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棘洪灘街道的歷史文化

棘洪灘街道的歷史文化

名產“海西末貨”。棘洪灘(金紅灘)的海產品豐富,最為珍貴馳名的是海西末貨。“末貨”是指浮遊在河口入海處水面上的壹種微小的蝦。“末貨”壹詞至今未在全國通用,各類辭書中查不到它,但《嶗山縣誌》中有“末貨”記載。它是膠州灣北部的特產,因其太微小,被認為是“海貨的末末”而得名。末貨經過精心烹飪,味道鮮美,是餐桌上的美食佳肴。素有“海西末貨,越小的越貴”之說。相傳在清朝時,海霸占據海域,靠海上捕撈為生的海西漁人失去了生機。走投無路的漁民們,想通過村中駐京師的和尚疏通官府懲治海霸。幾個精明強壯的漁人偷偷到海口捕撈末貨,裝入家中瓷

罐,連日風餐露宿趕往京城,找到和尚。和尚第二天即宴請朝廷官員,開宴後將末貨端上,官員們吃後贊不絕口,問為何物。和尚邊道出菜名,邊落淚嘆氣,道出原委。第二天早朝,官員向皇上奏 本,要求鏟除海霸,還海西百姓公道。皇上恩準,遂頒布詔書,鏟除海霸,使海西漁民能自由自在捕撈生產。 “韓窪海水豆腐”。棘洪灘(金紅灘)的海水豆腐,風味獨特。早在清末民初,河南頭村人利用清澈甘冽的洪江河水和本地大豆為原料,用海水點漿生產豆腐,細膩白嫩,爽滑可口,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全村有30多戶,雇工200多人,在青島專營豆腐生意。後來,河對岸的韓窪人也掌握了此項手藝。20世紀30年代,韓窪人也流往青島做豆腐生意,業戶達28家,從業人員270人。1950年代初,

青島市各豆制品廠的生產骨幹,多為韓窪、河南頭人。後來,河南頭和韓窪村合並為韓窪生產大,故而人們把當地生產的豆腐統稱為“韓窪豆腐”。如今,“韓窪豆腐”已是人們喜愛和熟知的品牌。 歷代“漁鹽之利”。棘洪灘(金紅灘)地處膠州灣北岸,自古以來,借地利之便,享有“漁鹽之利”。域內制鹽,最早入典《禹貢》。自明朝始,鹽民淋鹵,置鍋支竈,燃薪煎制,傍海煮鹽,資本萌生,鹽業最著。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南萬村民萬永方率族人開辟鹽田,以曬代煎,開膠州灣鹽業改煎為曬之先河。所產之鹽除銷往國內,還遠銷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加大投入,實施舊灘改造,采用先進技術工藝,促進了域內鹽業發展。至2005年,有鹽田2萬余公頃,年產原鹽8.35萬噸,成為青島市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生活用海鹽的產地,其主導產品“海玉牌”原鹽粒大、色白、純度高,被評為省、部級優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