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有哪些經典名菜?
1. 鹵面
鹵面是漳州最有名也最受歡迎的早餐,看似簡單實則在細處下了很對功夫。
漳州鹵面和其他地區鹵面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面是加了堿的粗面,閩南的面條食物基本都以堿面做底。用堿水做出來面餅清爽彈牙,稍帶壹點澀味,不宜吃水,味道特別。
漳州鹵面的湯底壹般用風幹魷魚加豬骨熬制的高湯加水澱粉,雞蛋,香菇,蝦皮,五花肉勾芡成羹,也存在用雞湯底和胡椒豬肚湯底的部分店家。
面餅用熱水焯開之後瀝幹加入湯底內,然後由食客自選後續添加的輔料。輔料有:豬皮,豬大腸,豬肺,殼子肉(橫膈肌),筍幹,豆幹等。
2. 幹拌面
漳州幹拌面以豬蹄肉和花生醬為主料,又稱豬蹄拌面,但豬蹄並非必須。
幹拌面店家多有自己的花生醬配方(水和油的用量,其他香料等等),基底仍為堿面。同樣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上各種鹵味輔料。因為花生醬的原因,幹拌面的果腹程度非常高,常常壹碗就撐的吃貨動不了。
另外壹般吃幹拌面的時候會配上壹碗湯,湯底壹般是骨頭湯再加上壹點豆幹、丸子、筍、鴨血等。
3. 生燙
漳州的小吃體現在街上24小時都有得吃,生燙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既可以當早餐也可以做夜宵。
什麽叫生燙,外地人肯定聽了摸不著頭腦。生燙,就是生食燙熟嘛,燙的料有很多,比如肉筋、鴨胗、鴨心、豬肝、豬心(主要是內臟類和肉類,菇類、青菜類),同時可以配上面條,米粉,粉絲等。燙這個壹點也不難,火侯很重要,這個決定生燙的口感。
4. 手抓面
手抓面可以說是堿面的最原始,以堿面餅裹著豆幹和五香卷以及腌制蘿蔔酸,抓握食用而得名。
古時為農民以竹編挑入田內當作午餐,鄉野吃法,不入廳堂,但後來經過發展也成為能在正式場合出場的壹道特色菜,食用方法也不再限於手抓,餐館內傾向於把面餅切成方便筷夾的小份。
手抓面可佐芥辣,蒜蓉醬,沙茶醬,花生醬,甜辣醬多種調味醬料。
5. 貓仔粥
如果要找壹個小吃代表閩南沿海特色,那非貓仔粥莫屬。
貓仔粥並不是用貓肉煮成的粥,而是閩南地區的壹種既是粥又是菜的傳統粥品。貓仔粥發源於漳州詔安,以米飯,海鮮,家禽肉為原料。
貓仔粥不是稀飯或者廣式煲粥,而是將幹飯加入湯中加熱的泡飯做法,在小鍋裏放上清肉湯,再加入預先蒸熟的白米飯,再配上魚片,肉片,下水,鮮魷魚,姜絲,牡蠣,香菇絲等生料,用猛火燒至沸騰,再加入胡椒粉,香菜,蒜油等即成。
6. 蚵仔煎
很多人從臺灣美食節目裏知道作為閩南經典美食的蚵仔煎。除了臺灣,最正宗的蚵仔煎產地就屬漳州(廈門蚵仔煎多水,稀,口感略遜壹籌)。
蚵仔煎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壹種貧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壹種在貧苦社會發明的創意料理。不同地區的蚵仔煎口感不壹樣,漳州蚵仔煎跟其他地區蚵仔煎的壹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漳州的蚵仔煎用的是米漿,這樣煎起來的蚵仔煎更酥脆,而其它地區用的是地瓜粉,蚵仔煎吃起來比較軟濕。
7. 豆花粉絲
漳州的豆花,不只本地人,連外地朋友也很喜歡。
口感細膩,質地白嫩,豆香清幽,澆入勁道的粉絲,撒上調料、鹵湯、細蘿蔔幹、冬菜、香菜、特制的辣醬,然後加入選好的鹵味:肥腸、粉肉、豬肺、香腸、炸肉、豆幹等等。
8. 四果湯
四果湯是福建漳州壹帶夏季消暑的首選。
將冰塊刨成細細的顆粒,然後佐以空心糖蓮子、銀耳、綠豆、薏米、菠蘿、西瓜、阿達仔(閩南語,木薯粉制成),仙草、蜜餞等,食用時放點糖水或蜂蜜。在夏天吃上這麽壹碗四果湯,真是太美了!
9. 麻糍
漳州麻糍很有特色,不同於浙江地區,又比廈門的葉氏麻糍做法更復雜。
手工包入糖粉和脆面渣,在花生粉中滾成。
10. 雞仔胎
雞仔胎之於漳州人就像鴨胗之於全國人壹樣正常,但它入選了全球最詭異的食物榜單。
雞仔胎是成功受精,但又未能孵出小雞的雞蛋,有的地方俗稱毛蛋。雞蛋內的胚胎已經發育,剝開蛋殼可以看到小雞的雛形,絨毛,甚至可以看到骨頭。要選用自然孵化的活雞仔胎,死胎的必須丟棄。
漳州每年秋涼以後,多有食用雞仔胎,滋補身體的習慣,兒童食用雞仔胎,更為普遍。新鮮雞仔胎由於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有類似與人體胎盤的某些成份,所以確實能起到壹定的滋補作用。只要用熱水稍稍加熱就能食用。
以上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