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方便面是不是清朝劉庸

方便面是不是清朝劉庸

相傳300多年前廣東惠州府尹清代詩書家伊秉綬宴客,廚師在忙亂中誤將煮熟的蛋面放入沸油中,撈起以後只好用上湯泡過才端上席。誰知這種蛋面竟贏得賓主齊聲叫好,成為壹道非常爽口的上菜。 客人來了,只要把這種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壹煮即可招待客人。壹次,詩人、書法家宋湘嘗過覺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還沒有名字,便說:“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從此,伊府面流傳開來,簡稱為“伊面”。

生平

劉墉為大學士劉統勛之子。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再遷侍講。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統勛獲罪,劉墉也被奪官下獄。

不久,其事解決,又賞編修,出督安徽學政,改任江蘇學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屬“侵帑”,被發往軍臺效力。年余被放還,受命在修書處行走。不久,因受其父恩澤,仍以知府用,知江蘇江寧府,任內有清名。次年升江西鹽驛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遷陜西按察使。次年,其父統勛病卒,因丁憂去職。

乾隆四十壹年(1776年)劉墉守喪結束後,被授予內閣學士,在南書房行走。逾年調江蘇學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蘇省東臺縣監生蔡嘉樹唆使如臯縣民童誌璘向劉墉告發已故的江蘇東臺縣舉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翮,壹舉到清都”的詩句,當時徐述夔和其子徐懷祖皆已故物,仍被開棺戮屍,孫子徐食田、徐食書、徐首發被處斬。為徐詩作序的已死禮部尚書沈德潛,也被戮屍。[1]歷遷戶部、吏部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撫[2],次年遷左都禦史,仍直南書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與尚書和珅和錢灃前往山東查辦巡撫國泰貪汙及縱容下屬之事,查訪案情有功,被授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隸總督,兩年後被授職協辦大學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諸皇子師傅久不入書房”而被降為侍郎銜。不久,授內閣學士,歷升順天學政、禮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禮部尚書,署吏部尚書,不久實授。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嘉慶四年,加封太子少保。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劉墉在北京病逝,當天還到南書房當值,晚上宴會客人,“至晚端坐而逝”。[3]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謚文清。[4]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但並不符合史實。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劉墉當時是八十多歲的老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