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轉香壺
鴛鴦轉香壺始於漢代,它碧綠色、古樸典雅、精致美觀、古色古香、龍鳳圖案令人神往,屬我國稀世珍品。1987年被收入《世界名牌產品》系列叢書。1988年7月獲準參加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37屆尤裏卡世界發明產品展覽會。曾榮獲部頒“中國優質產品”稱號,“中國工藝品百花獎壹等獎”,“省優秀發明獎”,“省科技成果獎”,“省工藝品金牌金雞獎”及省市級四十多項獎勵。
絲織掛毯
絲織掛毯是以彩色絲線為主要原料,用手工拴結編織的工藝品。絲毯織成後,經過片剪,花紋清晰,豐滿秀麗,光澤性好,富有立體感。毯面上的圖案像浮雕壹樣鮮明突出,歷經百年不變質。商丘的絲織掛毯,早在1930年舊金山國際博覽會上,就以“做工精細、技藝超群、品質優良、式樣美觀、經久耐用”的特色壹舉成名。
宋繡
以繡歷史名畫著稱,在中國刺繡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皇室成立了專門的刺繡作坊文繡院,各地選聘的繡工入院授藝,300余名繡女雲集京師,刺繡之風壹時遍及各地,民間繡戶也湧現出許多優秀工匠。據《東京夢華錄》(孟元老等著,記載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作品)記載,當時北宋國都開封的大相國寺外有壹繡巷,“皆師姑繡作居住”,可謂是壹個專業刺繡街,熠熠生輝的精美繡品從這裏源源不斷地走出,把開封城裝扮得美麗而又繁華,城內72家大酒樓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額、望子都是繡制的,在燈紅灑綠中迎風招展,“街市酒店,彩樓相對,繡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裝,竟誇華麗。”《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汴梁長卷風俗畫)所描繪的北宋歷史風俗畫卷中,也有不少汴繡的風采。
垛子羊肉
垛子羊肉是睢縣回族傳統風味小吃,已有200多年歷史,椐清真《全羊食譜》記載,垛子羊肉是由回族宮庭禦廚多次研究試制而成的壹種清真食品,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此配方流傳民間,睢縣垛子羊肉在傳統工藝的制作基礎上,精心研制、去粗求精,以本地壹歲左右山羊肥中之瘦作為主料,佐以人參,老紫寇,當歸,香葉,草果,山奈等二十余種中藥材,用現代工藝精制成補腎垛子羊肉,可氣血兩補,相得益彰,垛子羊肉有不腥、不膻、不膩、色、香、味、形俱佳等特點,經過藥膳食療專家鑒定,對糖尿病、高血壓、腎虛者有明顯食療作用。
北湖糟魚
北湖糟魚是睢縣最具特色的地方名吃食品之壹,已有200余年歷史,清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北湖糟魚選擇睢縣北湖特產200 克左右重的肥嫩鯽魚為原料,整魚不去鱗片,剖腹去內臟,經腌制、油炸,放入多種佐料精工燜制而成。其色金黃微帶赤,香味濃郁而醇正,骨酥刺爛形不變,魚肉鮮美營養高。特別適合脾胃氣虛引起的乏力、產後乳少以及頭暈患者的調補,如產婦、年老體弱及久病體虛者。
焦咯炸
焦咯炸是睢縣的獨特菜肴。其原料“紮卷”,系精良綠豆、小米泡制磨漿,入鍋灘成薄葉,然後疊紮而成。將紮卷切丁過油即為焦咯炸,或淡、或甜、或鹹、或糖燒、或醋溜、或袋裝,口味不壹,用途多擇。淡者下湯,其余均作拼盤用之。拼盤時,可擺成各種優美的造型,味鮮可口,清香酥脆,嚼後無渣,清熱解毒,色澤金黃透亮。
襄邑抹豬
今日傳世名菜“東坡肉”即由“襄邑抹豬”演變而來。蘇軾曾與襄邑結下不解之緣,他把“襄邑抹豬”推崇為天下美食之最,蘇東坡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襄邑抹豬肉色澤紅潤,肥而不膩。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
金絲兔肉
金絲兔肉是睢縣最具特色的地方傳統名特產品之壹。金絲兔肉色澤紅亮,肉質軟爛,香味撲鼻,無草腥味,鹹香發脆,清淡利口,鮮香不膩,留味綿長。金絲兔肉是選用1.5公斤以上的野兔制作,工藝獨特,鹵制精良。該產品富含硒、鐵等微量元素,具有滋補、保健功能,更具有美容、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
羅陽豆腐幹
羅陽豆腐幹是睢縣龍王店(集)張家祖傳,又稱“張家豆腐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順治年間,張家豆腐幹的創始人因生活所迫,外出謀生,學會做豆腐幹,歸裏後集百家之長,精心研制配料制作工藝,逐步形成獨特風味,方圓百裏聞名。相傳康熙皇帝下白雲寺時,主持大和尚佛定特意做道羅陽豆腐幹菜。在上百道菜中,康熙唯獨連聲贊羅陽豆腐幹“美哉、妙哉!”,每餐必點羅陽豆腐幹作為禦膳菜。至此,羅陽豆腐幹被列入朝廷禦餐年年進貢,名聲遠揚。張家豆腐幹做工精細,純香味美。成品呈深褐色,軟硬適口,五香俱全,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取而食之,嘴嚼起來筋而不硬,愈嚼愈香,回味無窮。成品可存放半年,且味色不變,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特色農產品
花生
明末清初,睢縣開始種花生。花生果既是壹種重要的油米作物,也是人們喜愛的副食品。睢縣北部多為沙壤性土地,是花生的主要產區。。花生仁營養豐富,滋味香美,可制成各種糕點、糖果和醬類。它既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是壹種重要的出口創匯物資。睢縣所產花生仁,粒大,色艷,品質優良,在國際市場上信譽很高。睢縣辦起了不少小型花生制品廠,所生產的花生制品走俏國內外市場。
芝麻
睢縣盛產芝麻,出小磨香油,在歷史上享有盛譽。芝麻在國計民生和種植業中歷來是占有優勢地位的經濟作物,用芝麻為原料生產的小磨香油,水份低、香度濃、味純正、色香味俱佳,含飽和脂酸16.9%,油酸37.5%,亞油酸46.8%。長期食用,對防止和治療心血管疾病有良效。芝麻香油營養豐富,風味獨佳,深受消費者歡迎。
棉花
據《中國通史簡編》記載:“公元59年(東漢明帝時),襄邑(睢縣)織工發明織花機。”《西京雜記》載:“織花機的發明者是陳保光家,其妻傳授織法。”可見植棉紡紗的歷史距今已有1900年。棉花除棉纖維供紡織工業生產利用外,副產品棉短絨是戰略物質的重要原料。棉籽可以榨油,含油量在17—22%之間,是食用油之壹。棉殼、棉籽餅既是牲畜優質飼料,又是優質有機肥料。棉殼在工業上有重要用途。棉桿皮相當於三、四級黃麻,可用來造紙,棉根皮可制藥。
煙葉
睢縣所產煙葉外觀質量好,內在各種化學成分協調,香氣足,吃味正,刺激小、燃燒性強。煙葉為睢縣主要經濟作物。種植煙葉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也是縣重要的財政支柱。睢縣每年種植煙葉4000多畝,種煙鄉鎮5個,重點種煙村12個;200畝以上方田6個,100畝以上畝方田15個,畝產150公斤,畝產值1800元以上。部分規範套作的煙農畝綜合效益達2200元以上。
馬泗河西瓜
馬灑河西瓜瓜皮薄肉沙纖維少,汁多味醇含糖高,遠銷鄭州、開封、商丘、焦作、北京等地,曾參加國際評瓜會並獲獎。馬泗河西瓜栽培歷史悠久,清朝以來壹直是貢品。乾隆時(1790壹1975)貢士王祖恢在《浮香閣軼聞絕句》中,曾謳歌馬泗河的西瓜:“水晶瓜嚼味如冰,甘脆炎天綠玉憑。酒渴夢回懷想切,東陵遺種在匡城。”馬泗河在匡城西北三公裏外,每年種植面積在1500畝左右,高產可達3000公斤以上。馬泗河西瓜的瓜瓤,瓜籽、瓜皮均可入藥,能消署解熱利尿,對高血壓、腎炎、浮腫、膀光炎,糖尿病等有壹定療效。
泡桐
睢縣號稱“泡桐”之鄉。泡桐是睢縣速生用材樹種,分布廣,成材快,屬於間歇接桿型,樹冠常是兩層,葉面光滑,花序呈圓錐狀,花冠為淡紫色,很少結果,壹般10年成材。全縣農桐間作面積85萬畝,人均12株。泡桐經濟價值很高,是睢縣傳統出口產品。具有導音性能好、導熱系數小、耐濕、耐腐、耐磨、耐酸、耐火等特性,而且紋理美觀,色澤明亮,質軟易加工。看睢州大地春天紫花如雲霞燦爛,香氣四溢;夏天濃蔭廣布,綠染城鄉;秋天嫩霜初撫,落木無邊;冬天瑞雪銀裝,疏落有致,壹派園林景色。
楊樹
楊樹是睢縣栽培歷史悠久的樹種。種類繁多,主要有箭桿楊、小葉楊、加拿大楊、意大利楊等品種。其主要特點是樹幹通直高大,樹姿雄偉挺拔。楊樹是速生樹種之壹,壹般直徑生長每年可以達到3公分以上,樹高生長每年3-4公尺。因此,5—6年生的楊樹就可以作為制漿的原料材。長到10-12年就可以作為膠合板材之用。另外,楊樹木材也可作為建材,以及刨花板、纖維板、包裝材和火柴材等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