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註釋
井岡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東部,方圓五百裏。
巋(kui1)然:高峻獨立。
黃洋界(gai4):井岡山五大哨口之壹,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沖、桐木
嶺。
題解
壹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員杜修經命令紅二十八團和二十九團下井岡山開赴湘南。贛軍乘虛進攻井岡山。八月三十日,四個團的敵軍攻打黃洋界。當時山上只有紅三十壹團壹營的兩個連。打到下午,紅軍子彈所剩無幾,靠石塊禦敵。在此關鍵時刻,紅軍扛來壹門壞的迫擊炮和僅有的三發炮彈。前二發都是啞炮,第三發不但響了,而且恰巧落在敵軍指揮部,上山之敵慌忙撤退。紅軍在哨口守了壹夜
,第二天發現山下空無人影,原來敵軍以為紅軍主力二十八團(只有南昌起義的正規軍改編的二十八團有炮)已經回到井岡山,因此連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極少數平仄韻混押的詞之壹,毛澤東在這首詞裏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韻。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戰鬥場面,下闋寫戰鬥經過。全詞主要特點是采用描寫與敘述的方法來寫,描寫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煉,極富藝術感染力。
詞首兩句,『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展現了我軍民戰備的氣勢,栩栩如生,為全詞的雄偉氣勢以及詞的結尾與我軍的勝利作了鋪墊。黃洋界處在井岡山上很高的位置,從這裏向下遠望各山頭,到處是我軍迎風招展的戰旗;到處軍號高鳴,戰鼓齊奏。這是壹幅多麽壯觀的人民戰爭圖景啊!說明我方早已嚴陣以待。『敵軍圍困萬千重』。雖然敵人在數量上占了很大的優勢,把我軍壹層又壹層地包圍起來,然而勇敢的革命軍是毫不畏懼,視萬千敵人如蟲蟻,『巋然不動』。而『巋然』壹詞,莊嚴雄偉,充分表現了我軍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闋開頭,『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這兩詞寫出了我軍戰勝敵人的原因。這裏『森嚴壁壘』、『眾誌成城』,與『巋然不動』前後照應,既顯得典雅雄壯,又韻味深長。當時,紅軍敢於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而在戰術上又充分重視敵人。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期,就指出:『鞏固此根據地方法:第壹,修築完備的工事;第二,儲備充足的糧食;第三,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工農紅軍和全體井岡山革命群眾不但這樣做了,而且更在精神上團結壹致,同仇敵愾,鑄成壹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正如所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麽?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麽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事實正是如此。『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兩句極為形象地描繪了這次保衛戰,巧妙地嘲笑了敵人,有力地鼓舞了我軍民,同時與上闋我軍民的備戰與巋然不動的情景照應,前後貫通,無懈可擊。據參加戰鬥的人回憶:黃洋界戰鬥激戰了壹晝夜擊退了敵軍四次沖鋒、打垮敵人壹個團之後,次日中午在作戰的關鍵時刻,我軍從茨坪調來的迫擊炮,兩發炮彈命中敵人,敵人驚惶失措地大叫:『不好啦 我們被紅軍包圍了。』便乘黑逃跑了。
另外壹個顯著特點是:采用對比手法,增強藝術效果。壹是敵我對比:『敵軍圍困萬千重』,氣焰囂張,外強中幹,而『我自巋然不動』,鬥誌昂揚,堅守陣地。二是敵初來時氣勢洶洶,但最後當我『黃洋界上炮聲隆』時,『敵軍宵遁』了。讀到此,不禁讓人拍手稱快!
還有善用古詞、成語、簡練、古樸、莊重。『旌競旗』、『鼓角』、『相聞』、『巋然不動』、『森嚴壁壘』、『眾誌成城』、『宵遁』等,分別表現出其藝術特色,增加了感染力。
典型概括也是這首詞壹個突出的寫作手法。作者在詞裏熱烈贊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戰。雖然這次保衛戰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壹次戰鬥,卻具在十分典型的意義。它是整個井岡山鬥爭的壹個縮影。詞裏所描寫的戰鬥是壹個典型形象,它高度地概括了整個井岡山鬥爭的形勢和特點。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但我軍民最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同時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權包圍中,小塊紅色政權區域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形勢,生動地表明堅持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對於爭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它是所有革命根據地能夠勝利發展的生動寫照。
參考資料: