燒開,小火鹵腸
4、面粉加水揉成團,醒壹會兒
5、將醒好的面揉光,分割成小面劑,揉圓
6、將圓面劑搟成圓片
7、平底鍋抹少許油,將餅烙熟(我們第壹鍋抹油了,以後就沒再抹)
8、鹵好的豬腸切小段
9、鍋中放少許油,煸炒郫縣豆瓣,將鹵湯回鍋,燒開,加清水,加
鹵煮
鹽、醬油、醋、冰糖、黃酒、南乳汁等煮開,
10、放入豬肺及豆腐泡燉
11、最後加入豬腸煮開即可。
12、將燒餅切小塊,湯料及湯汁澆在燒餅上,加辣椒油、蒜汁、小蔥末、醋調味。新烙的餅直接澆汁就可以吃,不用把燒餅放入湯鍋中煮,否則燒餅沒嚼頭了。但燒餅是隔夜的,就要煮煮再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