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命名規則分成如下幾類:
以此命名的區主要包括:西城區、東城區、朝陽區,以及原來被撤銷的崇文區和宣武區。
北京整體建築為環形布局,這是在明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時定下來的。其中最小的壹圈是二環,大體與明清時的內城相當。
內城***有九個城門,其中西城區命名來源於西直門,是當年鼎鼎大名的水門,皇家用水都是從西郊取水,經此門而過。
東城區命名來源於東直門。東直門壹帶已經成為吃貨集中地,簋街的赫赫威名在北京的美食榜單上,有絕對的席位。
朝陽區的命名源於朝陽門,是當年漕糧出入的城門。所以在今天的朝陽門內,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地名。
崇文區,名字源於崇文門,原來是老北京最小的壹個區,後來在2010年的時候與東城區合並,成為新東城區。
宣武區,名字源於宣武門,也是在2010年的時候,與西城區合並,成為新西城區。
崇文門和宣武門幾乎是對稱的兩座城門,壹文壹武,也對應了明清時上朝文武百官分列兩側的方位。
以此命名的區主要包括:石景山區、海澱區、通州區、房山區、門頭溝區、平谷區、密雲區。
石景山區和房山區最好理解,分別取自於石景山和房山。密雲區類似,取名於密雲山。不過密雲山並不在北京,而是今天河北今豐寧縣境內的雲霧山。
海澱區, “海”可以理解為水,“澱”是水聚積的地方。早在明朝時,這裏就是壹片沼澤,有部分人在此定居,被稱為“海店”或“海澱”。後也因此而得名。
通州區則是因為運河。江南富饒,糧產向北京漕運,能過京杭大運河,通州就是運河北端,取的是“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
門頭溝區得名是因圈門至風口鞍的門頭溝。
平谷區得名則是因為地勢,三面環山,中間平坦,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了“平谷縣”的地名。
以此命名的區主要包括: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懷柔區、延慶區。
順義區的名字可以追溯到隋文帝,當時突厥八部歸附順從,朝廷將他們安置在今天順義壹帶,並將此地命名為“順州”,後衍變成為“順義”。
大興區源於金朝在此設立的大興府,取名意為“宏大而興盛”。
昌平區。我國第壹位皇後是呂後,她曾冊封惠帝的兒子劉太為昌平侯,置昌平(侯)國,取名意為“昌盛平安”。後因此得名。
懷柔區。“懷”是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唐朝時便有了“懷柔”的名字,為了安撫百姓。
延慶區,按正常古代地名,這裏應該叫隆慶區。因為在明建文帝時期這裏叫隆慶衛,後來到明穆宗時,其年號為隆慶,為了避諱,這裏就被改為了“延慶州”。
豐臺區。豐臺區名字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巧的是這兩種說法的提出者是壹對父子……
第壹種說法的提出者是清代大學者朱彜尊,他認為豐臺“金中都豐宜門外拜郊臺”的簡稱,今天的右安門大街、牛街、長椿街至鬧市口壹線,大體就是中都時南北通衢;
第二種說法的提出者,則是朱彜尊的兒子朱昆田,他認為豐臺區的名字源於金朝著名的別墅群“遠風臺”,後改為“豐臺”。當時的遠風臺在金朝可算是獨壹份,入住了各種達官顯貴。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